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低估查无实据 底?离我们还远着呢!
http://www.100md.com
2008年9月7日
底?离我们还远着呢!
你还心存侥幸,甚至还在幻想去年的辉煌昨日重现,那现在绝对不是底部。尽管现在1元股开始不断出现,尽管现在基金重仓的高价股开始像当年的庄股一样面临最后的跳水,但不要忘记,2004年时,1元股就已出现,而998点的底部却是在一年之后出现的。而当我们一方面要面对平均股价、沪深300平均市盈率依旧高于998点时近1倍,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时,底部的概念可能只存在于幻想之中。
现在是不是底部,我不敢说,但至少现在没有像998点时那么悲观,都还在希望政府救市,都还在希望QFII、基金、社保能梅开二度。2005年的时候,人们谈论得更多的是'三八营业部',是崩盘以后怎么办。那时候营业部不仅把大屏幕关了,电脑也只开1/3,现在有的地方大屏幕还开着呢。相比998点,现在平均股价高70%以上,沪深300市盈率高40%资料显示,截至9月3日,沪指在逼近2245点的同时,两市已经有47只A股创下大盘998点大底以来新低。*ST梅雁、*ST夏新甚至一度在2元附近挣扎。那么,这是不是预示着底部已经接近了呢?
其实,单纯从低价股甚至1元股的出现,就判断底部的临近,未免牵强。2004年6月28日,ST银广夏跌破2元,报收1.95元,ST吉纸报收1.97元。两只1元股的出现,开启了上一轮熊市的一元股时代。但当时的沪指尚在1400点左右徘徊,近一年以后的2005年6月6日,998点的底部才姗姗来迟。
资料显示,目前两市平均股价在每股8元左右,而998点时仅仅4.62元。沪深300指数目前的静态市盈率是接近19倍,而2005年6月6日时这个数值仅仅是13.51倍,两者差距依旧很大。深市的龙头股万科A,目前的市盈率是18倍左右,而998点时只有11倍;中国石化目前的市盈率是50倍左右,而2005年6月6日为8.94倍;即使是高成长性的第一高价股贵州茅台998点时市盈率为20倍左右,而现在该数值接近30倍。
几年前从2245点跌到998点,不过下跌了55%。而目前从6124点跌到2245点,跌幅已经超过63%,况且上次下跌耗时4年,而现在只有短短11个月不到。在这种超过以往任何历史经验的超级大熊市中,已经没有任何可用的估值体系,一切以所谓正常股市的估值来衡量股票价值办法都会被完全摧毁。
如果从超级大熊市的的视野来看,目前还难言是否处于大熊市的末端,因为任何可以用来衡量价值的东西,都可能在悲观的预期面前灰飞烟灭,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绩优股连10倍的市盈率也难以守住,为什么以前股价高高在上的基金重仓股要一个个奋勇跳水的真实原因了。
人们可以为这种疯狂找很多理由:你说动态市盈率,那要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存续期,公司是否具备成长性?现在,在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通货膨胀警报尚未解除,最近PPI又创出新高,经济增长减速已是必然的背景下,未来形势不容乐观。同时还有国际经济大衰退、次贷危机等"外患",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长性将经受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所以,即使假设目前的动态市盈率同2005年998点大底时相当,但所处的宏观经济背景已经是"今非昔比",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堪忧。
而从资金面的情况看,现在与998点时更是大相径庭。2005年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在2%左右,QFII从2003年进入后已经累积到一定量,而且当时没有大小非,市场流通筹码稀少,当时流通市值仅仅1万亿左右。而到了现在,不仅流通市值扩大到5万亿,关键是还有几千亿变现欲望强烈的大小非,外资热钱又有流出的冲动。供求关系的天壤之别,让2245点难以与998点相提并论。
我们之所以拿998点来比较,那是因为998点确实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可以说,沪市唯一的重要底部1000点(左右)历经9年才磨成。从1997年1月开始,1998年经历3次打击,2002年两次在1300点启稳,2003年再次在1300点启稳,2005年也是短暂击破,算是真正的铁底。而2245点尽管是前次牛市的顶点,但没有经历过多次敲打,而且随着行情的发展该点位堆积的筹码也并不多,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力。
而股谚也云;是底不反弹,反弹不是底。任何一个底部的形成,必须经历千锤百炼,致死地而后生。遥想2005年跌破1000点时,谁还敢在一片风声鹤唳之中做多?基金、私募、大户、散户,几乎都已经忘记了股票,每天都在不足100亿的成交里惨淡度日,有的个股,一天甚至成交不足10笔。但现在,依旧有不少游资在蠢蠢欲动,这从最近不少低价股的上涨可见端倪,其中像深鸿基这样的股票短期涨幅已经达到40%以上了。公司基本面无任何变化,成交量也很小,游资介入的迹象很严重。
多头不死,跌势恐就难止。(股示舞道)
切莫再为"利好"而冲动
昨夜又有媒体发布所谓利好:"证监会就可交换债控制大小非征求意见答问。
近日,为适应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丰富证券品种,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接受了采访。"
但是细看报道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首先是"近日",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是真实的,那么不是昨天,而应该是前节日。那么为什么媒体当日不作报道呢?又什么可以隐瞒的?其次,上周股市的表现摆在那里了,如果说是利好那么市场为什么没有正面反应?再说了目前还只是征求意见,并没有立刻实施。而这样的新老不一。对于解禁了但是交易的筹码会怎么样?加速逃跑,以免受到新政策的打击。
再市场绝望的时候,真利好、假利好我们听得太多了。但是不管真利好还是假利好,对于投资者的结局却都是一样的,无情的屠杀。自降低印花税至今,股市也的确出现过一些利好,当然更多的谣传的利好。但是每一次利好之后,股市是更为恐怖的大跌。
面对"利好"投资者该如何反应?首先我们要知道再目前市场环境中什么是真正的"利好"?为什么印花税救不了市?为什么平安不搞再融资了,股市造样跌跌不休?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那是"感冒药",而目前股市得的是癌症。拿感冒药去救癌症病人会有疗效吗?
