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www.eastmoney.com 2008-11-01 09:33 水皮
中央电视台的经济频道推出了一个直击华尔街的特别节目,原来只在晚上播,现在早上也有。晚上说的是道琼斯开盘指数,早上说的则是道琼斯的收盘指数,就像这场金融危机的现场直播版,即便作为一个中国人也是想躲都躲不过去。
但是看的节目多了,大家就发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如果道琼斯当天上午暴跌的话,中国股市一定也像亚太其他地区的股市一样跳空低开暴跌收场,但是如果道琼斯暴涨反弹的话却未必有中国股市什么事,甚至全世界的股市都在涨,中国的股市照样我行我素,坚持下跌不肯回头。
10月13日的美国股市暴涨936点,涨幅达11.08%,当天东京股指暴涨1169点,涨幅为14.13%;恒生指数则在前日暴涨1516点的基础上又暴涨521点,两天涨幅达15%,上证A股却跳空66点开盘,以跌66点收盘,跌幅达3%;10月28日,道琼斯指数大涨889点,涨幅达10.88%,东京股市在前天暴涨459点的基础上又大涨539点,两天涨幅达14%,恒生指数亦在前日大涨1580点,涨幅达14.34%的基础上又冲高711点,最后上涨106点,而上证指数却只跳空14个点,最后却暴跌52个点,跌幅达到2.94%;10月31日,道琼斯指数前夜再涨189点,涨幅2.11%,这一次却是亚太股市一起不跟涨,日经指数跌5%,恒指跌4%,上证指数跌去35.57点,跌幅达到2.02%。
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A股的问题和国际市场有关又没关,美国的金融危机是一个因素却不是决定因素,A股疲弱到今天的状态,病根还在A股本身,任何一个有正常思维和理性的人都不好意思把美国华尔街当成中国股市崩盘的罪魁祸首,正如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健康的一样,任何一个有责任心和羞耻感的人都不好意思把中国的股市当做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人有病,天知否?
讳疾忌医究竟要到什么时候,难道真的要像传说中的和大小非成本自然接轨?管理层作茧自缚又要到什么时候?以股改承诺自欺欺人而坐视市场的崩溃不是本末倒置又是什么?
大小非的问题一天不化解,中国股市的探底之路就一天走不完,即便美国的金融危机都化解了,全世界的股市都回升了,中国股市的好日子也遥遥无期。
当然中国股市的怪现象并不仅此一例。
10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表澄清声明,表明并没有停止包括城商行在内的三类企业的IPO;10月22日,华夏银行公告定向增发7.9亿股股份,发行价为每股14.62元,而华夏银行的市场价连7元都不到;10月24日,济南钢铁宣布公开增发3.8亿股,发行价5.24元,而济钢的收盘价只有5.07元。
股市跌成今天的地步,融资和再融资功能就基本丧失了,IPO发不成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呢?又是谁在不惜血本营造这种虚假繁荣呢?
其实换位思考的话,很多矛盾才能找到答案。
对于政府,尤其是中国政府来说,股市的首要功能是什么?是投资吗?不是,那是投资者的认识,股市的功能在政府的眼中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也必将是融资与再融资。所以,在投资者看来不得了的暴跌,在管理层眼中不过是几根曲线的上下而已,既没有切身感受,又没有利益的纠纷,更没有利害的关系。
但是,如果股市的暴跌影响到了企业的融资和再融资,影响了国内消费市场的预期,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政府救市就是救企业,救消费,救经济,才会有人真正把救市当回事,也才有真金白银的投入甚至问责。
显而易见,此时此刻的再融资并不那么简单,皮裤套棉裤,其中必然有缘故。
问题在于,大小非的减持不但摧毁了整个市场的估值体系,破坏了稳定的发展预期,而且吞噬的资金量也是巨大的,现有的市场存量根本消化不了,新股和增发就更不值一提。事实上,不是别的,正是大小非不计成本的抛售可能堵死了融资和再融资的渠道与通路。大小非的问题决不仅仅是大小股东的利益公平与否的问题,更不是什么政府承诺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分流资本市场的资金的问题,是分配社会资源严重不公的问题,坑害的不仅是投资者,更是政府。
华夏银行可以牺牲一次,济南钢铁也可以牺牲一次,但是能让所有的投资者都闭上眼睛吗?又能让多少领导解除烦恼呢?
