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com > 读物 > 财智 > 财经评论 > 正文
编号:49887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10日
     (2008-12-26 12:42:14)

    专题文章:市场的方向

    ·专题:悲怆A股2008

    ·专题:A股全线坠落

    ·专题:投资者对基金业很不满

    ·多半基金在熊市中裸泳

    ·券商错判市场的四大缘由

    ·券商集体错判今年股市

    ·QFII引领游资化

    ·踏准政策节拍悬疑

    ·私募基金年均亏损逾30%

    ·大小非减持争议关键在信息披露

    ·大小非至少套现261亿元

    ·被迫持有中石油

    ·散户平均赔5万元

    ·机构投资者加剧股市动荡

    ·机构破坏市场稳定之症结

    ·管理层为何难维稳?

    ·中国式救市怪圈

    ·维稳失败的根源在监管层2009

    投资者报评论员陈元地

    2008,一个吉祥的数字,一个悲伤的结果。这一年,对投资人来说,有太多无奈和失意。人们失去了众多财富,经历了罕见煎熬。

    我们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不!感谢熊市,它让很多人、很多事归于本来面目。熊市也是一笔财富。4.3万亿元流通市值(19.3万亿元总市值)不能白白流失。

    这是一段必须忠实记录的历史,更是一段必须深刻反思的历史。为了还在股市中坚守和日后踏入中国股市的投资人,不再重蹈覆辙。

    中国股市深幅重挫中,告诉了人们什么?

    券商对熊市毫无预判

    每到年底,证券公司召开的投资策略报告会,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尤其大型券商,往往会选一个风景秀丽之处,投入不菲的人力、物力来组织报告会。他们预测的结果,往往也不胫而走,影响者众。

    在报告会现场,看着券商分析员走马灯似地轮番登场,边放映充满各种图表的PPT,边口若悬河地预判新的一年,我相信,他们准备这些工作,就像春晚剧组人员排练节目,并不轻松。

    很可惜,看似人才济济的中国券商,经过精心研究,对2008年的大熊市,全部没有预判。最“准确”地判断2008年市场最低点位的是信达证券,他们看低至3800点,也与实际情况相差50%以上。至于高看至8000点的券商,则比比皆是。

    券商也许会说,2008年是个极其特殊的年份,谁能想到次贷危机闹得这么厉害?那么好,往前看一看,《投资者报》的统计显示,总体而言,券商研究部门对市场的运行轨迹屡屡判断失误:2005年底,券商对2006年行情的预测是最高目标位1500点,但当年A股最高点位是2698点;2006年底,券商预测2007年的股指运行区间在2000点至3000点之间,但事实上达到6124点。因此,2008年的大熊市,完全出乎券商的意料,当在情理之中。

    《投资者报》记者通过追踪采访得知,导致券商对 2008年的判断出现重大失误,有四大原因:高估宏观经济、错估市场供求、研发实力不足、隐性利益作祟。

    可以肯定的是,券商的错判影响了众多投资人的抉择,致使2008年损失雪上加霜。

    公募基金露出本来面目

    感谢熊市,让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褪去神秘的光环。

    2006年~2007年,基金经理恍若神仙。看着基金净值像变戏法一样,成倍地上涨,众多投资人如众星捧月般,对基金经理佩服得五体投地。数不胜数的投资人排着长队,把辛辛苦苦积攒的养老金交给基金公司。

    基金经理在牛市中创造的最大神话,是把股票从“地上”长期持有到了“天上”。如果不是遭遇这场大熊市,人们都以为基金经理们坚守股票,是有备而来,是有眼光,是经过仔细研究,是有大智慧的。

    可是,当市场从6000点跌回2000点,当基金陪伴中国船舶从300元跌至40元、云南铜业从97元跌回7元,当太多基金重仓的高价股坠落,基金经理们纷纷现了原形——原来,他们长期持有股票,只是因为同行拿着——就像那些迟钝的散户,看着别人不抛,自己也不抛……直到深套其中无法自拔。

    基金公司招收了大批高学历人才,无论投研人员还是基金经理,大都毕业于海内外名校,享受着非比寻常的薪酬。按理说,他们掌握大量海内外信息,又花费巨资实地考察企业,不应该大面积出现对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的误判。

