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18日
应健中:打一枪就撤 2009-01-18 14:02 应健中 东方早报
别以为做股票有多深奥的学问,其实就跟农民种地似的:靠天吃饭。
种任何庄稼都有大年、小年、灾年之分,碰到大年,老天爷风调雨顺,那您的一分耕耘就能获得N份的回报,所谓事半功倍也;碰到小年,那您的努力与回报不成比例,干得累死累活,收效却很微小,所谓事倍功半也;碰到灾年,谁都逃不过去,也许逃荒是最好的方法,保住身家性命,财产能保多少算多少,活着就好。
大年之后有小年,隔三差五来个灾年,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社会总是这样螺旋式上升的。中国股市2006、2007年是个大年,而2008年则是个灾年,那么2009年呢?
人们不希望是个灾年,说大年也有点奢望,如果是个小年,那也不错。现在连存银行收益都是接近0的微利,如果在2009年中个人资产不缩水、不折腾,保住身价,赚点比银行利率略高一点的收益那就相当不错了。
短短两周时间,我们从盘面上来看,机会属于短线高手。指数波动不大,但相当多的个股通过来回耕耘能获得10%左右的收益。这种收益属于交易性机会而不是死捂筹码的机会。在即将到来的牛年中,交易性机会明显加大了,在个股上耕耘成了牛年赢利的法宝。
大凡做股票的人有两种做法:持币者和持股者。这与空头和多头没有多大关系。持币者一年365天大多数时间账户上都是现金,天天蛰伏着等待机会,看准有机会就进去抢一把,达到目的后全身而退,发现做错了也立马斩仓,绝不恋战,这种操作法安全,在股市小年和灾年中能独善其身;另一种方法就是做永远的持股者,钱够花即可,剩余的钱统统都变成股票,365天天天满仓,涨跌都用筹码做差价,这种方法在股市的大年中能够赚得盆满钵溢。
那么在接下来的牛年中,上述两种方法哪种比较适用,笔者以为,前一种方法比较合适,看准就冲进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牛年中这种机会会很多。在做股票上各有各的做法,有种做法叫:大跌大买、小跌小买、不跌不买,大涨大卖、小涨小卖、不涨不卖,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两者是无法放在一起做的。如果是持股者的做法,他已经满仓,市场跌了,他拿什么去买?而对于一个持币者所面对的市场是,市场涨了,他拿什么去卖?这种做法实际上仅适用于所谓半仓的人,1000万元的资产,500万元是股票市值,500万元是现金,似乎涨跌都有机会。股市涨了,股票机会来了,但所持现金不是踏空了吗?股票跌了,似乎现金的机会来了,但股票市值不是缩水了吗?这样的操作看似很有道理,实际上是典型的散户心态,永远被市场玩而已。
交易性机会的把握实质上就是一种博弈,这需要严格地遵守操作记录,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就会被市场弄得晕头转向,小的就是在股市上损兵折将,大的则是在国际期货市场上折戟沉沙,最近东航在国际航油的期货交易中损失62亿元,相当于摔掉10架飞机,这么大的损失还美其名曰输在"套期保值"上,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如果能严格执行操作记录,在套期保值的交易性机会博取上不可能输得那么惨的。
即将到来的牛年也许指数波动的区间不会太大,但个股和板块的局部牛市会很热闹,股市像农村的节气,现在是冬藏的季节,市场需要修身养性;接下来随着春天的到来,春播就要开始,所以投资者在牛年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还是能捕捉到较大的差价机会的。
------------
陆水旗:有一种行情叫"挖坑"
www.eastmoney.com 2009-01-17 08:41 陆水旗 上海证券报
每年岁末年初的行情不一定好看,但一定会很热闹,今年同样不例外。刚过元旦,市场热点即聚焦于三大事件。一是外资金融机构联袂减持中资银行H股;二是几乎所有的买卖两方机构齐呼:"1500点--2600点是2009年行情的核心估值区间";三是2008年业绩成定局之后,上市公司的"业绩修正"预告层出不穷。
外资金融机构联袂减持中资银行H股"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自身财务遇困",这个理由令投资者十分疑惑:一、为什么去年全球金融危机刚开始时不减持,中资银行不可能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啊;二、若是"自身财务遇困"的原因,为什么在去年三季度全球金融机构资金链紧巴巴时没减持,那时财务更困难啊;三、如果真的是因"自身财务遇困"因素被迫减持中资银行股,正说明中资银行股在国际金融机构的眼中还是优质资产啊,否则为什么到现在才迫不得已地减持呢?此外,如果外资金融机构 "组团减持"中资银行股是非主观因素,为何要劳驾中央汇金公司本周四兴师动众地维稳呢?