-------------------
从英女王炒股看中英股市差距
时间:2008年11月03日 07:21:09 中财网
据有关媒体日前报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投入证券市场的资金,因金融危机损失了37%。由于燃料、食品和雇员费用的提高,王室宫殿维护费用也不断攀升,女王已决定,当她不在王宫居住时,游客可在专业导游的引领下,游览观赏白金汉宫花园,以便从中获得维修基金。这则题为《女王开放花园补家计》的新闻内容很简单,但却让国内的投资者为之感慨,让我们认识到A股市场与英国股市的差距所在。
众所周知,在A股市场里,投资者尤其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地位是很低的。他们有一个名副其实的称呼:股民。也正因如此,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把股民称为是"赌徒"。也有人称他们是"精神病",甚至在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上,股民也是某些人拿出来"开涮"的笑料,股民成了"股疯子"。正是基于股民地位的低下,所以,曾经的A股市场是严禁政府机关的党政干部们炒股票的。虽然后来这一禁令被取消了,但一些有身份的官员们基本上还是不涉足股市。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投资证券市场之举,无疑令A股市场投资者的眼睛为之一亮。就连英国女王都是英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中的一员,如此一来,在英国还有人会说投资者是"精神病"、"股疯子"吗?从英国女王投资证券市场一事上,人们不难看到,英国投资者的地位远远高于A股市场投资者的地位。
从中国股市的定位来看,因为股市是为上市公司融资服务的,公司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融资,他们不仅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淡薄,而且很多上市公司根本就拿不出资金来回报投资者。因此,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股市还不是一个适合投资者投资的场合。投资者进入股市投资的结果,通常是"七亏二平一盈"。面对这样一个让绝大多数投资者亏损的市场,政府官员确实没有必要来投资股票。而英国股市显然并非如此。透过《女王开放花园补家计》这则新闻,我们不难看到,如果不是遭遇到当前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英国女王所进行的证券投资是可以获得回报的,而这笔投资回报至少可以维持王室宫殿的维护费用开支。
而更加重要的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证券投资也出现了37%的亏损。如果是普通的投资者,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出现37%的投资损失,这是很正常的。但现在亏损的主角是英国女王,这用A股市场投资者的眼光来看,就有些非同寻常了。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到英国女王严于律己的一面,以及英国股市监管规范的一面。而这方面也正是A股市场的软肋所在。
.国.际.金.融.报
-----------------------------------
国股市缺少什么?
时间:2008年11月03日 07:51:46 中财网
为什么近一年来,在中国A股这个大熊市中,99%的投资者损失惨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因为我们缺少的是有具有真正职业道德和从业素质,敢于放弃自己切身利益的"立场正确的卖方分析师"。
好几年前,在我母亲以前同事和时任上海东方国际集团的老总汪洋先生(原上海市外经委主任)家中和他聊天327国债事件中说起,一个证券从业者的道德和责任是什么?汪总想了一下说:"迈克,几天前,我刚去看了老管(原万国证券老总管金生),回来的路上我想了一些当年的事情,证券从业唯一正确的职业道德精神是我们这个国家所需要的,真正坚持正确之路的人没有多少,最终成功只为能够坚持正确道路的人所敞开"。汪总是中国证券界真正的第一位大佬,他在1980年代初留学日本曾经在野村证券任职。记得当年我母亲说如果上海万国证券的管金生不是因为汪总谦虚,万国的老总就是他的。
这里不由得想起去年9月底的熊市即将开始之初,我发现在中国资本市场,只有当时任"东莞证券"首席分析师的李大霄先生(现为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对公开市场很明确地说出了"卖出"的信号。这是当时我唯一在国内看见了有水平的分析师发现了市场的危险信号在不断地出现。