中国股市大起大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有股,一个畸形发展造成的产物。2001至2005年的熊市,究其根本其实就是广大投资者担忧国有股减持的结果。而2006年至2007年的牛市,也正是因为,国有股减持暂时得到了停止。而一旦当国有股化身为大小非再度出现在市场的时候,漫漫熊市也就相伴开始。
因此,对于目前的股市来说,利好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解决大小非问题。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第一不是那一个部门所能决定的,第二,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能又结果的。第三,至今证监会并不认为大小非是股市大跌的主要动因。也就说,根本解决大小非问题,在2008年之内是很难又结果的。
近期我们听到很多关于大小非的新政,但是投资者除了苦笑还能有什么?为什么在股改初期,管理者没有想到这些新政?为什么在广大投资者还没有遭受巨大损失的时候,出台这些新政呢?这些新政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的关键性问题。因此这些新政也就只能隔靴搔痒,而这一切无非是为大小非继续的一块一块遮羞布。而且目前市场中的任何一次反弹都只能是城内短线资金的出逃的机会。绝对绝对不可能吸引场外资金的大量回流。
看看空空荡荡的交易所、看看每日萎缩的成交量、看看如瀑布流水的K线图。理智的投资者应该继续保持清醒,切莫再为"利好"而冲动了,一日冲动换来的很可能又是一场后悔和悲哀。(楚风)
玩笑大了: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2245点,那是2001年6月14日创下的高点,是当时的牛市到达的最高点。然后从这个点位起步,中国股市走出了长达四年的大熊市。曾几何时,2245点被作为牛熊分界线,在三年前从998点绝路逢生而展开的牛市行情中,这个2245点曾被当作是坚不可摧的顶部,一旦冲破了这个顶部,一场全民炒股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于是就有了6000多点的奇迹。
然而,股市跟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开了个大玩笑,上证指数又回到了这个点位,时过境迁,尽管还是这个点位,但今日的股市与七年前的股市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昔日的2245点是从1994年的300多点涨上来的,足足走了七年,而如今这个点位则是从6124点跌下来的,这63%的跌幅只用了11个月就已经跌得没了脾气。前面的2245点被称之为牛市的顶部,而现在的这个点位能不能称之为熊市的底部,到现在还不能下结论。在2245点上这么一来一去,表明前一轮大牛市的成果已经被悉数吞没了。
如果我们将上证指数K线图进行一个全景式观察的话就可以发现,从历史的长河看,中国股市依然呈现一个翻山越岭并螺旋式上升的走势,在不到20年的历史中,走出了两波大牛市,第一波涨到2245点,而第二波涨到了6124点,如今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尽管接下来下一波行情的起跳点在哪儿还不得而知,但应该说离现在的位置不会太远了。
有朋友开玩笑说,这个股市每天跌100点,再跌22个交易日,指数就没了。这是不可能的事,但也可以反观投资者的心态和在多杀多的最后杀跌行情中对投资者的心态具有摧毁性的打击。如果一个投资者手中的股票从5000点套下来,开始的时候心态还好,权作长期投资。等跌到3500点时,他会想到也就是盈利全抹掉了。跌到2500点时,哇!个人资产拦腰一刀流失了,等于这辈子辛辛苦苦积攒的钱付诸东流了。再跌下去,他就会想到会不会个人破产了,于是在这个时候割肉割出去,这往往是最惨不忍睹的。也许等到这样的筹码都割出来了,股市可能就会出现转机,新一轮行情从头开始了。
"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这是一句颇能反映当下股市的歌词,回到了起点,回到了前一轮牛市行情的高点,也就意味着现在的市场离这轮行情的底部已经不太远了,在目前这个点位上,只会离底部越来越近而不会越来越远。如今需要等待的是形成熊牛转换的时间和新的题材,这种题材能够激发起市场的激情和野性,当最佳的题材还未出现之时,最佳的时机还未出现之时,投资者只有忍一忍、再忍一忍。(应健中)
解读周末四大利好消息
我的朋友们,你们好!在这个周末,各大媒体都有这样所谓的四大利好消息.严勇中利用周末时间,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下,这些利好到底需要我们注意和反思的一些看点:
一是证监会拟推可交换债,小非退出添新渠道的所谓利好到底投资者买不买帐.这里要强调下,这是规定,而不是法律文本.就如我们前段时间出台的大小非限量抛售的问题,也有好多大小非根本逆规定不顾,超量减持.而管理层做出的无非就是谴责和三个月内不能再减持,根本杀不了这样的歪风.
二是证监会:关注市场大跌,A发行不会加速的言论到底可信度有多强,我觉得国外管理层的做法透明度非常强,比如加减息或有什么新政策出台的时候,都要征询意见,所以出台后大家已经心里有数.而我们的股市好象有多重管理机构,而且各不沟通往来.央行它随时可以来个加减息及金融准备金率;财政部可以随时来个印花税事件;证监会更有意思,经常给你说一套,又做一套.说新股不会吞没市场资金,却来了个突然大盘股IPO.只可惜我们股民,他们总是无法抵御股市下跌的一场场风暴,看着帐号缩水素手无策.
三是CPI和PPI的问题.下周就要公布了,这两个词汇应该也是大家鼓吹的热点.现在都在流传CPI低到只有5%了,也许传闻有它的根据,尤其我们中国股市,有些不该知道的消息往往知不道,不该知道的往往就可以提前知道.所以我们现在只有关注PPI的问题了,也只有PPI回落了,才是真正意义上调控有成效了.
四是证监会称大小非并未加速出逃,新IPO多审而未发.对于这样的消息,我觉得应该是个不好的利空.为什么这样说呢?统计显示,八月"大小非"减持仅四点八亿股,较七月份缩减四成多,并未"加速出逃"。是呀,你为什么出逃速度慢呀,不是因为股市大跌,你卖的价格低吗?如果股市上来了,你不是要加速吗?新股发行(IPO)有不少仍"审而未发",证监会有意控制发行节奏.那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股市上来了,我就可以安排发行了.看来这样的言论无法挽救股民失落的心,反而会加剧他们的恐惧.
