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2008年9月5日
美股大跌 A股破2245无悬念 2008-09-05 07:29:4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55e7b30100aqcr.html?tj=1
昨天大盘结束了三连阴收小红十字星,2245点前的突然止步又可以看出前期各个关口前的迷惑身影,每个似乎不该破的关口最终不都破了吗?今天深沪交易所修改上市交易规则,不也在说明,该破的终究要破,破了也并非坏事。不破不立,或许大盘真的破了2245才能让击发起管理层救市的积极性,正视股改后的260新IPO公司的大小非问题。
今晨美国股市大跌,道指跌344点收于11188点,纳指跌74点收于2259点,黑海局势让美欧国家神经再次紧张,没有安定团结的局面,经济就难以稳定发展,看来南奥问题可能影响美欧资本市场的继续动荡。相比之下,中国安定团结的局面多么的来之不易,日本首相辞职、泰国政变未果、美欧又因南奥问题与俄交锋,中国股市吸引外资流入将是长期趋势,因为在欧美大批银行倒闭的情况下谁敢把资金放在不安全的地方?中国将成为世界财富重新聚积的首选。这也正是为何巴菲特和可口可乐都想收购中国公司的原因。
虽然中国股市长期来看有安定团结的优势,不过中国股市的自身建设问题还存在不少漏洞,靠外力拯救中国股市是不现实的,只有自强才能真正强大。
今日券商和参股券商股有望再次活跃,招商证券9月8日上会,让市场看到券商IPO启航的希望,估计大盘向下刺穿2245点后可能会迎来一次报复性反弹,但是反弹高度可能难以突破2300点,因为市场需要在低位迎接真正救市政策的出台。
又见地量静待最后的下杀!
http://blog2.eastmoney.com/YIPENG,1007241.html
在熊市格局下,一般而言大盘见地量之后就会很快面临一个再创新低的动作,而有时是地量之后还有地量,地价之后还有地价,量价缩来缩去就将人们搞迷糊了,不知道哪个地量地价是最后的终结性质的,所以,一见地量之后大多根据经验判断立即规避下杀的风险,于是,地量之后下杀的恶性循环大多难以避免。
近期最恐怖的地量要数4.24行情之后的6月6日的地量,因为这个地量后,转天大盘就放量跳低暴跌而下,并由此快速连续下杀6天才勉强反弹出一根长阳暂时横住,惨剧就在地量之后如此发生了。
6月6日地量之后的下杀过程中,到6月23日那个刷新6月6日的地量出现后,大盘暂时出现了两天反弹,但反弹过后还是又创出了新低,直至6月30日那个再度刷新的地量出现后,大盘才在最后的一杀之后,才于7月3日拉起一小波上攻行情,也就是一棚称之为夹生饭的奥运维稳行情,事实证明这样的伪稳行情可操作性不佳。
奥运维稳行情进入尾声末段的8月4日,大盘出现再度刷新的地量,随后又是一路短线快速杀跌,直杀到8月15日再现刷新的地量,于是次日18日大盘单日暴跌,虽然20日巨阳曾经收复部分失地,但随后很快20日巨阳被21日到今天的一路阴跌吞吃,这一路阴跌中大盘刷新地量的节奏加快,短短11个交易日已经是三度刷新地量,就是8月25日、9月2日、和今天9月4日星期四。
这一路走来,大盘尽管每次地量之后的局部走势不尽相同,但地量之后不管是立即见新低还是短线反弹之后再见新低,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对高位的地量杀跌动能大,相对低位杀跌动能小;第一次地量后杀跌动能大,连续地量被刷新后杀跌动能小。
那么,根据目前态势看,自局部高位8月4日刷新地量引发了一轮杀跌之后,随后的刷新地量后虽然都要面临再度新低的杀跌,但杀跌动能却逐渐缩小,也就是意味着低量在被刷新的过程中,越来越接近局部阶段性的底部,越来越接近最后一杀的边缘。
那么,今天这个再度刷新的地量出现后,虽然明天周五红黑涨跌尚难确定,但有两个问题基本可以确定下来了:
(1)今天大盘再度向下冲击2245点,低探到2249点就回稳,与昨天2248点比肩并腿,或可能支撑周五再收一个中小阳线,但这个预期中的中小阳线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随后的下周一将可能突然低开暴跌反打,从而形成一个2245点先立后破然后不破不立的赶底2100点的底部模式,此其一。其二就是周五到下周一直接地量之后就下探地价,若此,是另一种地量之后见地价2100点的筑底模式。
总之,不管是哪种赶底模式,周五都不必急忙抄底抢入,下周一二2100点才是急所要点。
(2)2245点区域的地量基本可以确定,不管主力在2245点区域怎样上下折腾,随后不会很久,2245点必破——见地价,所以,2245点之上宜静不宜动,静忍待机持币静观是为上策,不要在8.20巨阳之后好了伤疤忘了痛,现在这种没见到底部过程中的跟风操作,绝对是十人九输。一棚告戒自己:2245点不破不立,2100点不见不做。
以上观点是一棚真实想法,谨供参考,责任自负!