而当时大多数券商和机构的报告都在推荐继续全仓买进,整个市场,媒体看上证指数会到8000-10000点的哗众取宠的"重量级金融专家"大有人在。而李大霄却罕见一步步正确地把握住了空头,现在来看他在国内分析师业界中是个胜利者,但胜利者同样有孤独和艰难的旅程。在牛市初期坚持看多,在熊市之初开始逐步看空,恰恰是一名合格分析师所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因为在大牛市要填平的是上轮熊市的跌幅空间,而在牛转熊却要有足够的勇气和真才实学去恐惧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大跃进热情"。
最近中国A股市场一片风雨飘摇,一年一度的最佳分析师评选已拉开帷幕。据在券商、基金和机构内的朋友说,来自全国内地各大券商已开始向各大基金公司、保险机构进行竞选路演。
从主办方的宣传来看,本届参评人数、投票人数、奖项数都达到历史新高。但今年业界也许要为谁是最佳分析师而面对18年来最尴尬的一次评选,因为到底是把导致在熊市中继续高呼现在是'牛市下半场'和'大跌正是买入机会'这样的假大空们在这一年来所做的研究报告做个梳理,作为评选的基础,还是为保护我们国家资本血脉而勇敢说出"熊市卖出"的专业正确率为评选底线?去年获奖的大腕今年全军覆没,而今年参选的分析师中,能由始至终看对的也万里挑一。
随着投资者们对研究机构、基金公司的信任度和关注度持续降温,我相信最佳分析师评选的"专业正确性"也必将最终成为广大投资者再度关注和信任的基石。
如果我们中国A股资本市场在今天缴纳了大量的学费,能在这个大股灾后明白和懂得了市场只尊重"正确和勇敢",那么我相信惨重的学费没有白交,任何有良知的同行都会为李大霄的勇敢和正确,对他的"勇气"为之投上"最佳分析师"的一票。因为从业人员的良知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真正最佳分析师"所必须具备的荣誉。
过去20年中很多世界级大型金融机构,都从大变小,在一次次不能面对正确的熊市中"由巴菲特变成了洪七公",就是他们不能面对"卖出"和不具备真正具有"专业技能"的卖出分析师。因为真正有能力在熊市初期成为"正确的卖方分析师"肯定是具备在熊市结束转入新牛市的"正确买方分析师"技能的。中国资本市场一样,任何金融机构如果没有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熊市来临应该卖出的分析师",那这样的机构早晚也会被市场的洪流所淘汰。
李大霄先生恐怕与今年的任何奖项评选无缘。因为与其他众多在熊市一路下跌中一路唱多买进"造成巨大资金损失"的分析师比较,他是"一路独自坚持熊市持现的事实"。据说这已经破坏了国内业界的潜规则,惹得天怒人怨。但是一个有从业道德并能始终真正坚持公开发表正确言论的分析师的骨气就是我们这个风雨飘摇市场不可或缺的支柱。
□ .迈.克.?.吴 .理.财.周.报
------------------------------
黄湘源:别让三心两意贻误救市
时间:2008年11月03日 07:54:19 中财网
最近,融资融券一波三折,引起了股市的激烈震荡。虽然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融资融券工作在正常推进之中,但由于政策预期的不确定性而影响市场稳定,教训显然是十分深刻的。
其实,救市行情又重新回到起点,并不是这个股市无可救药,也不是无药可救,在很大的程度上,乃是救市效果被"三心两意"所贻误的结果。
一是配角之心。虽然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了三个稳定,即"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的方针,但是,资本市场目前的救市行动缺乏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远远落后于政策思路的变化和实际的市场需求。由中央汇金公司增持三大行发端的增持行动,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只是为了确保国家对工、中、建三行等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控股地位,支持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发展,稳定国有商业银行股价。在这里,不仅救金融的直接意味重于救股市,而且也限制了其救市之举仅止于尽其金融控股大股东之本分,未能如市场所愿起到平准基金的定海神针作用。这是非常可惜的。
二是媚大之心。不仅是中央汇金,就是国资委和地方各级国资委的增持作为一种市场手段,它在一定阶段起到稳定股价、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增持者自身所带来的利益空间也是非常可观的。有关市场管理机构只知道迎合增持需要,不惜破坏市场规则乱开政策口子,在给大小非提供了逢低介入之天赐良机的同时,并没有对其未来的逢高派发进行什么有预见性的有效限制,根本就是一种对大小非的变相利益输送。增持手段有如《孙子兵法》中的增兵减灶之计,在制造大小非减持压力有所缓和的表象后面,掩盖了未来大小非犹如"堰塞湖"那样高程泄洪压力将越来越加大的实质。这不是救市,而是救大小非。
