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物 > 时评 > 资料 > 正文
编号:49614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24日
     2008年08月24日 12:51中国青年报

    比赛进入最后一天,该是运动员们在本届奥运会舞台上谢幕的时候了。16天里,这个舞台的主角是他们。在文字和镜头撷取的片段里,我们见证了突破人类极限的伟大奇迹、钢铁般的意志、拼搏的精神、不断超越的勇气和决心,也看到泪水、欢笑、胜利、悲情、柔肠,还有梦想。然而偌大的赛场,逾半个月的赛程,这些奥运舞台上的“表演者”之中,能被文字书写、镜头摄取进入我们视线的,其实少而又少。

    1.1万多名运动员,争夺302枚金牌。满打满算,能登上奖牌榜的,也就2000多人。这些运动员占去了媒体大部分的时段和版面。其余大多数人在哪里?

    他们也在北京奥运的赛场上拼搏过,但他们只是跟那些天才、神童和明星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跑道、同一个赛场,被远远甩在身后。对他们中的一些人而言,真正属于他的奥运时间也许只有十几秒、几分钟或者仅仅是一场对抗。人群的欢呼、电视里解说员的声嘶力竭,多半是冲着博尔特、菲尔普斯们而发,而大多数运动员则被明星们的光环吞没了。

    他们并未创造或改写历史,像那位跑了14秒05却创造了本国纪录的图瓦卢女子短跑选手马诺阿。他们也不够悲情,既没有“痛失”奖牌,也没有“惜败”于强手,更不像美国射击运动员埃蒙斯那样被命运戏弄。他们的故事也不具备传奇和意味深长的涵义,像那位从战火中“跑”来的巴勒斯坦运动员马斯里,还有穿着已经开裂的二手跑鞋、从贫穷中“跑”来的伊拉克女运动员达娜。

    他们往往是被镜头匆匆扫过或者干脆忽略、即使出现在屏幕上我们也会忙不迭换台切掉的一个群体。但他们却是本届也是历届奥运会上最庞大的一个群体,是托起耀眼塔尖的那个沉默而坚实的塔体。

    对这个群体而言,总有些高度和速度无法企及,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付出同样的汗水和艰辛去提高成绩、超越自己。他们在这种超越中享受快乐,感受生命。

    他们当然知道金牌只有一块,奖牌只分三种,明知自己无缘奖牌却还依然出现在竞技场上,并非因为“披金戴银”的荣誉驱动,更多地是出于对体育的热爱,出于对“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奥林匹克名言的体认。

    虽然他们的名字未能载入奥运的荣誉殿堂,但他们却当之无愧地可以与那些位于塔尖的佼佼者们并列,同样来阐释奥林匹克的真谛,阐释体育的精髓。

    在八达岭高速辅路上我看到这样一幕:沿着清新可人的绿化带,在行人和车流当中,骑来一队外国自行车运动员。他们身材修长,肌肉匀称,看上去充满动感和活力,却又无比从容优雅。他们中的大多数注定属于那个无名的群体,但在那一刻,他们传递着体育之美。他们享受这种美,用这种美提升他们的生命,也用这种美感染普通大众。

    奥运并不只是在电视屏幕里由成绩、比分、奖牌和欢呼构成的,它的精神可以这样地融入生活。

    在今晚之后,当第29届奥运会成为过去,也希望我们这些普通的国人,能从他们身上收获一种对体育的热爱,学会享受体育之美,生命之乐。(包丽敏)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8/0824_23_743253.shtml

    


    金牌榜?奖牌榜?

    roseluqiu 发布于:2008-08-21 11:09

    有人特地把纽约时报的奥运奖牌榜拿出来说事,为了的证明美国媒体的小气,因为这样的话,美国总是排在中国的前面。不过我倒是觉得,这要看你怎样看待奖牌,是金牌重要,还是所有的奖牌更加重要。既然叫做medals winner,那只要是站在领奖台上的都要算,那末中国媒体既然讲清楚就叫做金牌榜,那按照金牌计算,也没有错。不过在金牌重要,还是奖牌重要的问题上,讲究个人英雄主义的西方居然有了东方集体主义的意识,而讲求集体主义的中国,却体现出个人主义情节,真得相当的有意思。

    第一次看实况转播看出愤怒是上个星期看女子二百米蝶泳决赛,中国队包揽了金银牌,但是运动员抵达终点,直到上岸,左看右看,没有看到拿到银牌的中国女选手,镜头一直对着冠军,但是其实,那位亚军,也是打破了世界纪录的呀。

    看了这末多天的电视,观摩其他电视台如何做奥运节目,发现访谈类的节目,全部都是金牌获得者,荣誉殿堂,好像如果只是一块银牌或者铜牌,哪怕是中国人不擅长的体育项目,哪怕也是中国人历史性的第一次,都没有资格。

    人们对于冠军的关注,对于其他获奖运动员的忽略,对于某些运动的关注,对于某些运动的忽略,不知道是媒体为了迎合大众市场,还是媒体在霸占大众市场?从刘翔退赛之后的媒体的反应,更是让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媒体的成熟,是不是跟不上中国观众的成熟?还在自以为是的,把自己认为别人应该觉得重要,或者把自己认为别人就是这样想的观点,强加给大众?

    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一些媒体在报道运动员的赛果的时候,总是用痛失金牌,而不是用获得银牌,或者媒体觉得,后者不能够吸引眼球,当然也有可能,媒体的编辑们本身就是这样想的。而一些中国运动员也是这样想的,看不到拿到的那块金牌,总是想着没有取得的金牌,所以显得有点点失落。

    运动员有这样的感觉,在我看来在中国这个社会显得很正常。因为如果没有金牌,你进入不了媒体的眼光,没有了媒体的曝光,就进入不了大众的目光。而现在这个经济社会,知名度又往往是和金钱收益相连的。这是一个现实,拿到奖牌的奖金不重要,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到底有多少,而媒体对金牌的执著,也注定了广告商对金牌选手的青睐。对于大众而言,广告是被迫的吸收,所以选择谁,并不重要。

    说到广告,还是要提到刘翔,北京耐克商店门口已经换上了易建联的照片,我觉得这很正常,因为商家付了巨额的金钱,商家对于刘翔没有责任,反而是刘翔对于赞助商承担责任,这在任何的赞助和被赞助者之间都是一样的,因为不知道赞助的细节是怎样签署的,所以也不方便多作评论。只是觉得,这只是商业行为,不值得过于关注和炒作,也不需要上升到太高的层次。

    说到中国运动员,这些天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和国外的职业运动员不同,更不要说那些平时有正职的参赛运动员了。因为他们是国家出钱培养的,而国家的钱,也就是纳税人的钱,从这个角度,如果他们在比赛之后表示,感谢国家和人民,那是应该的,因为他们是否出赛,已经不是个人行为这样简单,在我看来,在这样的体制下,他们就是国家资产,所以,虽然李宁当年的参赛,对他很残忍,但他确实是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而这样做,所以这次点火,应该是给他,因为需要还他一个公道。所以,如果这样来看,刘翔的参赛退赛,就不是个人行为这样简单了。

    还是要说说媒体,其实在赛场上有很多比拿到金牌更让人为中国运动员骄傲的故事,就好像陈一斌在赛场上为对手,示意观众安静,这样的选手,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虽然也有报道,但是这样的报道,很快淹没在对金牌的欢欣鼓舞当中了。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658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