说实话,上面这四条在周末的各大媒体都长篇的鼓吹是大利好,严勇中只是用一个普通股民的角度看看待这些利好,对与错每个人都心中有根秤,欢迎大家发表意见和批评指正!!!(jifan761018)
下周大盘分析和操作建议
本周市场4阴1阳,当9月1日出现杀跌的时候,笔者认为:投资资金可以在2150-2180点介入,结果,大盘与本人开了个玩笑,周二小阴十字星,周三在2245点上面受到支撑,周四继续受到2245点的支撑,由于连续几天收盘没有突破60月平均线2287点,周五大盘在利空袭击下,破位杀跌,离2150-2180点也一步之遥了。
做股票不能猜走势,笔者在去年10月底已经提醒:本轮下跌非常害怕,具体位置不便说出,笔者甚至用2004的的1783点来比较,当时大盘跌到了998点,在这期间,笔者成功预测到1260点的反弹;这轮始于6124点的调整,笔者也成功预测到2990点和2566点的反弹,熊市的操作就是如此,如果你是短线投机者,你就不会离开市场,你就必须学习短线技术,来判断大盘,否则,只能请你远离市场,什么时候踏上了5月平均线,才是投资投机两相宜的开始。
大盘已经破了2245点,许多言论都在误导投资者,特别象"一朝回到7年前",对于新股民来说,可能会被误导,而对于老股民来说,都非常清楚, 7年前的2245点是头部,而不是现在大跌后的2245点,千万不能等同来理解,如果你一定认为:头部必须要有支撑,那么,笔者为什么将支撑点定为2150-2180点?要讲清楚这个道理,很难,如果有机会的话,笔者会在报告会上告诉你的。
重要的点位一旦跌破,就必然会反抽,星期四晚上的分析中,让你"逢低仍然可以买入"不知道你昨天是否进场了,如果还没有进场,就请你等待大盘5日平均线上穿10日平均线再考虑,而对于已经入场的投资者,不要抱太大的希望,笔者再次提醒你:短线操作千万不能贪,哪怕平手出局,也比亏损1%强多了,千万不能将利空再当利多了,上面的阻力分别是2245和2280点,只有突破2320点,笔者再为你分析上面的走势,小心小心再小心。学习过3060的朋友们,请你看一下:当2150也不能支撑的时候,下一目标将指向2050点附近了,而长线趋势仍然向下,同时请你注意深圳的60月平均线,"不会不到吧?的预测可能会实现了"。(寂寞先生)
跌之后将现反弹,下周走势分析
本周大盘运行的比较简单,呈现单边下跌走势。除了周4象征意义的收一"红星"外,其余4天均是阴线。整体结构属于阴跌震荡向下的结构,但周5在美股大跌及招商证券大型蓝筹股IPO的利空打击下,有下跌加速趋势,并且盘中一举击穿了7年前2245点上轮牛市的顶部,虽然这个点位在技术面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政策及信心面意义重大,不仅仅意味这股改政策的彻底失败,股市回到了7年前,并且预示亿万股民对管理层资本市场管理、监管能力信心的彻底丧失。
毫不夸张的讲,中国A股市场已经步中国足球之后尘,进入一个漫长而看不到希望的超级"熊市"。这个看不到希望,并不是指市场只跌不涨,也不是指不再会有牛市;这个"熊市"也不是常规意义上指数涨跌的熊市,而是一种大部分股民都无法获利规则的游戏规则的延续。正如中国足球也会2002年脉冲下挺进世界杯决赛圈一样,只是短暂的幸福掩盖不了长期的痛苦,如果管理制度及运行规则没有发生重大转折性的变化,并且长期严格执行形成坚固的信用制度。中国足球只会是昙花一现,中国A股只能是牛短熊长,球迷永远无法享受到足球长期带给我们最纯真、最简单的快乐,股民永远无法享受到长期投资优质公司带给我们最稳定、最安心的增长。A股市场不会改变赌场的本质,百分之90的人永远会为百分之10的人"送"钱。大部分股民因为长期投资而得到上市公司派息分红后一起盈利的局面只会是想象中的极乐净土无法实现。
虽然我不是现有游戏制度的受害者,虽然我常常因为说实话受到打压和挤压,但是我仍然希望更多的人明白这个游戏现行的规则---庄家围剿散户的屠宰场。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力战胜庄家,那么被宰杀会是客观规律,很暴力、很血腥。
熊市的机会来自于急跌后的超跌反弹,周5虽然有一定恐慌性群跌的效应,但是技术上看离超跌明显还不够,下周初的市场是否创造这样的机会让我们拭目以待,周末最好别出什么利好,如果有利好那么大盘短期拉回将维持阴跌结构,这种结构是所有市场结构中最没有可操作性的。现在可以助推大盘走出群股超跌的外力是美股,美股目前的形态具备主跌再破新低的可能,如果持续杀跌无疑A股将出现非理性的恐慌,那么超跌反弹的群股共振将现,短线获利机会也会来临。需要注意的是,在熊市中技术指标的超跌反弹有时候会仅仅维持在阴线的下影线当中,所以出击的时候最好是能狙击到下影线,一旦出现意外也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综上所述,市场长期投资机会没有,短线交易性机会可能出现(下周初走势很关键),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可以等待这个机会,能力不够或者大资金稳健型的继续休息观望。(张乐)
亡羊补牢,再失一次好时机!(评述可交换债券)
1、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的规定》,,利用可交换债券控制"大小非"减持。根据此规定,大小非可以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为标的,发行可交换债券进行融资,债券持有人可视市场情况决定是否转成股票。个人认为,若在破2245点以前出此招更好,但现在只能算是个缓兵之计。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2、无论怎么说,2245点已破,这就是事实。等破了以后再救市,最好的时机又错过了,因为投资者的心凉了,需要一段疗伤阵痛期。就像在4500点、3800点时一样。当前市场需要的是信心,等你绝望了再安慰一下,就不太管用了。事前不烧香,事后再拜佛,连苍天都不太搭理你。--(在决策上屡次失误,这也说明确实存在用人不当,呵呵)。
3、我们认为,可交换债券还不能够真正解决根本性问题,可能对大非的作用较大,对小非的作用较小,同时,因大非本不减持的,但此招反倒又给了企业圈钱的理由。所以,暂时来讲,可能有利于股指短线企稳一下,但延迟大小非的减持,也会把熊市拉长,股民经历煎熬时间将拖后,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了。
4、大盘屡屡破位其实在于制度不公,要解决'大小非解禁'、'上市公司大股东恶意大肆圈钱'、'新股发行制度严重不公'这三大问题,必须首先转变我们的观念--股市不是融资场,而是投资场!就像招商引资一样,如何让投资者留得住、赚到钱,就要从根上完善我们的规则,使之更公平、透明、更方便操作。(买卖点吧)
政府还觉得股市跌的太慢,市场绝望了
就在大家都预期2245点这一重大心理支撑位之上应该有反弹时,政府又给了我们重重的一击。很久以来,我们都盼望着政府能够救市,但是,我们盼来的不是救市,而是砸盘。昨天,在车上,我听到了证监会准备让招商证券首发过会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今天股市要跌了,而随后又听到美国股市大跌3%,这太可怕了,美国股市大跌3%相当于全球一个6级以上的地震。今天股市势必低开,果不其然。两市只有不到100家的公司出现了红盘,太可怕了。市场似乎绝望了,都开始杀跌,有的是无量空跌。
从我们的感觉看,政府似乎觉得股市下跌的速度还不够快,最好是天天跌停似的往下跌,在如此脆弱的市场中,不想办法去救市,居然还在发新股,殊不知,市场已经非常脆弱了。难道这样就可以挽救股市了吗?或许管理层的态度是要想救市,先得自救,自救的办法就是让股市一下子跌到位,彻底解决全流通问题,想法是好的,但是市场受不了啊。整个市场都感觉到熊市弥漫的气息。