买、卖两方机构不约而同地认为今年行情核心估值区间是1500点-2600点,不看好的原因无非是经济与公司盈利增长处于困境,但都一致认为今年下半年经济与公司盈利增长将复苏。这带来的困惑是,如果行情果真像机构投资者一致性预期(历史表明,机构一致预期是无效的),2600点是今年行情的顶,经济与公司盈利增长复苏后,2600点在明年行情中又居于什么位置?机构们一致预期2600点是今年行情估值上限的情景,不禁让人回忆起2006年年初机构们一致预期"1300点是2006年行情合理估值目标"的景象。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在以存货计提和资产减值拨备等方式尽可能地"甩包袱",纷纷发布"业绩修正"预告,许多公司的业绩将因此而"变脸"。原材料存货价值与大宗商品的价格密切相关,投资类资产,尤其是股权等金融类资产与股市行情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开始反弹,假如半年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股市行情比目前明显上升,而上市公司的存货与投资性资产期间未消化与清理完毕,难道到年底再来一次计提(以往上市公司以此方式调整利润的案例太多了),从而使得业绩再来一次"大变脸"?
凡此种种,不得不让笔者联想到在股市行情大构架的N种底部形式中,有一种行情叫"挖坑"。
(本文作者为上海证券通首席分析师)
别以为做股票有多深奥的学问,其实就跟农民种地似的:靠天吃饭。
种任何庄稼都有大年、小年、灾年之分,碰到大年,老天爷风调雨顺,那您的一分耕耘就能获得N份的回报,所谓事半功倍也;碰到小年,那您的努力与回报不成比例,干得累死累活,收效却很微小,所谓事倍功半也;碰到灾年,谁都逃不过去,也许逃荒是最好的方法,保住身家性命,财产能保多少算多少,活着就好。
大年之后有小年,隔三差五来个灾年,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社会总是这样螺旋式上升的。中国股市2006、2007年是个大年,而2008年则是个灾年,那么2009年呢?
人们不希望是个灾年,说大年也有点奢望,如果是个小年,那也不错。现在连存银行收益都是接近0的微利,如果在2009年中个人资产不缩水、不折腾,保住身价,赚点比银行利率略高一点的收益那就相当不错了。
短短两周时间,我们从盘面上来看,机会属于短线高手。指数波动不大,但相当多的个股通过来回耕耘能获得10%左右的收益。这种收益属于交易性机会而不是死捂筹码的机会。在即将到来的牛年中,交易性机会明显加大了,在个股上耕耘成了牛年赢利的法宝。
大凡做股票的人有两种做法:持币者和持股者。这与空头和多头没有多大关系。持币者一年365天大多数时间账户上都是现金,天天蛰伏着等待机会,看准有机会就进去抢一把,达到目的后全身而退,发现做错了也立马斩仓,绝不恋战,这种操作法安全,在股市小年和灾年中能独善其身;另一种方法就是做永远的持股者,钱够花即可,剩余的钱统统都变成股票,365天天天满仓,涨跌都用筹码做差价,这种方法在股市的大年中能够赚得盆满钵溢。
那么在接下来的牛年中,上述两种方法哪种比较适用,笔者以为,前一种方法比较合适,看准就冲进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牛年中这种机会会很多。在做股票上各有各的做法,有种做法叫:大跌大买、小跌小买、不跌不买,大涨大卖、小涨小卖、不涨不卖,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两者是无法放在一起做的。如果是持股者的做法,他已经满仓,市场跌了,他拿什么去买?而对于一个持币者所面对的市场是,市场涨了,他拿什么去卖?这种做法实际上仅适用于所谓半仓的人,1000万元的资产,500万元是股票市值,500万元是现金,似乎涨跌都有机会。股市涨了,股票机会来了,但所持现金不是踏空了吗?股票跌了,似乎现金的机会来了,但股票市值不是缩水了吗?这样的操作看似很有道理,实际上是典型的散户心态,永远被市场玩而已。