三是救"美"之心。眼看着中国股市二三十万亿元的市值灰飞烟灭,某些人士和机构无视日益急迫的救市呼声,一再用所谓市场化原则的空话来敷衍和搪塞,而对于出手配合美国政府的救市行动,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给人一种要"英雄救美"的感觉。
从目前所出台的有关政策特征来看,与其说意在救市,不如说是治市。救市分为场外救市和场内救市两种手法。发达国家通过给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放松市场银根,为股市松绑,这是直接注资救市。采用行政干预的做法改变原来的市场游戏规则,如降低印花税、佣金、限制大小非减持、禁止基金"裸卖空"、改革新股发行制度,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救市作用。换言之,救市也就是纠错。但是,我国股市在仅仅动了印花税这步棋以后,就没有继续出台应有的救市举措,而只是在所谓"治市"的框框里兜圈子。宁打"治市"的补丁而不思纠错,说穿了,不过是想在不改变原来的市场定位和利益分配倾向的前提下,强化行政监管和行政调控市场的权力。这从长远来看,救市不足,害市有余。
目前的有关政策,另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借市场化的名义进行利益输送,美其名曰接轨或基础建设补课,其实无非意在营私。增持也好,融资融券也好,可交换债券也好,尽管具有很浓的市场化色彩,但对于市场来说,都是双刃剑,在迎合市场一些人的投机偏好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在这方面,以前有过很多类似的教训。美国的教训之一,就是金融创新产品和市场杠杆工具的过度滥用成为金融泡沫发生器。至少在目前还没有理由可以认为,美国所没能避免的风险我们将得以幸免。相反,饮鸩止渴,后果堪忧。单边利益输送的市场化越起劲,给未来市场所带来的潜在危机就越严重。
"9·18"行情重蹈"4·24"行情之覆辙,一再断送于"三心两意",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以提供短暂的交易性机会为切入点的"制度性救市"即使兼具行政和市场化两大强势手段也救不了市,更治不了市,不是因为药性不良,也不是医术不高明,而是药不对症。救市政策改弦易辙,重新回到妥善解决大小非问题以恢复市场功能和重塑市场信心的轨道上来,乃是当务之急。
中央电视台的经济频道推出了一个直击华尔街的特别节目,原来只在晚上播,现在早上也有。晚上说的是道琼斯开盘指数,早上说的则是道琼斯的收盘指数,就像这场金融危机的现场直播版,即便作为一个中国人也是想躲都躲不过去。
但是看的节目多了,大家就发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如果道琼斯当天上午暴跌的话,中国股市一定也像亚太其他地区的股市一样跳空低开暴跌收场,但是如果道琼斯暴涨反弹的话却未必有中国股市什么事,甚至全世界的股市都在涨,中国的股市照样我行我素,坚持下跌不肯回头。
10月13日的美国股市暴涨936点,涨幅达11.08%,当天东京股指暴涨1169点,涨幅为14.13%;恒生指数则在前日暴涨1516点的基础上又暴涨521点,两天涨幅达15%,上证A股却跳空66点开盘,以跌66点收盘,跌幅达3%;10月28日,道琼斯指数大涨889点,涨幅达10.88%,东京股市在前天暴涨459点的基础上又大涨539点,两天涨幅达14%,恒生指数亦在前日大涨1580点,涨幅达14.34%的基础上又冲高711点,最后上涨106点,而上证指数却只跳空14个点,最后却暴跌52个点,跌幅达到2.94%;10月31日,道琼斯指数前夜再涨189点,涨幅2.11%,这一次却是亚太股市一起不跟涨,日经指数跌5%,恒指跌4%,上证指数跌去35.57点,跌幅达到2.02%。
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A股的问题和国际市场有关又没关,美国的金融危机是一个因素却不是决定因素,A股疲弱到今天的状态,病根还在A股本身,任何一个有正常思维和理性的人都不好意思把美国华尔街当成中国股市崩盘的罪魁祸首,正如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健康的一样,任何一个有责任心和羞耻感的人都不好意思把中国的股市当做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人有病,天知否?
讳疾忌医究竟要到什么时候,难道真的要像传说中的和大小非成本自然接轨?管理层作茧自缚又要到什么时候?以股改承诺自欺欺人而坐视市场的崩溃不是本末倒置又是什么?