周五深交所好像有一个消息,就是给大非过桥减持一个合法的身份,小非减持从3年改为1年,这样做对吗?对,作为制度建设来说,应该是对的,我们不能人为的去不断的增加非流通股将来又让他们成为定时炸弹。但是这里的关键就是发审委和保荐人在审核发行的时候是不是完全尽到了信托责任。如果再出现了上市新股很快变脸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罚。如果上市新股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出现业绩大逆转,这里面肯定有违规的地方。如果一年就这样大逆转了,这里面肯定可以事先看出来,对于这样的保荐人,怎么处理,怎么从根源上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如果能做到,我觉得即使立即让他们全部流通也可以。如果这关做不好,一年让他们转让,这就是合伙配合他们圈钱后出逃。
说这些都是牢骚,股民绝望了,看不到希望了。以往每到周末都赌周末有消息出来,昨天又是周末,但是周末消息预期的效应没了,因为市场绝望了,因为我们没有人相信政府再救市,政府的态度很明确,股市跌的不够快,要通过一些措施让股市跌的更快一些,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这可苦了老百姓了。
周五遇到一个主动自我推荐的人,向我表明他的观点,就是股市要跌到1300点才能见底,市净率要跌到1.5倍才可以安全,理由就是根据美国股市历次大底的市净率水平,如果市净率要跌到2倍以下才可以见底的话,股市至少还有跌30%,他说的1300点不一定到,但是1500点是肯定的,如果1.5倍才能成为底,1300点还不一定能撑得住呢?2005年1000点的时候,市净率都在1.78倍,如果是1.5倍,说不定还要在1000点之下,如果不能挽救大家的预期,如果管理层还继续让投资者绝望,那只有绝望到底了,未来的很多事情,甚至是不敢想的。(周贵银)
田立:A股“低估”查无实据
时间:2008年09月06日 09:32:26 中财网
眼看着沪深股市跌破了一个又一个整数关口,眼看着一轮又一轮的救市呼声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市场的信心正面临着更大的危机。不过,当沪指数次击穿2300点之后,投资者的心理在失望的大背景下也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分化,一些人开始考虑是不是可以抄底了。有的技术分析师老早就提出股票的市值已经被低估,而一些经济学家最近也开始认同所谓的"低估说"。就在本周,某经济学家发表观点,认为以当前中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沪指应该在4000点以上才算正常。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也开始影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最近就经常有人问我:该抄底了吧?
所谓抄底,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股票价值被低估。我虽然热衷参与股市趋势的讨论,但对预测点位之类的话题,我是躲得比较远的,除了自身能力有限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中国股市的客观条件不具备为股票进行科学定价的基本条件,因此我无法依据现有的理论方法给出一个科学的判断。研究资产定价的人都知道,要想给一项资产的价值出一个准确的评估,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要么有一个科学可信的数理模型,通过可观测变量的取值计算出资产的价值;要么有一个充分有效的市场,通过资产的复制和套利确定一个市场公认的价值。关于前者,这是个世界性难题,谁都没见到有过公开发表且得到广泛信任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计算股票价值(否则我们早就认识股票的运行规律了)。而对于后者,中国的股市更不具备条件,而这恰恰是中国股市估值体系混乱的根源所在。
根据资产定价理论,一个发现估值混乱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对评估资产在现有市场上进行复制,如果复制资产与原资产价格相等,说明市场对原资产的估值基本准确。而若出现"二价"现象,则说明一定至少有一个是错的(这就是著名的一价定律),于是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套利行为纠正错误的交易价格,使资产价值回归正常范畴。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股市。
稍有期权定价理论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一个国债充分有效交易,且存在股票期权交易的市场上,任何一只股票都可以用一定头寸比例和期限的国债和相应的股票买权多头(或者股票卖权空头)组合复制出来。这是股票复制的最简单办法,而一旦股票复制出来了,市场关于这只股票的定价是否正确就可以通过前面提到的方法检验出来了。在这样的市场上,我们才有权利说究竟哪些股票被高估了,哪些股票被低估了,或者当前的股指确实高了(或者确实低了),否则,任何关于股票价值和股市指数的评说都是没有根据的、伪科学的。
反观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于比较活跃的股市而言,我们的债市既谈不上发达,也谈不上活跃。最要命的是,我们根本就没有纯粹意义上的股票期权或类似衍生品(权证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股票期权),这就使我们失去了复制股票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动不动就宣称股票(或者股市)被高估了(或被低估了)的分析师和经济学家们,是凭什么做出判断的呢?
我听说这些人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市盈率为评判依据,恕我直言,一个连小学生都会算的指标如果能够准确估计股票的价值的话,从事资产定价和投资研究的金融学家们可以退休了,而且股市也不会存在那么多恩恩怨怨和意见分歧了,而这是不可能的!决定一项资产价值的力量除了盈利能力之外,必须结合相应的风险水平,而市盈率里边恰恰缺少对风险的描述。也许有人会说,在每股收益和股价里已经隐含了市场对股票风险的预期,这没错,但当一个分数的值发生变化时,你能告诉我分子分母同时变化的程度吗?或者更简单些,你能用一个方程解出两个未知量吗?如果不能,那就说明我们无法用市盈率解释股票的价值。
也有人简单地用美国股市上市公司的市值或市盈率来比较我国的上市企业,这就更荒唐了,这等于用中国的企业复制美国的企业,有谁检验过这种复制的效果吗?或者证明某中国的企业价值就应该与某美国的企业绝对相等呢?打个比方,你的孩子与邻居的孩子在一个班上学,你能根据邻居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了就判断自己的孩子也能考上清华吗?