政策利好不断累积 反弹只待发令枪响
http://www.cfi.cn/newspage.aspx?id=20080905000068&p=6
笔者认为,宏观经济不乐观、上市公司业绩增速面临继续下滑的局面、限售股减持问题持续困扰A股市场,这些因素决定了A股市场短期内不会有大的行情出现。不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长期下跌趋势中,政策的干预、引导和刺激,虽然不能改变市场的运行趋势,仍然可以带来一些次级的反弹行情。
熊市反弹与政策息息相关
数据显示,1993年2月到1994年8月,沪指从1558点开始调整,历经一年半的时间,跌幅达到78%,是A股市场历史上调整幅度最深的一次。调整的起源在于199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到下半年调控力度逐渐加大,而A股市场也因宏观调控而大幅下挫,从1993年2月到年底,沪指已经跌去了45%。此时,管理层针对股市的利好开始出现,但由于对经济增速继续下滑的担心,利好政策没能阻挡住市场继续下跌的步伐,直到1994年8月,直接干预市场的政策出台后,股指一个月时间井喷式上涨200%。而这一阶段内,我国的GDP增速从15.1%的峰值逐季回落到10.9%。应该说,当前的市场环境和那个阶段颇有类似。
再观察2001年到2005年熊市中的3次中级反弹。首先,2002年1月到6月,沪指上涨了12.84%,而2002年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了62%的大幅下滑。在这一阶段,管理层出台的政策主要有:央行先表示有降息空间,继而降息;佣金改为浮动制,直接利好于投资者;上市公司专项治理检查启动;开始部署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伴随着这些利好政策,股指逐渐企稳。而6月24日叫停国有股减持,形成了著名的"6?4"行情。再看2003年1月到5月幅度为15%的反弹,期间主要的政策有:2002年10月中国联通、中信证券(600030行情,爱股,资讯)先后发行上市;12月QFII和社保基金准备入市;2003年5月QFII诞生,6月社保基金正式入市,但利好兑现后恰恰是股指结束反弹的时候。第三次大反弹在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是那轮熊市中级别最高的一次反弹,沪指涨幅为35%,期间主要的政策有:从9月开始,证监会陆续表态稳定市场,实质性的政策主要是限制融资规模、提高融资门槛等,其他大部分都是从引导投资者预期方面入手,通过言论、表态和国务院发表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来增强市场信心。
反弹只待发令枪响
由此可见,当市场趋势无法逆转的时候,实质性利好政策出台的难度其实很大,强行逆趋势出台的政策给市场带来的刺激往往是脉冲式的,比如"6?4"行情。相反,倒是看似空洞无物的诸如恢复投资者信心、强调市场未来发展健康平稳等隐性政策,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不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但政策累积和发酵后的效果,要好于直接的刺激。
从近期政策面动向看,继新华社、三大报、证监会纷纷对稳定市场发表了不同内容的言论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以《坚定信心,推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为题,邀请了三位学者探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长期趋势,罕见的7000余字文章中,核心内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可以期待,在监管上要树立投资者信心,在制度上要大胆创新等内容。暖风频吹之意溢于言表。
笔者认为,在近两个月的政策堆积下,A股市场已经具备了反弹的条件,可谓万事俱备只待发令枪响。(证券时报,信达证券)
2245点久久不破 大规模反弹的几率不大
http://www.cfi.cn/newspage.aspx?id=20080905000068&p=3