    然而,非常遗憾。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们在2008年的表现,完全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判断严重错误,操作混乱不堪。

    今年初,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举办2008年投资策略报告会。我给该公司投资总监袁宏隆提过一个问题:“A股2008年会不会发生一场类似当年台湾市场的股灾?”这个问题提给袁先生,有两个原因,其一,袁来自台湾,经历过台湾市场暴跌70%的股灾,理应对市场的残酷性有更深认知;其二,彼时,上证综指自高位掉头,多空双方尚在5000点附近争夺,如果袁先生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和判断,对当时参会的众多光大保德信基金的持有人,是一个福音。

    可惜,袁先生对市场丝毫没有敬畏之心,他侃侃而谈:“目前沪深300市盈率只有30多倍,2008年中国企业盈利增速依然能够保持20%~30%,何来股灾之虞?”

    袁先生倒是言行一致的人,他任基金经理的保德信量化核心基金,因90%高仓位和40%比例坚守金融股,以-60%左右收益位列基金队尾,从去年排名25滑落至今年142名。

    牛熊转换中,还有许多“明星”基金露出原形,如上投摩根、大成、广发等基金公司旗下的多只基金。在牛市中,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以他们大无畏的精神,以投资人给的资金,推高了股指和股价,强化再强化一个观念:赶快买基金吧,买了你就持有,你什么时候卖出基金都是错误的。

    或许,基金们并无恶意,他们真的以为自己力大无穷,他们忘记了,市场是值得敬畏的。

    熊市中,水落石出。成千上万的基金持有人终于醒悟:世上没有救世主。大势面前,人人平等。值得相信的,是自己的理性思考,是自己的判断和抉择。

    私募基金走下神坛

    一轮牛市中,还有一项造神运动,就是类似但斌、林圆这样的私募基金经理大出风头。有关他们的报道和书籍连篇累牍刊出。通过这些报道,人们坚信一个“真理”:股票只有长期持有才正确,股票应该留给子孙后代。

    这种理念不能说是荒谬的。但非常可惜,这个理念总是在一轮大牛市的后期才被广为宣传,其原因有二:只有牛市中赚到了大钱,这些人才被人们视为榜样;第二,牛市中,因类似的书籍或报道有市场,书商或者媒体才会像追逐明星般宣传和报道这些所谓的“英雄”。

    不幸的是,每当人们看到投资的“玫瑰”花开,距离其凋谢已经不远。更不幸的是,但斌、林圆这样的人,也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和投资真谛。面对早已被高估的市场和公司,他们没有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抉择,也没有告诉信任他们的读者和投资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应该持有公司股票。

    但斌管理的基金净值在今年已经滑落至私募基金队尾;林圆号称16年从8000元炒到4亿元,人们尽管很难搞清其合理的赚钱轨迹,但在牛市中,许多人还是追捧着他,把资金交给他打理,希望获得新的“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熊市面前,一切不攻自破。

    早些时候,《投资者报》与但斌有过交流,我们希望他在大势混沌时,在许多人迷茫时,能像在牛市中那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思索和判断。我们问但斌:在这样的艰难市道,你对价值投资还有信心吗?但斌回信了,他通过文字坦诚地承认:“我经历了16年的投资生涯,像2008年这样没有大反弹自由落体式的下跌过程,还是很少见到。”

    但斌说,“在中国是否能进行长期投资?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景,如2007年与2008年给出的判断我相信非常不一样。”

    但斌没有说他的判断是否已经“不一样”,他只是表示,“在中国进行长期投资是有可能胜出的,但主动坚持更要考验人的选择能力以及意志和灵魂。”

    我们感觉,但斌是坦诚的,他不应该过多被指责。人们的悲剧在于,只有在牛市顶峰时,像但斌这样的人更容易被当作榜样来学习,人们纷纷下定决心“永远持有股票”。而在大熊市来临,便宜股票随处可寻时,“私募英雄”们却一个个倒下、默不做声了。

    机构不是稳定器

    在过去10多年中,每当提到中国股市缺乏理性,不能稳健运行时,总会有一个理由被提起:市场中的散户群体太庞大,缺乏机构投资人。曾几何时,我们把稳定市场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机构投资人身上。从1998年金泰和开元基金发行始,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投资人,都对基金寄予厚望——越来越多的基金进入市场,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的状况应会大幅缓解。

