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com > 读物 > 财智 > 财经评论 > 正文
编号:49668
http://www.100md.com 2008年9月12日
    周梅森: 不相信是骗局, 但真可疑(转自凤凰网)

    顶楼 2008-09-07 11:43 作者:218.74.241.*

    http://bar.2008.sina.com.cn/thread.php?tid=3968700&bid=10151

    编者按:从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到鼓励大股东增持,从“二次发售”到沟通红利税,证监会似乎一直想“维稳”股市,然而,股市依旧节节败退,投资者雪上加霜、损失惨重。市场是最好的评判,“维稳”之所以没有起到任何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层没有触及股市的“病根”。那么,股市的病根究竟在哪里,如何才能根除?对此,千千万万和中国股市休戚与共的广大投资者是最有发言权的,真理掌握在他们手里。我们期望管理层以最大的诚意倾听投资者的建言献策。为此,《大众证券报》与新浪网联手推出特别策划——“投资者给股市暴跌开药方”。

    迷雾渐渐散去,真相现出了狰狞的面孔:面对股改前的存量大小非和股改后源源不断的增量大小非,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骤然发现,他们掉进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中。有些激愤的朋友甚至说,“这是资本市场从未有过的最大骗局,监管部门用股改设局,欺骗了全国投资者”。于是,市场崩溃,投资者信心崩溃,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股改的亲历者,我不相信股改是个骗局。监管部门怎么可能设局欺骗全国投资者呢?他们是要增加人民的财产性收入啊!我怀着最大的善意,回顾起了不久前的历史,认真研究今天的现状,结果吓了我一跳,我不愿承认的骗局,还真的十分可疑。

    可疑的第一幕发生在股改时。大小非依靠行政权力为对价设立底线,造成了大小非的持股成本和市场投资者持股成本的天壤之别,为今天的市场崩溃留下了隐患。中国证券市场的估值体系除了崩溃,别无选择。现在,市场人士强烈要求对大小非减持征收暴利税,证券监管部门官员却极力反对,说是大小非的流通是市场博弈的结果,是当初得到流通股东认可的。事实是这样吗?股改博弈原本就是一场虚假的游戏,因为国资部门对价底线的狙击,真正的博弈无从谈起。我在股改期间三封公开信中提出的:应根据每个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该十送十就十送十,该送二十就送二十”的呼吁,仅是个呼吁而已,市场最终以十送三的主流方案完成了“钦办股改”。而真正公平的对价中枢,我认为应该在十送十五至十送二十之间。流通股东当初的所谓认可,并非真实意愿的体现,实则是在行政权力和强势利益集团压迫下,对自身权益的无奈放弃。现在无视市场崩溃的严重后果,继续以此做借口为大小非们辩护,即使不是存心欺骗,也是说不通的。在这里,我恳切建议证券监管部门的主要领导在百忙之中能亲自阅读一下《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发改委专家李琨先生的重要文章,弄清楚两类股权的不同性质。

    可疑的第二幕发生在股改后。在存量大小非隐患未除,洪水般一浪接一浪冲击市场的时候,大盘股仍在不断上市,又制造了近乎天文数字的大小非。更可疑的是,发行手法和股改前毫无区别,仍是从巨大的总股份中拿出很少一点上市,在二级市场把股价炒上去,然后再把非流通部分拿到市场上抛售。这一来,中国石油就被炒到了48元的高位。设想一下,如果中国石油一次发行几百亿,市场的定价会是多少?只怕连8元也到不了吧?到了最近的中国南车,市场已经崩溃了,管理层还在麻木地我行我素。我说这是麻木,是糊涂,可市场认为是欺骗,也不是全无道理。连我类个人投资者都看清的问题,监管层偏没看到,肯定是哪里出了大问题。果然是出了问题:前几日,又是证券监管部门的官员大发高论,说是数据表明,中国南车这类大盘股的上市并没有从市场上抽血,看了报道,我简直惊的目瞪口呆……

    因此,我认为,要拯救这个崩溃的市场,首先要拯救监管部门的公信力。一个历史原罪没得到清算,如今又因政策错误不断而走在崩溃道路上的市场,加上一个让投资者毫无信心的可疑的监管层,结果是什么,不言而喻。而要恢复公信力,管理层就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排除阻力,用当初开弓没有回头箭的魄力,启动二次股改,不设任何对价底线,让大小非们和中小流通股东进行一场真正的市场博弈,彻底清算历史原罪。而对股改后产生增量大小非的上市公司,要进行一次性完整的股改,让恺撒的归恺撒,人民的归人民。在二次股改未完成之前,应该暂停新股上市。日后上市一律一次性上市,在首次发行时不愿上市的股份,应永久锁定,使之不再产生增量大小非。

