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物 > 时评 > 言论 > 正文
编号:49603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21日
     发布于:2008-08-19 08:15

    自北京奥运开幕以来,国内外围绕着开幕礼的议论就不绝于耳。最先是对富创造力的整体设计、一呼百应的人力英姿以及超越想象的科技效果的肯定与赞叹,到了后来则集中在对「三假」即「假唱」、「假烟火」、「假少数民族代表」的质疑与批评。然而,对于开幕礼乃至北京奥运所要传递的讯息则谈论得很少。

    

    贯通古今、融合中外的「和」

    作为今年北京奥运的主体,「和」已在开幕礼上得到清楚呈现。在数以千计的汉字中,「和」能脱颖而出,得到北京奥委会的垂青,无疑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因为「和」不仅结合了提倡「和平」与「友谊」的奥运精神,还能贯通古今、并容易为世界各文化体系所认同。

    中国的「改革开放」迄今已三十年。多年来因「改革」而带来的「新三大差别」即贫富、城乡、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差距,以及在征地、开发过程中引发的社会冲突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对大陆社会的安定敲响警钟。这也是胡锦涛主政以来高举「建设和谐社会」旗帜的历史背景。因此,「和」本身是新时代中国的呼唤。

    同时,「和」(harmony)又是能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价值,也与西方价值体系中的「均衡」(balance)不谋而合。事实上,如何维持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如何缩小发达国家与低开发国家的差距,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此外,当然还有围绕在民族与国家利益而引发的冲突等「和」平问题。就在京奥期间,俄格间燃起战火,也彰显了京奥所传达的「和」的现实意义。

    东亚价值体系的「最大公约数」

    近年来,由于欧盟在区域整合上的成就,引起了东亚地区有关建构「东亚共同体」的热烈讨论。「东亚共同体」的构思在范围上目前分两大潮流,除了结合东盟以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大型「东亚共同体」外,也有根据文化共同特征的基本型「东亚共同体」。后者主要是根据近代以前已经成型的以「儒教」与「汉字」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共同体经验。该区域除了包括两岸四地外,还覆盖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区。

    京奥所凸显的「和」源自于《论语·学而》中的「和为贵」,是构建家庭、社稷乃至天下秩序中不可或缺的儒家思想元素。即使到了现代,「和」在企业的营运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中,仍在东亚地区得到普遍重视。

    另一方面,胡锦涛提出的「和谐」这两个汉字在今天的东亚地区并不那么通用。因此,这次京奥不再如上次多哈亚运闭幕式时直接使用「和谐」,而以作为东亚社会文化「最大公约数」的「和」取而代之,可见花了一些心思。

    事实上,「和」字仍存在于现今东亚地区的语言系统里。除了現代中文發音外,「和」在日文發「wa」(わ)、韓文發「hwa」(?)、越南文發「hòa」,並如中文般,分別選用部分近代以前沿用下來的合成語如「和平」(或「平和」)、「和睦」等運用在今天的生活裏。筆者以爲,京奧提出「和」,不僅較容易在東亞地區引起共鳴,也有助於下階段「東亞共同體」的討論。

    北京奥运选用了超越时空的「和」作为中国与其它东亚地区相处的桥梁以及构筑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的基础,显然是明智之举。然而,中国本身在建构「和谐社会」上却仍受到各方的质疑。国家的建设与安定着实需要祥和的氛围,然而如果「为了奥运」、为了「和谐」,所有不同的声音与诉求都要统统让路,这既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也非「和」原意所指涉的治国之道。

    

    在后京奥时代,「和」的真谛如何理解,如何获得世界的共鸣,值得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