    其逻辑是,机构投资人是价值投资的践行者,当公司价值被高估时,他们会理智抛售股票;当公司价值被低估时,他们会勇敢买入股票,这样会把股市整体市盈率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

    由此,管理层对发展机构投资人给予厚望。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借助于两年大牛市的赚钱效应,股市正规军——包括公募基金、QFII、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人迅猛增长。

    可是,当机构持股市值已占市场流通市值30%左右时,中国股市却上演了一出两年左右暴涨6倍一年内又暴跌70%以上的闹剧,堪比股市草创时的混乱局面——从1300多点跌至300多点。那时,市场上没几只股票,也没什么机构投资人。即便这样,大约70%的跌幅,也花费了一年半左右。

    一轮熊市下来,我们看到基金在市场高位时对风险的麻木,看到基金对宏观调控力度和美国次贷危机认识不足,看到基金重仓股不再是抱团取暖的避风港,而是投资人的重灾区。

    事实表明,正是基金把蓝筹泡沫吹上了天,看看2007年那些被炒到数十元、上百元、上几百元的股票(如此大面积高价股林立,在中国股市历次大涨中都没有出现过),多数都是基金们的“杰作”。正是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庞大且远离投资价值,才将股指推高到了无以复加的6000点,最终把股市引向了暴跌的深渊。

    维稳愿望变泡影

    “维稳”一词频繁出现大约是在奥运会前后。相信管理层有能力维稳而坚守在市场中的投资人,整个奥运期间,心情注定郁闷着——从奥运会到残奥会,中国向全球展示了超强的体育水平,可中国资本市场却重挫35%,列同期全球股市跌幅第一。

    管理层一再努力试图营造的奥运期间维稳画卷,以土崩瓦解的方式破碎。

    从“维稳”之说乍起,到9月18日三大实质救市举措出台,历时两三个月,期间股指暴跌40%。9月19日,降低印花税等就是举措出台的次日,所有财经媒体都在报道一个新闻:A股大盘涨停。

    面对此情此景,投资人心情复杂。很难用一些媒体形容的“喜悦,舒心”一言以蔽之。

    那些相信有关部门有能力维稳而在3000点上方误判市场的人,那些相信奥运期间股市“下跌空间有限”的人,看着涨停的股价离自己的买入成本尚遥不可及,听着反弹阻力在2300点~2500点的杂七杂八判断,只有后悔二字在心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更后悔的,是那些在2008年9月18日在1800点附近卖出的投资人。看到世界各国政府频频当机立断出手救市,而我们依然在讨论“大小非二次发售实施细则”,依然在为并不难的“取消红利税”问题而沟通来协调去,一定有投资人最终放弃坚守,9月18日在跌停板上卖出。第二天,股市因“救市”全线涨停。

    说实在的,许多投资人在熊市中没有及时撤离,正是担心今天刚走,明天救市措施推出致使大盘暴涨。

    由此造成的实际结果是:当投资人坚信政策口风时,它迟迟不见实质举措,坚守的人,损失惨重;当投资人绝望而去,实质举措却从天而降,放弃的人,痛不欲生。

    2008年,维稳之吁与市场表现之间的巨大反差,管理层有必要引以为鉴:如果一些表态成为“狼来了”的故事,于上于下,损害都至为沉重。

    --------------------------------------

    坐在1820仰望6124 回顾08年A股十大经典剧情

    时间:2009年01月03日 07:39:00 中财网

    管在2008年1月 2日上证综指以0.21%的涨幅为A股市场迎来一个 "开门红",但并没有因此为2008年全年的股市带来好运。最终,上证综指昨天以0.66%的小幅下跌结束了2008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表演,仅以1820.81点收盘,与2007年年终的收盘点位5261.56点相比,累计下跌3440.75点,年跌幅达65.39%,从而创下中国股市有史以来的最大年度跌幅。而在2008年10月28日创下的下跌低点1664.93点,更是比2007年10月16日创下的历史高点6124.04点下跌达72.81%之多。