所以,我要奉劝那些盲信"股市已经低估"观点的人,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证明股市的确被低估了,也就没法根据这样的判断来决定是否该抄底了,否则,任何盲目的行为不过是又一次冲动的翻版。
□ .田.立 .东.方.早.报. .理.财.一.周
你还心存侥幸,甚至还在幻想去年的辉煌昨日重现,那现在绝对不是底部。尽管现在1元股开始不断出现,尽管现在基金重仓的高价股开始像当年的庄股一样面临最后的跳水,但不要忘记,2004年时,1元股就已出现,而998点的底部却是在一年之后出现的。而当我们一方面要面对平均股价、沪深300平均市盈率依旧高于998点时近1倍,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时,底部的概念可能只存在于幻想之中。
现在是不是底部,我不敢说,但至少现在没有像998点时那么悲观,都还在希望政府救市,都还在希望QFII、基金、社保能梅开二度。2005年的时候,人们谈论得更多的是'三八营业部',是崩盘以后怎么办。那时候营业部不仅把大屏幕关了,电脑也只开1/3,现在有的地方大屏幕还开着呢。相比998点,现在平均股价高70%以上,沪深300市盈率高40%资料显示,截至9月3日,沪指在逼近2245点的同时,两市已经有47只A股创下大盘998点大底以来新低。*ST梅雁、*ST夏新甚至一度在2元附近挣扎。那么,这是不是预示着底部已经接近了呢?
其实,单纯从低价股甚至1元股的出现,就判断底部的临近,未免牵强。2004年6月28日,ST银广夏跌破2元,报收1.95元,ST吉纸报收1.97元。两只1元股的出现,开启了上一轮熊市的一元股时代。但当时的沪指尚在1400点左右徘徊,近一年以后的2005年6月6日,998点的底部才姗姗来迟。
资料显示,目前两市平均股价在每股8元左右,而998点时仅仅4.62元。沪深300指数目前的静态市盈率是接近19倍,而2005年6月6日时这个数值仅仅是13.51倍,两者差距依旧很大。深市的龙头股万科A,目前的市盈率是18倍左右,而998点时只有11倍;中国石化目前的市盈率是50倍左右,而2005年6月6日为8.94倍;即使是高成长性的第一高价股贵州茅台998点时市盈率为20倍左右,而现在该数值接近30倍。
几年前从2245点跌到998点,不过下跌了55%。而目前从6124点跌到2245点,跌幅已经超过63%,况且上次下跌耗时4年,而现在只有短短11个月不到。在这种超过以往任何历史经验的超级大熊市中,已经没有任何可用的估值体系,一切以所谓正常股市的估值来衡量股票价值办法都会被完全摧毁。
如果从超级大熊市的的视野来看,目前还难言是否处于大熊市的末端,因为任何可以用来衡量价值的东西,都可能在悲观的预期面前灰飞烟灭,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绩优股连10倍的市盈率也难以守住,为什么以前股价高高在上的基金重仓股要一个个奋勇跳水的真实原因了。
人们可以为这种疯狂找很多理由:你说动态市盈率,那要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存续期,公司是否具备成长性?现在,在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通货膨胀警报尚未解除,最近PPI又创出新高,经济增长减速已是必然的背景下,未来形势不容乐观。同时还有国际经济大衰退、次贷危机等"外患",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长性将经受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所以,即使假设目前的动态市盈率同2005年998点大底时相当,但所处的宏观经济背景已经是"今非昔比",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堪忧。
而从资金面的情况看,现在与998点时更是大相径庭。2005年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在2%左右,QFII从2003年进入后已经累积到一定量,而且当时没有大小非,市场流通筹码稀少,当时流通市值仅仅1万亿左右。而到了现在,不仅流通市值扩大到5万亿,关键是还有几千亿变现欲望强烈的大小非,外资热钱又有流出的冲动。供求关系的天壤之别,让2245点难以与998点相提并论。
我们之所以拿998点来比较,那是因为998点确实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可以说,沪市唯一的重要底部1000点(左右)历经9年才磨成。从1997年1月开始,1998年经历3次打击,2002年两次在1300点启稳,2003年再次在1300点启稳,2005年也是短暂击破,算是真正的铁底。而2245点尽管是前次牛市的顶点,但没有经历过多次敲打,而且随着行情的发展该点位堆积的筹码也并不多,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力。
而股谚也云;是底不反弹,反弹不是底。任何一个底部的形成,必须经历千锤百炼,致死地而后生。遥想2005年跌破1000点时,谁还敢在一片风声鹤唳之中做多?基金、私募、大户、散户,几乎都已经忘记了股票,每天都在不足100亿的成交里惨淡度日,有的个股,一天甚至成交不足10笔。但现在,依旧有不少游资在蠢蠢欲动,这从最近不少低价股的上涨可见端倪,其中像深鸿基这样的股票短期涨幅已经达到40%以上了。公司基本面无任何变化,成交量也很小,游资介入的迹象很严重。
多头不死,跌势恐就难止。(股示舞道)
切莫再为"利好"而冲动
昨夜又有媒体发布所谓利好:"证监会就可交换债控制大小非征求意见答问。
近日,为适应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丰富证券品种,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接受了采访。"
但是细看报道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首先是"近日",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是真实的,那么不是昨天,而应该是前节日。那么为什么媒体当日不作报道呢?又什么可以隐瞒的?其次,上周股市的表现摆在那里了,如果说是利好那么市场为什么没有正面反应?再说了目前还只是征求意见,并没有立刻实施。而这样的新老不一。对于解禁了但是交易的筹码会怎么样?加速逃跑,以免受到新政策的打击。
再市场绝望的时候,真利好、假利好我们听得太多了。但是不管真利好还是假利好,对于投资者的结局却都是一样的,无情的屠杀。自降低印花税至今,股市也的确出现过一些利好,当然更多的谣传的利好。但是每一次利好之后,股市是更为恐怖的大跌。
面对"利好"投资者该如何反应?首先我们要知道再目前市场环境中什么是真正的"利好"?为什么印花税救不了市?为什么平安不搞再融资了,股市造样跌跌不休?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那是"感冒药",而目前股市得的是癌症。拿感冒药去救癌症病人会有疗效吗?