    另外,对大小非的减持征收暴利税的市场呼声,管理层似也应认真考虑。若能以此项暴利税为基础,加上取之于市场的印花税,成立证券平准基金,平抑市场大幅波动,也不失为一个维稳的有力措施。

    我这些话说了估计也没用,但该说的,我还是要说。因为我不愿看到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的证券市场就这么在错误市场

    


    东方雨虹濒临破发带来的思考

    http://www.cfi.cn/newspage.aspx?id=20080912000108&p=3

    ⊙阿琪

    在大家密切关注后市走势和"2000点保卫战"之际,近日市场上一件似乎很不起眼的"小事"很值得投资者关注与思考,那就是东方雨虹上市短短两个交易日就将濒临"破发"。虽然目前市场上增发股"破发"、次新股"破发"已经比比皆是,但东方雨虹的"破发"无疑更具有解剖与思考的价值。

    习惯上,人们把新股上市不久即跌破发行价视为大盘即将见底的标志,但是,早在3月26日中国太保上市三个月就"破发"之后,大盘已经跌去了43%,但依然没有见底的迹象。2007年以来上市的260只次新股中,已经有95只"破发",大盘仍然没有企稳的苗头。这说明A股市场自从"大小非"解禁流通开始,已经是"此一时,彼一时"了,关键的问题是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导致整个市场投资信心的崩溃。

    抛开现行新股发行制度将会给市场带来无穷无尽的"大小非"、令A股市场消化"大小非"的压力遥遥无期这个负面因素不说,仅以东方雨虹为例,已经能够充分反映目前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缺陷所导致的不公现象。东方雨虹的发行价为17.33元,发行市盈率为18.05倍;上市开盘价是20.98元,市盈率为21.85倍,从一家从事防水材料的制造型企业的角度来说,这个估值定位不高,但也不算太低。东方雨虹是一家民营企业,限售股股东全是自然人,且股权十分分散,第三大股东以下限售股股东持股比例全在5%以下,即上市一年之后即可解禁流通且无须提前公告。

    东方雨虹成立于1998年,即使不考虑上市之前的分红摊薄或者存在股本拆细等因素,按照目前二级市场的定价,"大小非"资产增值的幅度是"10年18倍",而一级市场投资者只能得到一些蝇头小利,二级市场投资者已经亏损。进一步模拟下去,假如一年后"小非"获得解禁流通,股价跌到10元/股左右,"小非"的盈利空间是900%以上,而一级市场投资者加上交易成本却亏损了43%,上市首日买入的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资金更被"腰斩"。反之,假如一年后"小非"解禁流通时,股价涨到了30元/股,"小非"、一级市场投资者和二级市场投资者的盈利幅度分别为2900%以上、73%和42%。很显然,纵然股市下跌,"小非"仍然能够获得无风险收益,一、二级市场投资者则要承担市场下跌的风险。股市上涨,"小非"的盈利是几何级增长的,一、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收益则是比例级增长的,各个投资主体之间的风险收益比是严重不对称的。

    这种制度性缺陷给市场带来的问题是:一、因为"大小非"的存在,加上现行新股发行制度仍然在源源不断地制造新的"大小非",使市场整体没有了估值的底限;二、因为持股成本的不均等,将来跌破发行价的新股会越来越多,在"大小非"解禁之后,部分"大小非"减持意愿强烈的公司股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很难回归到发行价或上市价以上;三、即便行情超跌、估值超低,场外资金面对"你是一元成本,我是五元成本"的心理障碍与恐惧,也很难有入市的积极性;四、新股"破发"已经不能成为大盘即将见底的标志。

    目前困扰市场的负面因素不少,但真正的核心制约因素是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以上缺陷,值得投资者审视,更值得政策制定者思索。

    


    2008-09-12 11:50:22 / 个人分类:看盘说事

    http://www.hualongxiang.com/?uid-198755-action-viewspace-itemid-120706

    东方雨虹上市首日涨幅仅为15%,创下近期新股上市首日涨幅新低。

    昨日跌停后,今日开盘直线下坠,一举跌破发行价。

    而三天就实现破发,也创造了中小板新股破发记录

    


    在9月5日上市的法因数控也是在上市第二天惨遭两个跌停板。昨日,其报收于8.9元,离其发行价8.7元仅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