    坐在 1820点洼地,仰望6124点之巅,恐怕每一个投资者都会感慨万分。今天,我们回顾2008年的股市经历,就是为了将失败带来的伤痛转化为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了未来不再品尝失败的无奈。希望大家在2008年远去的一刻不再留有遗憾,尽管这一年没有收获金钱,但经验同样是难得的财富。预祝2009年的中国股市,让大家收获的不再仅仅是经验。

    1私募清盘之争

    主人公:"中国私募教父"赵丹阳

    ●剧情:作为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的创办人,赵丹阳有"中国私募教父"之称。就是这位私募大佬,在2008年初,当众多公募基金经理仍沉醉在 "黄金十年"的畅想中时,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将旗下与深国投、平安信托联合发行的5只私募信托产品全部清盘。赵丹阳的清盘举动立刻招致业内人士的冷嘲热讽,甚至连略带侮辱性的"桂冠"也扣在他的头上,"牛市熊人"从那时起宛然成为赵丹阳的代名词。而2008年的股市却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赵丹阳在当时的清盘举措是多么的明智。

    更令人震惊的是,就在芸芸众生都在品尝股市下跌的苦果之时,赵丹阳却在6月27日,以2110100美元的价格竞得与"股神"巴菲特午餐的机会……

    ●收获:对中国的投资者来说,你可以不认识赵丹阳,但却不能忘记赵丹阳说过的话:"在每次投资上活下来永远是第一位的。"

    2融资中的闹剧

    主人公:中国平安董事长 马明哲

    ●剧情:在A股上市不足一年的中国平安,于2008年1月18日召开的董事会上通过了规模庞大的再融资计划,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同时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总融资额近1600亿元,创A股历史上最大再融资。

    尽管平安的再融资方案遭到绝大多数投资者的极力反对和抗议,但依然在3月5日的股东大会上凭借92%的赞成率获得高票通过。在那一刻,所有投资者的权益都被包括基金在内的大股东给出卖了。

    但在随后对富通集团的跨国投资中,中国平安238.74亿元的投资成本损失殆尽,以12月25日的汇率计算,亏损已达226亿元,直接导致业绩的大幅下滑和全年的亏损。最终,平安的股价也从2007年的149.28元高点最低跌至19.9元,累计跌幅达86.67%。2008年的平安,实在让投资者感到不安。

    ●收获:平安用事实告诉人们,"钱来得越容易就越不珍惜"。股改虽然解决了"大小非"的流通问题,但却没有改变一股独大的现实,中小股东的利益仍然停留在被边缘化的地带。

    3拿教鞭的"股神"

    主人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任淮秀

    ●剧情:在2007年7月21日面临退市风险的SST数码停牌之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任淮秀偕同妻子动用800万元巨资重仓买入该股,成为其第一和第二大流通股股东。2008年3月11日,资产重组后的SST数码摇身变为ST盐湖后,复牌首日股价由停牌前的4.8元最高狂涨至35.68元,让任淮秀夫妇至少暴赚了5000多万元。任淮秀因此一战成名。

    ●收获: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之所以令人景仰,主要缘于他数十年来在证券投资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和对价值投资的不懈追求。可是,任淮秀的成名到底是缘于SST数码这只"乌鸡变凤凰"的垃圾股,还是因为其本人的身份,至今仍是个没有解开的谜。

    4阳光下的阴影

    主人公:涌金系掌门人 魏东

    ●剧情:2008年4月29日下午4时许,曾经叱咤中国资本市场而硕果仅存的资本湘军涌金系的掌门人魏东在北京从17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业界普遍盛传魏东的死可能与涌金系重组九芝堂、收购国金证券过程中涉嫌国有资产流失有关。在随后的6月8日,与涌金系交往密切的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证监会前副主席王益被"双规",被疑祸因太平洋证券上市及广发证券借壳。

    ●收获:在事业春风得意之时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实在需要勇气,可是用一己之生命真的能够遮住资本市场中的丑恶?"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才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最有力的保障。

    5震灾中的责任

    主人公:万科董事长 王石

    ●剧情:在"5·12"地震后,万科向灾区捐款200万元的举动引起很多网民的反感,一家高速发展的房地产公司在赚得盆满钵满后,在社会需要它的时候却只捐出区区200万元,实在难入网民之眼。尤其是在万科董事长王石发表 "企业捐200万元是合适的"、"捐款以10元为限"的言论后,更是将万科和王石推到了风口浪尖,"王10"大名自此在网上广为流传。

    ●收获:在国家和人民需要大家伸出援手的时候,每一位上市公司的高管都应该扪心自问,金钱和责任哪一个更应该放在首位?