中国股市大起大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有股,一个畸形发展造成的产物。2001至2005年的熊市,究其根本其实就是广大投资者担忧国有股减持的结果。而2006年至2007年的牛市,也正是因为,国有股减持暂时得到了停止。而一旦当国有股化身为大小非再度出现在市场的时候,漫漫熊市也就相伴开始。
因此,对于目前的股市来说,利好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解决大小非问题。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第一不是那一个部门所能决定的,第二,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能又结果的。第三,至今证监会并不认为大小非是股市大跌的主要动因。也就说,根本解决大小非问题,在2008年之内是很难又结果的。
近期我们听到很多关于大小非的新政,但是投资者除了苦笑还能有什么?为什么在股改初期,管理者没有想到这些新政?为什么在广大投资者还没有遭受巨大损失的时候,出台这些新政呢?这些新政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的关键性问题。因此这些新政也就只能隔靴搔痒,而这一切无非是为大小非继续的一块一块遮羞布。而且目前市场中的任何一次反弹都只能是城内短线资金的出逃的机会。绝对绝对不可能吸引场外资金的大量回流。
看看空空荡荡的交易所、看看每日萎缩的成交量、看看如瀑布流水的K线图。理智的投资者应该继续保持清醒,切莫再为"利好"而冲动了,一日冲动换来的很可能又是一场后悔和悲哀。(楚风)
玩笑大了: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2245点,那是2001年6月14日创下的高点,是当时的牛市到达的最高点。然后从这个点位起步,中国股市走出了长达四年的大熊市。曾几何时,2245点被作为牛熊分界线,在三年前从998点绝路逢生而展开的牛市行情中,这个2245点曾被当作是坚不可摧的顶部,一旦冲破了这个顶部,一场全民炒股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于是就有了6000多点的奇迹。
然而,股市跟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开了个大玩笑,上证指数又回到了这个点位,时过境迁,尽管还是这个点位,但今日的股市与七年前的股市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昔日的2245点是从1994年的300多点涨上来的,足足走了七年,而如今这个点位则是从6124点跌下来的,这63%的跌幅只用了11个月就已经跌得没了脾气。前面的2245点被称之为牛市的顶部,而现在的这个点位能不能称之为熊市的底部,到现在还不能下结论。在2245点上这么一来一去,表明前一轮大牛市的成果已经被悉数吞没了。
如果我们将上证指数K线图进行一个全景式观察的话就可以发现,从历史的长河看,中国股市依然呈现一个翻山越岭并螺旋式上升的走势,在不到20年的历史中,走出了两波大牛市,第一波涨到2245点,而第二波涨到了6124点,如今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尽管接下来下一波行情的起跳点在哪儿还不得而知,但应该说离现在的位置不会太远了。
有朋友开玩笑说,这个股市每天跌100点,再跌22个交易日,指数就没了。这是不可能的事,但也可以反观投资者的心态和在多杀多的最后杀跌行情中对投资者的心态具有摧毁性的打击。如果一个投资者手中的股票从5000点套下来,开始的时候心态还好,权作长期投资。等跌到3500点时,他会想到也就是盈利全抹掉了。跌到2500点时,哇!个人资产拦腰一刀流失了,等于这辈子辛辛苦苦积攒的钱付诸东流了。再跌下去,他就会想到会不会个人破产了,于是在这个时候割肉割出去,这往往是最惨不忍睹的。也许等到这样的筹码都割出来了,股市可能就会出现转机,新一轮行情从头开始了。
"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这是一句颇能反映当下股市的歌词,回到了起点,回到了前一轮牛市行情的高点,也就意味着现在的市场离这轮行情的底部已经不太远了,在目前这个点位上,只会离底部越来越近而不会越来越远。如今需要等待的是形成熊牛转换的时间和新的题材,这种题材能够激发起市场的激情和野性,当最佳的题材还未出现之时,最佳的时机还未出现之时,投资者只有忍一忍、再忍一忍。(应健中)
解读周末四大利好消息
我的朋友们,你们好!在这个周末,各大媒体都有这样所谓的四大利好消息.严勇中利用周末时间,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下,这些利好到底需要我们注意和反思的一些看点:
一是证监会拟推可交换债,小非退出添新渠道的所谓利好到底投资者买不买帐.这里要强调下,这是规定,而不是法律文本.就如我们前段时间出台的大小非限量抛售的问题,也有好多大小非根本逆规定不顾,超量减持.而管理层做出的无非就是谴责和三个月内不能再减持,根本杀不了这样的歪风.
二是证监会:关注市场大跌,A发行不会加速的言论到底可信度有多强,我觉得国外管理层的做法透明度非常强,比如加减息或有什么新政策出台的时候,都要征询意见,所以出台后大家已经心里有数.而我们的股市好象有多重管理机构,而且各不沟通往来.央行它随时可以来个加减息及金融准备金率;财政部可以随时来个印花税事件;证监会更有意思,经常给你说一套,又做一套.说新股不会吞没市场资金,却来了个突然大盘股IPO.只可惜我们股民,他们总是无法抵御股市下跌的一场场风暴,看着帐号缩水素手无策.
三是CPI和PPI的问题.下周就要公布了,这两个词汇应该也是大家鼓吹的热点.现在都在流传CPI低到只有5%了,也许传闻有它的根据,尤其我们中国股市,有些不该知道的消息往往知不道,不该知道的往往就可以提前知道.所以我们现在只有关注PPI的问题了,也只有PPI回落了,才是真正意义上调控有成效了.
四是证监会称大小非并未加速出逃,新IPO多审而未发.对于这样的消息,我觉得应该是个不好的利空.为什么这样说呢?统计显示,八月"大小非"减持仅四点八亿股,较七月份缩减四成多,并未"加速出逃"。是呀,你为什么出逃速度慢呀,不是因为股市大跌,你卖的价格低吗?如果股市上来了,你不是要加速吗?新股发行(IPO)有不少仍"审而未发",证监会有意控制发行节奏.那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股市上来了,我就可以安排发行了.看来这样的言论无法挽救股民失落的心,反而会加剧他们的恐惧.