由于上证综指逼近前牛市高点2245点,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指数表现出缩量整理的格局。虽然深证综指早已破了前高点,但对只看上证指数的技术派来讲,2245点是重要的点位,因此盘中几次欲破该点位都被救起,随后出现较快速的拉升。
大规模反弹的几率不大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2245点一旦杀破,就会迎来一次反弹,抄底资金 频频提前动手。但当大多数人抄了底,而指数也真的上涨的时候,这个往往就不是底。从盘面看有以下几个细节表明大规模反弹发生的几率不大:
第一,大盘虽然周三和周四两天都从低点拉起,但成交量不大;近阶段萎靡的成交量表明机构投资者普遍不愿意介入。第二,涨幅居前的以低价游资股为主,跌幅居前的以基金重仓股为主。上涨个股持续性欠佳,下跌个股总能保持一段时间和幅度。第三,虽然大部分个股都在低位震荡整理,显得跌无可跌,但那是因为接盘稀少的原因,股价还是呈现重心下移的态势。
半年报业绩有喜有忧
从基本面情况看,上半年中报业绩有喜有忧。喜的是,1619家公司今年中期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325元,创近年来上市公司半年度每股收益的新高。但由于A股公司大权重股占比很高,其中石化电力银行等价格未开放企业占了绝大多数,且不说它们业绩能否维持,若剔除这些大比例公司,则剩下千余家公司的每股收益只有平均数的一半不到。半年报中忧的是,虽然每股收益创新高,但增速同比回落;而且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大幅回落,表明下半年业绩会有所回落。正因为如此,良好的中报业绩并没有掀起行情,这不是市场的"非理性",而正是理性的市场看到了光彩业绩背后黯淡的未来。
个股出现明显分化
个股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不少基金重仓股持续跳水,像苏宁电器、银座股份、贵州茅台、青岛啤酒等,这类个股的共性有以下几点:首先,它们都是基金集中看好的消费类、百货类企业,由于抱团取暖的模式,使它们跌幅落后大盘;其次,它们都是股价远远高于净资产数倍的公司,像贵州茅台的市净率大约在12倍,是两市最高的;最后,这类股票在下跌过程中放出大量,这种抱团类个股平时成交稀少,一旦放量就有明显的资金出逃迹象。由于这次全流通产业资本加入抛售队伍,对市盈率估值模式彻底地颠覆,市净率估值会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届时所有的股票都会回归合理,在前一个熊市里比较时兴的抱团取暖模式将遭受严峻挑战。
涨幅居前的低价垃圾股,它们的市净率却很低。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业绩好且有成长性的好公司股票,市净率过高存在补跌动能;业绩不好或处于调整期的周期性行业股票,市净率很低,但投资的股利收入还不如银行储蓄。
综上所述,在无合适股票可买的情况下,机构参与热情逐渐减退,投资者只能继续耐心观望、等待。(青年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55e7b30100aqcr.html?tj=1
昨天大盘结束了三连阴收小红十字星,2245点前的突然止步又可以看出前期各个关口前的迷惑身影,每个似乎不该破的关口最终不都破了吗?今天深沪交易所修改上市交易规则,不也在说明,该破的终究要破,破了也并非坏事。不破不立,或许大盘真的破了2245才能让击发起管理层救市的积极性,正视股改后的260新IPO公司的大小非问题。
今晨美国股市大跌,道指跌344点收于11188点,纳指跌74点收于2259点,黑海局势让美欧国家神经再次紧张,没有安定团结的局面,经济就难以稳定发展,看来南奥问题可能影响美欧资本市场的继续动荡。相比之下,中国安定团结的局面多么的来之不易,日本首相辞职、泰国政变未果、美欧又因南奥问题与俄交锋,中国股市吸引外资流入将是长期趋势,因为在欧美大批银行倒闭的情况下谁敢把资金放在不安全的地方?中国将成为世界财富重新聚积的首选。这也正是为何巴菲特和可口可乐都想收购中国公司的原因。
虽然中国股市长期来看有安定团结的优势,不过中国股市的自身建设问题还存在不少漏洞,靠外力拯救中国股市是不现实的,只有自强才能真正强大。
今日券商和参股券商股有望再次活跃,招商证券9月8日上会,让市场看到券商IPO启航的希望,估计大盘向下刺穿2245点后可能会迎来一次报复性反弹,但是反弹高度可能难以突破2300点,因为市场需要在低位迎接真正救市政策的出台。
又见地量静待最后的下杀!