大小非的问题一天不化解,中国股市的探底之路就一天走不完,即便美国的金融危机都化解了,全世界的股市都回升了,中国股市的好日子也遥遥无期。
当然中国股市的怪现象并不仅此一例。
10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表澄清声明,表明并没有停止包括城商行在内的三类企业的IPO;10月22日,华夏银行公告定向增发7.9亿股股份,发行价为每股14.62元,而华夏银行的市场价连7元都不到;10月24日,济南钢铁宣布公开增发3.8亿股,发行价5.24元,而济钢的收盘价只有5.07元。
股市跌成今天的地步,融资和再融资功能就基本丧失了,IPO发不成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呢?又是谁在不惜血本营造这种虚假繁荣呢?
其实换位思考的话,很多矛盾才能找到答案。
对于政府,尤其是中国政府来说,股市的首要功能是什么?是投资吗?不是,那是投资者的认识,股市的功能在政府的眼中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也必将是融资与再融资。所以,在投资者看来不得了的暴跌,在管理层眼中不过是几根曲线的上下而已,既没有切身感受,又没有利益的纠纷,更没有利害的关系。
但是,如果股市的暴跌影响到了企业的融资和再融资,影响了国内消费市场的预期,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政府救市就是救企业,救消费,救经济,才会有人真正把救市当回事,也才有真金白银的投入甚至问责。
显而易见,此时此刻的再融资并不那么简单,皮裤套棉裤,其中必然有缘故。
问题在于,大小非的减持不但摧毁了整个市场的估值体系,破坏了稳定的发展预期,而且吞噬的资金量也是巨大的,现有的市场存量根本消化不了,新股和增发就更不值一提。事实上,不是别的,正是大小非不计成本的抛售可能堵死了融资和再融资的渠道与通路。大小非的问题决不仅仅是大小股东的利益公平与否的问题,更不是什么政府承诺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分流资本市场的资金的问题,是分配社会资源严重不公的问题,坑害的不仅是投资者,更是政府。
华夏银行可以牺牲一次,济南钢铁也可以牺牲一次,但是能让所有的投资者都闭上眼睛吗?又能让多少领导解除烦恼呢?
-------------------
从英女王炒股看中英股市差距
时间:2008年11月03日 07:21:09 中财网
据有关媒体日前报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投入证券市场的资金,因金融危机损失了37%。由于燃料、食品和雇员费用的提高,王室宫殿维护费用也不断攀升,女王已决定,当她不在王宫居住时,游客可在专业导游的引领下,游览观赏白金汉宫花园,以便从中获得维修基金。这则题为《女王开放花园补家计》的新闻内容很简单,但却让国内的投资者为之感慨,让我们认识到A股市场与英国股市的差距所在。
众所周知,在A股市场里,投资者尤其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地位是很低的。他们有一个名副其实的称呼:股民。也正因如此,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把股民称为是"赌徒"。也有人称他们是"精神病",甚至在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上,股民也是某些人拿出来"开涮"的笑料,股民成了"股疯子"。正是基于股民地位的低下,所以,曾经的A股市场是严禁政府机关的党政干部们炒股票的。虽然后来这一禁令被取消了,但一些有身份的官员们基本上还是不涉足股市。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投资证券市场之举,无疑令A股市场投资者的眼睛为之一亮。就连英国女王都是英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中的一员,如此一来,在英国还有人会说投资者是"精神病"、"股疯子"吗?从英国女王投资证券市场一事上,人们不难看到,英国投资者的地位远远高于A股市场投资者的地位。
从中国股市的定位来看,因为股市是为上市公司融资服务的,公司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融资,他们不仅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淡薄,而且很多上市公司根本就拿不出资金来回报投资者。因此,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股市还不是一个适合投资者投资的场合。投资者进入股市投资的结果,通常是"七亏二平一盈"。面对这样一个让绝大多数投资者亏损的市场,政府官员确实没有必要来投资股票。而英国股市显然并非如此。透过《女王开放花园补家计》这则新闻,我们不难看到,如果不是遭遇到当前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英国女王所进行的证券投资是可以获得回报的,而这笔投资回报至少可以维持王室宫殿的维护费用开支。
而更加重要的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证券投资也出现了37%的亏损。如果是普通的投资者,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出现37%的投资损失,这是很正常的。但现在亏损的主角是英国女王,这用A股市场投资者的眼光来看,就有些非同寻常了。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到英国女王严于律己的一面,以及英国股市监管规范的一面。而这方面也正是A股市场的软肋所在。
.国.际.金.融.报
-----------------------------------
国股市缺少什么?