说实话,上面这四条在周末的各大媒体都长篇的鼓吹是大利好,严勇中只是用一个普通股民的角度看看待这些利好,对与错每个人都心中有根秤,欢迎大家发表意见和批评指正!!!(jifan761018)
下周大盘分析和操作建议
本周市场4阴1阳,当9月1日出现杀跌的时候,笔者认为:投资资金可以在2150-2180点介入,结果,大盘与本人开了个玩笑,周二小阴十字星,周三在2245点上面受到支撑,周四继续受到2245点的支撑,由于连续几天收盘没有突破60月平均线2287点,周五大盘在利空袭击下,破位杀跌,离2150-2180点也一步之遥了。
做股票不能猜走势,笔者在去年10月底已经提醒:本轮下跌非常害怕,具体位置不便说出,笔者甚至用2004的的1783点来比较,当时大盘跌到了998点,在这期间,笔者成功预测到1260点的反弹;这轮始于6124点的调整,笔者也成功预测到2990点和2566点的反弹,熊市的操作就是如此,如果你是短线投机者,你就不会离开市场,你就必须学习短线技术,来判断大盘,否则,只能请你远离市场,什么时候踏上了5月平均线,才是投资投机两相宜的开始。
大盘已经破了2245点,许多言论都在误导投资者,特别象"一朝回到7年前",对于新股民来说,可能会被误导,而对于老股民来说,都非常清楚, 7年前的2245点是头部,而不是现在大跌后的2245点,千万不能等同来理解,如果你一定认为:头部必须要有支撑,那么,笔者为什么将支撑点定为2150-2180点?要讲清楚这个道理,很难,如果有机会的话,笔者会在报告会上告诉你的。
重要的点位一旦跌破,就必然会反抽,星期四晚上的分析中,让你"逢低仍然可以买入"不知道你昨天是否进场了,如果还没有进场,就请你等待大盘5日平均线上穿10日平均线再考虑,而对于已经入场的投资者,不要抱太大的希望,笔者再次提醒你:短线操作千万不能贪,哪怕平手出局,也比亏损1%强多了,千万不能将利空再当利多了,上面的阻力分别是2245和2280点,只有突破2320点,笔者再为你分析上面的走势,小心小心再小心。学习过3060的朋友们,请你看一下:当2150也不能支撑的时候,下一目标将指向2050点附近了,而长线趋势仍然向下,同时请你注意深圳的60月平均线,"不会不到吧?的预测可能会实现了"。(寂寞先生)
跌之后将现反弹,下周走势分析
本周大盘运行的比较简单,呈现单边下跌走势。除了周4象征意义的收一"红星"外,其余4天均是阴线。整体结构属于阴跌震荡向下的结构,但周5在美股大跌及招商证券大型蓝筹股IPO的利空打击下,有下跌加速趋势,并且盘中一举击穿了7年前2245点上轮牛市的顶部,虽然这个点位在技术面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政策及信心面意义重大,不仅仅意味这股改政策的彻底失败,股市回到了7年前,并且预示亿万股民对管理层资本市场管理、监管能力信心的彻底丧失。
毫不夸张的讲,中国A股市场已经步中国足球之后尘,进入一个漫长而看不到希望的超级"熊市"。这个看不到希望,并不是指市场只跌不涨,也不是指不再会有牛市;这个"熊市"也不是常规意义上指数涨跌的熊市,而是一种大部分股民都无法获利规则的游戏规则的延续。正如中国足球也会2002年脉冲下挺进世界杯决赛圈一样,只是短暂的幸福掩盖不了长期的痛苦,如果管理制度及运行规则没有发生重大转折性的变化,并且长期严格执行形成坚固的信用制度。中国足球只会是昙花一现,中国A股只能是牛短熊长,球迷永远无法享受到足球长期带给我们最纯真、最简单的快乐,股民永远无法享受到长期投资优质公司带给我们最稳定、最安心的增长。A股市场不会改变赌场的本质,百分之90的人永远会为百分之10的人"送"钱。大部分股民因为长期投资而得到上市公司派息分红后一起盈利的局面只会是想象中的极乐净土无法实现。
虽然我不是现有游戏制度的受害者,虽然我常常因为说实话受到打压和挤压,但是我仍然希望更多的人明白这个游戏现行的规则---庄家围剿散户的屠宰场。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力战胜庄家,那么被宰杀会是客观规律,很暴力、很血腥。
熊市的机会来自于急跌后的超跌反弹,周5虽然有一定恐慌性群跌的效应,但是技术上看离超跌明显还不够,下周初的市场是否创造这样的机会让我们拭目以待,周末最好别出什么利好,如果有利好那么大盘短期拉回将维持阴跌结构,这种结构是所有市场结构中最没有可操作性的。现在可以助推大盘走出群股超跌的外力是美股,美股目前的形态具备主跌再破新低的可能,如果持续杀跌无疑A股将出现非理性的恐慌,那么超跌反弹的群股共振将现,短线获利机会也会来临。需要注意的是,在熊市中技术指标的超跌反弹有时候会仅仅维持在阴线的下影线当中,所以出击的时候最好是能狙击到下影线,一旦出现意外也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综上所述,市场长期投资机会没有,短线交易性机会可能出现(下周初走势很关键),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可以等待这个机会,能力不够或者大资金稳健型的继续休息观望。(张乐)
亡羊补牢,再失一次好时机!(评述可交换债券)
1、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的规定》,,利用可交换债券控制"大小非"减持。根据此规定,大小非可以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为标的,发行可交换债券进行融资,债券持有人可视市场情况决定是否转成股票。个人认为,若在破2245点以前出此招更好,但现在只能算是个缓兵之计。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2、无论怎么说,2245点已破,这就是事实。等破了以后再救市,最好的时机又错过了,因为投资者的心凉了,需要一段疗伤阵痛期。就像在4500点、3800点时一样。当前市场需要的是信心,等你绝望了再安慰一下,就不太管用了。事前不烧香,事后再拜佛,连苍天都不太搭理你。--(在决策上屡次失误,这也说明确实存在用人不当,呵呵)。
3、我们认为,可交换债券还不能够真正解决根本性问题,可能对大非的作用较大,对小非的作用较小,同时,因大非本不减持的,但此招反倒又给了企业圈钱的理由。所以,暂时来讲,可能有利于股指短线企稳一下,但延迟大小非的减持,也会把熊市拉长,股民经历煎熬时间将拖后,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了。
4、大盘屡屡破位其实在于制度不公,要解决'大小非解禁'、'上市公司大股东恶意大肆圈钱'、'新股发行制度严重不公'这三大问题,必须首先转变我们的观念--股市不是融资场,而是投资场!就像招商引资一样,如何让投资者留得住、赚到钱,就要从根上完善我们的规则,使之更公平、透明、更方便操作。(买卖点吧)
政府还觉得股市跌的太慢,市场绝望了
就在大家都预期2245点这一重大心理支撑位之上应该有反弹时,政府又给了我们重重的一击。很久以来,我们都盼望着政府能够救市,但是,我们盼来的不是救市,而是砸盘。昨天,在车上,我听到了证监会准备让招商证券首发过会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今天股市要跌了,而随后又听到美国股市大跌3%,这太可怕了,美国股市大跌3%相当于全球一个6级以上的地震。今天股市势必低开,果不其然。两市只有不到100家的公司出现了红盘,太可怕了。市场似乎绝望了,都开始杀跌,有的是无量空跌。
从我们的感觉看,政府似乎觉得股市下跌的速度还不够快,最好是天天跌停似的往下跌,在如此脆弱的市场中,不想办法去救市,居然还在发新股,殊不知,市场已经非常脆弱了。难道这样就可以挽救股市了吗?或许管理层的态度是要想救市,先得自救,自救的办法就是让股市一下子跌到位,彻底解决全流通问题,想法是好的,但是市场受不了啊。整个市场都感觉到熊市弥漫的气息。