http://blog2.eastmoney.com/YIPENG,1007241.html
在熊市格局下,一般而言大盘见地量之后就会很快面临一个再创新低的动作,而有时是地量之后还有地量,地价之后还有地价,量价缩来缩去就将人们搞迷糊了,不知道哪个地量地价是最后的终结性质的,所以,一见地量之后大多根据经验判断立即规避下杀的风险,于是,地量之后下杀的恶性循环大多难以避免。
近期最恐怖的地量要数4.24行情之后的6月6日的地量,因为这个地量后,转天大盘就放量跳低暴跌而下,并由此快速连续下杀6天才勉强反弹出一根长阳暂时横住,惨剧就在地量之后如此发生了。
6月6日地量之后的下杀过程中,到6月23日那个刷新6月6日的地量出现后,大盘暂时出现了两天反弹,但反弹过后还是又创出了新低,直至6月30日那个再度刷新的地量出现后,大盘才在最后的一杀之后,才于7月3日拉起一小波上攻行情,也就是一棚称之为夹生饭的奥运维稳行情,事实证明这样的伪稳行情可操作性不佳。
奥运维稳行情进入尾声末段的8月4日,大盘出现再度刷新的地量,随后又是一路短线快速杀跌,直杀到8月15日再现刷新的地量,于是次日18日大盘单日暴跌,虽然20日巨阳曾经收复部分失地,但随后很快20日巨阳被21日到今天的一路阴跌吞吃,这一路阴跌中大盘刷新地量的节奏加快,短短11个交易日已经是三度刷新地量,就是8月25日、9月2日、和今天9月4日星期四。
这一路走来,大盘尽管每次地量之后的局部走势不尽相同,但地量之后不管是立即见新低还是短线反弹之后再见新低,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对高位的地量杀跌动能大,相对低位杀跌动能小;第一次地量后杀跌动能大,连续地量被刷新后杀跌动能小。
那么,根据目前态势看,自局部高位8月4日刷新地量引发了一轮杀跌之后,随后的刷新地量后虽然都要面临再度新低的杀跌,但杀跌动能却逐渐缩小,也就是意味着低量在被刷新的过程中,越来越接近局部阶段性的底部,越来越接近最后一杀的边缘。
那么,今天这个再度刷新的地量出现后,虽然明天周五红黑涨跌尚难确定,但有两个问题基本可以确定下来了:
(1)今天大盘再度向下冲击2245点,低探到2249点就回稳,与昨天2248点比肩并腿,或可能支撑周五再收一个中小阳线,但这个预期中的中小阳线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随后的下周一将可能突然低开暴跌反打,从而形成一个2245点先立后破然后不破不立的赶底2100点的底部模式,此其一。其二就是周五到下周一直接地量之后就下探地价,若此,是另一种地量之后见地价2100点的筑底模式。
总之,不管是哪种赶底模式,周五都不必急忙抄底抢入,下周一二2100点才是急所要点。
(2)2245点区域的地量基本可以确定,不管主力在2245点区域怎样上下折腾,随后不会很久,2245点必破——见地价,所以,2245点之上宜静不宜动,静忍待机持币静观是为上策,不要在8.20巨阳之后好了伤疤忘了痛,现在这种没见到底部过程中的跟风操作,绝对是十人九输。一棚告戒自己:2245点不破不立,2100点不见不做。
以上观点是一棚真实想法,谨供参考,责任自负!
政策利好不断累积 反弹只待发令枪响
http://www.cfi.cn/newspage.aspx?id=20080905000068&p=6
笔者认为,宏观经济不乐观、上市公司业绩增速面临继续下滑的局面、限售股减持问题持续困扰A股市场,这些因素决定了A股市场短期内不会有大的行情出现。不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长期下跌趋势中,政策的干预、引导和刺激,虽然不能改变市场的运行趋势,仍然可以带来一些次级的反弹行情。
熊市反弹与政策息息相关
数据显示,1993年2月到1994年8月,沪指从1558点开始调整,历经一年半的时间,跌幅达到78%,是A股市场历史上调整幅度最深的一次。调整的起源在于199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到下半年调控力度逐渐加大,而A股市场也因宏观调控而大幅下挫,从1993年2月到年底,沪指已经跌去了45%。此时,管理层针对股市的利好开始出现,但由于对经济增速继续下滑的担心,利好政策没能阻挡住市场继续下跌的步伐,直到1994年8月,直接干预市场的政策出台后,股指一个月时间井喷式上涨200%。而这一阶段内,我国的GDP增速从15.1%的峰值逐季回落到10.9%。应该说,当前的市场环境和那个阶段颇有类似。
再观察2001年到2005年熊市中的3次中级反弹。首先,2002年1月到6月,沪指上涨了12.84%,而2002年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了62%的大幅下滑。在这一阶段,管理层出台的政策主要有:央行先表示有降息空间,继而降息;佣金改为浮动制,直接利好于投资者;上市公司专项治理检查启动;开始部署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伴随着这些利好政策,股指逐渐企稳。而6月24日叫停国有股减持,形成了著名的"6?4"行情。再看2003年1月到5月幅度为15%的反弹,期间主要的政策有:2002年10月中国联通、中信证券(600030行情,爱股,资讯)先后发行上市;12月QFII和社保基金准备入市;2003年5月QFII诞生,6月社保基金正式入市,但利好兑现后恰恰是股指结束反弹的时候。第三次大反弹在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是那轮熊市中级别最高的一次反弹,沪指涨幅为35%,期间主要的政策有:从9月开始,证监会陆续表态稳定市场,实质性的政策主要是限制融资规模、提高融资门槛等,其他大部分都是从引导投资者预期方面入手,通过言论、表态和国务院发表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来增强市场信心。