交易性机会的把握实质上就是一种博弈,这需要严格地遵守操作记录,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就会被市场弄得晕头转向,小的就是在股市上损兵折将,大的则是在国际期货市场上折戟沉沙,最近东航在国际航油的期货交易中损失62亿元,相当于摔掉10架飞机,这么大的损失还美其名曰输在"套期保值"上,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如果能严格执行操作记录,在套期保值的交易性机会博取上不可能输得那么惨的。
即将到来的牛年也许指数波动的区间不会太大,但个股和板块的局部牛市会很热闹,股市像农村的节气,现在是冬藏的季节,市场需要修身养性;接下来随着春天的到来,春播就要开始,所以投资者在牛年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还是能捕捉到较大的差价机会的。
------------
陆水旗:有一种行情叫"挖坑"
www.eastmoney.com 2009-01-17 08:41 陆水旗 上海证券报
每年岁末年初的行情不一定好看,但一定会很热闹,今年同样不例外。刚过元旦,市场热点即聚焦于三大事件。一是外资金融机构联袂减持中资银行H股;二是几乎所有的买卖两方机构齐呼:"1500点--2600点是2009年行情的核心估值区间";三是2008年业绩成定局之后,上市公司的"业绩修正"预告层出不穷。
外资金融机构联袂减持中资银行H股"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自身财务遇困",这个理由令投资者十分疑惑:一、为什么去年全球金融危机刚开始时不减持,中资银行不可能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啊;二、若是"自身财务遇困"的原因,为什么在去年三季度全球金融机构资金链紧巴巴时没减持,那时财务更困难啊;三、如果真的是因"自身财务遇困"因素被迫减持中资银行股,正说明中资银行股在国际金融机构的眼中还是优质资产啊,否则为什么到现在才迫不得已地减持呢?此外,如果外资金融机构 "组团减持"中资银行股是非主观因素,为何要劳驾中央汇金公司本周四兴师动众地维稳呢?
买、卖两方机构不约而同地认为今年行情核心估值区间是1500点-2600点,不看好的原因无非是经济与公司盈利增长处于困境,但都一致认为今年下半年经济与公司盈利增长将复苏。这带来的困惑是,如果行情果真像机构投资者一致性预期(历史表明,机构一致预期是无效的),2600点是今年行情的顶,经济与公司盈利增长复苏后,2600点在明年行情中又居于什么位置?机构们一致预期2600点是今年行情估值上限的情景,不禁让人回忆起2006年年初机构们一致预期"1300点是2006年行情合理估值目标"的景象。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在以存货计提和资产减值拨备等方式尽可能地"甩包袱",纷纷发布"业绩修正"预告,许多公司的业绩将因此而"变脸"。原材料存货价值与大宗商品的价格密切相关,投资类资产,尤其是股权等金融类资产与股市行情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开始反弹,假如半年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股市行情比目前明显上升,而上市公司的存货与投资性资产期间未消化与清理完毕,难道到年底再来一次计提(以往上市公司以此方式调整利润的案例太多了),从而使得业绩再来一次"大变脸"?
凡此种种,不得不让笔者联想到在股市行情大构架的N种底部形式中,有一种行情叫"挖坑"。
(本文作者为上海证券通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