    6全流通的开始

    主人公:三一重工董事长 梁稳根

    ●剧情:梁稳根可能不是国内最优秀的企业家,但肯定是最幸运的一位。作为三一重工的领路人,梁稳根因为打响了"股改第一枪"而成为"股改第一人"。2008年6月17日,"股改第一股"三一重工的股改限售股正式实现全流通,A股市场从此步入"全流通时代"。

    ●收获:全流通的开始,意味着股改任务的阶段性成功,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巨额解禁"大小非"的套现压力。如果用股市70%的跌幅来换取两倍于股改前流通规模的"大小非"的上市流通,为股改付出对价的绝不会是"大小非",而是二级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

    7套保成了无底洞

    主人公:高德黄金张卫星、"广东糖王"庞贵雄

    ●剧情:在2008年的期货市场,中国的企业几乎全军尽墨,成为离金融危机最远却受伤最深的一个群体。先是号称"草根经济学家"的张卫星管理的高德黄金,在7月份黄金价格暴跌期间因炒黄金大幅亏损导致爆仓;继而是号称"广东糖王"的广东中谷糖业集团董事长庞贵雄,在经历期糖价格暴跌后自杀身亡;随后,江西铜业在三季报中惊现高达2.2亿元的铜期货持仓浮亏;而中国国航、东方航空等更是一起身陷燃油套保陷阱而不能自拔,不仅没有享受到油价下跌的好处,反而因此面临经营窘境。

    ●收获:最近几年,国内企业频繁在大宗商品市场"失手"巨亏,可仍然浇不灭这些企业参与大宗商品交易的热情,怪不得相关部门要出台措施强制企业不得擅自进行期货交易。

    8走下神坛的日子

    主人公: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经理 王亚伟

    ●剧情:如果说2007年的单边上涨行情造就了基金的创富 "神话",那么2008年的单边下跌行情又将基金无情地拉下了"神坛"。三季报显示,59家基金公司旗下的396只基金中有304只基金出现亏损,亏损面高达76%,股票型、混合型和QDII基金全线亏损。就连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也不得不坦承,国内基金经理在2008年的表现都不合格。

    ●收获:2008年的股市告诉投资者,基金经理不是赚钱的机器。在熊市来临时,买基金同样会赔钱,回避熊市风险的最佳办法就是什么都不买--空仓。

    9监管下的风暴

    主人公:北京首放法人 汪建中

    ●剧情:在赵笑云、雷立军倒下后,第三位股评界"名嘴"又被盖上了"黑嘴"烙印。中国证监会2008年11月21日公布北京首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及其法人代表汪建中的操纵市场案情,在撤销北京首放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同时,还对汪建中开出了 "没收违法所得逾1.25亿元,处以等额罚款"的巨额罚单,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更是难以避免。

    ●收获:证券咨询业存在的 "黑嘴"、"会员制诈骗"现象屡禁不止,并非监管层不尽力,也不是分析师们想"出头",而是中国的证券咨询业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合法盈利模式。

    10管理层联手救市

    主人公:中国证监会主席 尚福林

    ●剧情:针对股市的不断下跌,管理层在2008年先后两次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以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财政部先自4月24日起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原来的0.3%下调至0.1%,继而于9月19日改为向出让方单边征收。同时,证监会在9月17日博云新材IPO过会后,悄然暂停了对IPO的审核,并加大了公募基金的发行力度。此外,证监会还在规范"大小非"解禁、启动融资融券试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可以说,管理层在2008年下半年联手进行的救市努力是空前的。

    ●收获:救市的力度空前,但产生的效果却不够明显,被人们认为是"救市明月照沟渠"。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崩塌导致投资者信心的崩溃,而解禁"大小非"带来的套现压力更是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惧。对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来说,在顺利完成股改之后,还有更多的方向性问题需要他来导航。

    □ .汪.世.军 .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