反弹只待发令枪响
由此可见,当市场趋势无法逆转的时候,实质性利好政策出台的难度其实很大,强行逆趋势出台的政策给市场带来的刺激往往是脉冲式的,比如"6?4"行情。相反,倒是看似空洞无物的诸如恢复投资者信心、强调市场未来发展健康平稳等隐性政策,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不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但政策累积和发酵后的效果,要好于直接的刺激。
从近期政策面动向看,继新华社、三大报、证监会纷纷对稳定市场发表了不同内容的言论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以《坚定信心,推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为题,邀请了三位学者探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长期趋势,罕见的7000余字文章中,核心内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可以期待,在监管上要树立投资者信心,在制度上要大胆创新等内容。暖风频吹之意溢于言表。
笔者认为,在近两个月的政策堆积下,A股市场已经具备了反弹的条件,可谓万事俱备只待发令枪响。(证券时报,信达证券)
2245点久久不破 大规模反弹的几率不大
http://www.cfi.cn/newspage.aspx?id=20080905000068&p=3
由于上证综指逼近前牛市高点2245点,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指数表现出缩量整理的格局。虽然深证综指早已破了前高点,但对只看上证指数的技术派来讲,2245点是重要的点位,因此盘中几次欲破该点位都被救起,随后出现较快速的拉升。
大规模反弹的几率不大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2245点一旦杀破,就会迎来一次反弹,抄底资金 频频提前动手。但当大多数人抄了底,而指数也真的上涨的时候,这个往往就不是底。从盘面看有以下几个细节表明大规模反弹发生的几率不大:
第一,大盘虽然周三和周四两天都从低点拉起,但成交量不大;近阶段萎靡的成交量表明机构投资者普遍不愿意介入。第二,涨幅居前的以低价游资股为主,跌幅居前的以基金重仓股为主。上涨个股持续性欠佳,下跌个股总能保持一段时间和幅度。第三,虽然大部分个股都在低位震荡整理,显得跌无可跌,但那是因为接盘稀少的原因,股价还是呈现重心下移的态势。
半年报业绩有喜有忧
从基本面情况看,上半年中报业绩有喜有忧。喜的是,1619家公司今年中期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325元,创近年来上市公司半年度每股收益的新高。但由于A股公司大权重股占比很高,其中石化电力银行等价格未开放企业占了绝大多数,且不说它们业绩能否维持,若剔除这些大比例公司,则剩下千余家公司的每股收益只有平均数的一半不到。半年报中忧的是,虽然每股收益创新高,但增速同比回落;而且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大幅回落,表明下半年业绩会有所回落。正因为如此,良好的中报业绩并没有掀起行情,这不是市场的"非理性",而正是理性的市场看到了光彩业绩背后黯淡的未来。
个股出现明显分化
个股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不少基金重仓股持续跳水,像苏宁电器、银座股份、贵州茅台、青岛啤酒等,这类个股的共性有以下几点:首先,它们都是基金集中看好的消费类、百货类企业,由于抱团取暖的模式,使它们跌幅落后大盘;其次,它们都是股价远远高于净资产数倍的公司,像贵州茅台的市净率大约在12倍,是两市最高的;最后,这类股票在下跌过程中放出大量,这种抱团类个股平时成交稀少,一旦放量就有明显的资金出逃迹象。由于这次全流通产业资本加入抛售队伍,对市盈率估值模式彻底地颠覆,市净率估值会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届时所有的股票都会回归合理,在前一个熊市里比较时兴的抱团取暖模式将遭受严峻挑战。
涨幅居前的低价垃圾股,它们的市净率却很低。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业绩好且有成长性的好公司股票,市净率过高存在补跌动能;业绩不好或处于调整期的周期性行业股票,市净率很低,但投资的股利收入还不如银行储蓄。
综上所述,在无合适股票可买的情况下,机构参与热情逐渐减退,投资者只能继续耐心观望、等待。(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