时间:2008年11月03日 07:51:46 中财网
为什么近一年来,在中国A股这个大熊市中,99%的投资者损失惨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因为我们缺少的是有具有真正职业道德和从业素质,敢于放弃自己切身利益的"立场正确的卖方分析师"。
好几年前,在我母亲以前同事和时任上海东方国际集团的老总汪洋先生(原上海市外经委主任)家中和他聊天327国债事件中说起,一个证券从业者的道德和责任是什么?汪总想了一下说:"迈克,几天前,我刚去看了老管(原万国证券老总管金生),回来的路上我想了一些当年的事情,证券从业唯一正确的职业道德精神是我们这个国家所需要的,真正坚持正确之路的人没有多少,最终成功只为能够坚持正确道路的人所敞开"。汪总是中国证券界真正的第一位大佬,他在1980年代初留学日本曾经在野村证券任职。记得当年我母亲说如果上海万国证券的管金生不是因为汪总谦虚,万国的老总就是他的。
这里不由得想起去年9月底的熊市即将开始之初,我发现在中国资本市场,只有当时任"东莞证券"首席分析师的李大霄先生(现为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对公开市场很明确地说出了"卖出"的信号。这是当时我唯一在国内看见了有水平的分析师发现了市场的危险信号在不断地出现。
而当时大多数券商和机构的报告都在推荐继续全仓买进,整个市场,媒体看上证指数会到8000-10000点的哗众取宠的"重量级金融专家"大有人在。而李大霄却罕见一步步正确地把握住了空头,现在来看他在国内分析师业界中是个胜利者,但胜利者同样有孤独和艰难的旅程。在牛市初期坚持看多,在熊市之初开始逐步看空,恰恰是一名合格分析师所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因为在大牛市要填平的是上轮熊市的跌幅空间,而在牛转熊却要有足够的勇气和真才实学去恐惧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大跃进热情"。
最近中国A股市场一片风雨飘摇,一年一度的最佳分析师评选已拉开帷幕。据在券商、基金和机构内的朋友说,来自全国内地各大券商已开始向各大基金公司、保险机构进行竞选路演。
从主办方的宣传来看,本届参评人数、投票人数、奖项数都达到历史新高。但今年业界也许要为谁是最佳分析师而面对18年来最尴尬的一次评选,因为到底是把导致在熊市中继续高呼现在是'牛市下半场'和'大跌正是买入机会'这样的假大空们在这一年来所做的研究报告做个梳理,作为评选的基础,还是为保护我们国家资本血脉而勇敢说出"熊市卖出"的专业正确率为评选底线?去年获奖的大腕今年全军覆没,而今年参选的分析师中,能由始至终看对的也万里挑一。
随着投资者们对研究机构、基金公司的信任度和关注度持续降温,我相信最佳分析师评选的"专业正确性"也必将最终成为广大投资者再度关注和信任的基石。
如果我们中国A股资本市场在今天缴纳了大量的学费,能在这个大股灾后明白和懂得了市场只尊重"正确和勇敢",那么我相信惨重的学费没有白交,任何有良知的同行都会为李大霄的勇敢和正确,对他的"勇气"为之投上"最佳分析师"的一票。因为从业人员的良知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真正最佳分析师"所必须具备的荣誉。
过去20年中很多世界级大型金融机构,都从大变小,在一次次不能面对正确的熊市中"由巴菲特变成了洪七公",就是他们不能面对"卖出"和不具备真正具有"专业技能"的卖出分析师。因为真正有能力在熊市初期成为"正确的卖方分析师"肯定是具备在熊市结束转入新牛市的"正确买方分析师"技能的。中国资本市场一样,任何金融机构如果没有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熊市来临应该卖出的分析师",那这样的机构早晚也会被市场的洪流所淘汰。
李大霄先生恐怕与今年的任何奖项评选无缘。因为与其他众多在熊市一路下跌中一路唱多买进"造成巨大资金损失"的分析师比较,他是"一路独自坚持熊市持现的事实"。据说这已经破坏了国内业界的潜规则,惹得天怒人怨。但是一个有从业道德并能始终真正坚持公开发表正确言论的分析师的骨气就是我们这个风雨飘摇市场不可或缺的支柱。
□ .迈.克.?.吴 .理.财.周.报
------------------------------
黄湘源:别让三心两意贻误救市
时间:2008年11月03日 07:54:19 中财网
最近,融资融券一波三折,引起了股市的激烈震荡。虽然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融资融券工作在正常推进之中,但由于政策预期的不确定性而影响市场稳定,教训显然是十分深刻的。