周五深交所好像有一个消息,就是给大非过桥减持一个合法的身份,小非减持从3年改为1年,这样做对吗?对,作为制度建设来说,应该是对的,我们不能人为的去不断的增加非流通股将来又让他们成为定时炸弹。但是这里的关键就是发审委和保荐人在审核发行的时候是不是完全尽到了信托责任。如果再出现了上市新股很快变脸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罚。如果上市新股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出现业绩大逆转,这里面肯定有违规的地方。如果一年就这样大逆转了,这里面肯定可以事先看出来,对于这样的保荐人,怎么处理,怎么从根源上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如果能做到,我觉得即使立即让他们全部流通也可以。如果这关做不好,一年让他们转让,这就是合伙配合他们圈钱后出逃。
说这些都是牢骚,股民绝望了,看不到希望了。以往每到周末都赌周末有消息出来,昨天又是周末,但是周末消息预期的效应没了,因为市场绝望了,因为我们没有人相信政府再救市,政府的态度很明确,股市跌的不够快,要通过一些措施让股市跌的更快一些,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这可苦了老百姓了。
周五遇到一个主动自我推荐的人,向我表明他的观点,就是股市要跌到1300点才能见底,市净率要跌到1.5倍才可以安全,理由就是根据美国股市历次大底的市净率水平,如果市净率要跌到2倍以下才可以见底的话,股市至少还有跌30%,他说的1300点不一定到,但是1500点是肯定的,如果1.5倍才能成为底,1300点还不一定能撑得住呢?2005年1000点的时候,市净率都在1.78倍,如果是1.5倍,说不定还要在1000点之下,如果不能挽救大家的预期,如果管理层还继续让投资者绝望,那只有绝望到底了,未来的很多事情,甚至是不敢想的。(周贵银)
田立:A股“低估”查无实据
时间:2008年09月06日 09:32:26 中财网
眼看着沪深股市跌破了一个又一个整数关口,眼看着一轮又一轮的救市呼声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市场的信心正面临着更大的危机。不过,当沪指数次击穿2300点之后,投资者的心理在失望的大背景下也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分化,一些人开始考虑是不是可以抄底了。有的技术分析师老早就提出股票的市值已经被低估,而一些经济学家最近也开始认同所谓的"低估说"。就在本周,某经济学家发表观点,认为以当前中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沪指应该在4000点以上才算正常。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也开始影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最近就经常有人问我:该抄底了吧?
所谓抄底,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股票价值被低估。我虽然热衷参与股市趋势的讨论,但对预测点位之类的话题,我是躲得比较远的,除了自身能力有限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中国股市的客观条件不具备为股票进行科学定价的基本条件,因此我无法依据现有的理论方法给出一个科学的判断。研究资产定价的人都知道,要想给一项资产的价值出一个准确的评估,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要么有一个科学可信的数理模型,通过可观测变量的取值计算出资产的价值;要么有一个充分有效的市场,通过资产的复制和套利确定一个市场公认的价值。关于前者,这是个世界性难题,谁都没见到有过公开发表且得到广泛信任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计算股票价值(否则我们早就认识股票的运行规律了)。而对于后者,中国的股市更不具备条件,而这恰恰是中国股市估值体系混乱的根源所在。
根据资产定价理论,一个发现估值混乱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对评估资产在现有市场上进行复制,如果复制资产与原资产价格相等,说明市场对原资产的估值基本准确。而若出现"二价"现象,则说明一定至少有一个是错的(这就是著名的一价定律),于是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套利行为纠正错误的交易价格,使资产价值回归正常范畴。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股市。
稍有期权定价理论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一个国债充分有效交易,且存在股票期权交易的市场上,任何一只股票都可以用一定头寸比例和期限的国债和相应的股票买权多头(或者股票卖权空头)组合复制出来。这是股票复制的最简单办法,而一旦股票复制出来了,市场关于这只股票的定价是否正确就可以通过前面提到的方法检验出来了。在这样的市场上,我们才有权利说究竟哪些股票被高估了,哪些股票被低估了,或者当前的股指确实高了(或者确实低了),否则,任何关于股票价值和股市指数的评说都是没有根据的、伪科学的。
反观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于比较活跃的股市而言,我们的债市既谈不上发达,也谈不上活跃。最要命的是,我们根本就没有纯粹意义上的股票期权或类似衍生品(权证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股票期权),这就使我们失去了复制股票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动不动就宣称股票(或者股市)被高估了(或被低估了)的分析师和经济学家们,是凭什么做出判断的呢?
我听说这些人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市盈率为评判依据,恕我直言,一个连小学生都会算的指标如果能够准确估计股票的价值的话,从事资产定价和投资研究的金融学家们可以退休了,而且股市也不会存在那么多恩恩怨怨和意见分歧了,而这是不可能的!决定一项资产价值的力量除了盈利能力之外,必须结合相应的风险水平,而市盈率里边恰恰缺少对风险的描述。也许有人会说,在每股收益和股价里已经隐含了市场对股票风险的预期,这没错,但当一个分数的值发生变化时,你能告诉我分子分母同时变化的程度吗?或者更简单些,你能用一个方程解出两个未知量吗?如果不能,那就说明我们无法用市盈率解释股票的价值。
也有人简单地用美国股市上市公司的市值或市盈率来比较我国的上市企业,这就更荒唐了,这等于用中国的企业复制美国的企业,有谁检验过这种复制的效果吗?或者证明某中国的企业价值就应该与某美国的企业绝对相等呢?打个比方,你的孩子与邻居的孩子在一个班上学,你能根据邻居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了就判断自己的孩子也能考上清华吗?
所以,我要奉劝那些盲信"股市已经低估"观点的人,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证明股市的确被低估了,也就没法根据这样的判断来决定是否该抄底了,否则,任何盲目的行为不过是又一次冲动的翻版。
□ .田.立 .东.方.早.报. .理.财.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