其实,救市行情又重新回到起点,并不是这个股市无可救药,也不是无药可救,在很大的程度上,乃是救市效果被"三心两意"所贻误的结果。
一是配角之心。虽然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了三个稳定,即"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的方针,但是,资本市场目前的救市行动缺乏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远远落后于政策思路的变化和实际的市场需求。由中央汇金公司增持三大行发端的增持行动,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只是为了确保国家对工、中、建三行等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控股地位,支持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发展,稳定国有商业银行股价。在这里,不仅救金融的直接意味重于救股市,而且也限制了其救市之举仅止于尽其金融控股大股东之本分,未能如市场所愿起到平准基金的定海神针作用。这是非常可惜的。
二是媚大之心。不仅是中央汇金,就是国资委和地方各级国资委的增持作为一种市场手段,它在一定阶段起到稳定股价、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增持者自身所带来的利益空间也是非常可观的。有关市场管理机构只知道迎合增持需要,不惜破坏市场规则乱开政策口子,在给大小非提供了逢低介入之天赐良机的同时,并没有对其未来的逢高派发进行什么有预见性的有效限制,根本就是一种对大小非的变相利益输送。增持手段有如《孙子兵法》中的增兵减灶之计,在制造大小非减持压力有所缓和的表象后面,掩盖了未来大小非犹如"堰塞湖"那样高程泄洪压力将越来越加大的实质。这不是救市,而是救大小非。
三是救"美"之心。眼看着中国股市二三十万亿元的市值灰飞烟灭,某些人士和机构无视日益急迫的救市呼声,一再用所谓市场化原则的空话来敷衍和搪塞,而对于出手配合美国政府的救市行动,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给人一种要"英雄救美"的感觉。
从目前所出台的有关政策特征来看,与其说意在救市,不如说是治市。救市分为场外救市和场内救市两种手法。发达国家通过给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放松市场银根,为股市松绑,这是直接注资救市。采用行政干预的做法改变原来的市场游戏规则,如降低印花税、佣金、限制大小非减持、禁止基金"裸卖空"、改革新股发行制度,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救市作用。换言之,救市也就是纠错。但是,我国股市在仅仅动了印花税这步棋以后,就没有继续出台应有的救市举措,而只是在所谓"治市"的框框里兜圈子。宁打"治市"的补丁而不思纠错,说穿了,不过是想在不改变原来的市场定位和利益分配倾向的前提下,强化行政监管和行政调控市场的权力。这从长远来看,救市不足,害市有余。
目前的有关政策,另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借市场化的名义进行利益输送,美其名曰接轨或基础建设补课,其实无非意在营私。增持也好,融资融券也好,可交换债券也好,尽管具有很浓的市场化色彩,但对于市场来说,都是双刃剑,在迎合市场一些人的投机偏好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在这方面,以前有过很多类似的教训。美国的教训之一,就是金融创新产品和市场杠杆工具的过度滥用成为金融泡沫发生器。至少在目前还没有理由可以认为,美国所没能避免的风险我们将得以幸免。相反,饮鸩止渴,后果堪忧。单边利益输送的市场化越起劲,给未来市场所带来的潜在危机就越严重。
"9·18"行情重蹈"4·24"行情之覆辙,一再断送于"三心两意",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以提供短暂的交易性机会为切入点的"制度性救市"即使兼具行政和市场化两大强势手段也救不了市,更治不了市,不是因为药性不良,也不是医术不高明,而是药不对症。救市政策改弦易辙,重新回到妥善解决大小非问题以恢复市场功能和重塑市场信心的轨道上来,乃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