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8日
积极因素何时才能治愈"利多麻木症"
油价持续下跌,美股继续上涨,中国船舶等四公司大非承诺延长锁定期,重庆市要求国有股大股东战略增持股份……面对这些利好,昨天股市依然反应冷淡,只是在最后40分钟内沪市才出现拉升,小涨8点,深市则仍然以绿盘报收。近来不断积累的利多因素何时才能治愈"利多麻木症"?
⊙世基投资 王利敏
多重利多催生小涨
对于依赖于内外因素的A股市场来说,昨日无疑又是多方值得期待的日子,周边市场继续传来利多--隔夜美股在前一个交易日大涨2.94%后再度上涨0.34%,原油更是在跌破120美元后又下破119美元。与此同时,中国船舶等四家公司的大股东提出延长持股锁定期,尤其是中国船舶和中船股份的大股东更是将减持价分别定在120元和30元上方(现价分别为73.62元和12.38元)。更夺人眼球的是,重庆市政府要求地方国企一段时期内不减持甚至增持上市公司股份。
这么多的利好如果在牛市中会有多大刺激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昨日的大盘仅仅在开盘不久上冲了两次后便一路走低,午后多数时间段均以绿盘交易,上证指数还两度跌破2700点。沪市尾盘虽然翻红,但仍然有近四成股票下跌,深市则继续下跌。值得一提的是,在隔夜美股及周边市场大涨后,周三沪市即使在金融股的反弹下也仅仅是小幅上涨,深市更是涨都没有涨。
周边市场大涨,A股小涨甚至不涨;周边市场小涨,A股则摇摇晃晃甚至下跌,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多时,在近来国内基本面已经出现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很值得深思。
利好麻木已成顽症
近期的宏观基本面已经出现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即使是再看空的投资者也难以否认。首先是CPI已持续回落,7月份有望继续回落,尔后是宏调的基调从"两防"改为"一保一控"。政策面上也已经有所松动,为了保持出口的持续增长,从8月1日起,对部分纺织、服装企业提高了退税率,从财税政策上作了安排。此外,央行增调全年信贷额度5%、城商行增调到10%的举措表明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始松动。
从国际方面看,油价从140多美元跌到118美元,对于遏制以输入性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尤其是油价的暴跌导致国际大众商品期价跳水,无疑使投资者加大了对CPI乃至PPI回落的预期。
然而,这些积极因素在近期的盘面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一是大盘走势绵软无力,二是成交量持续萎缩,本周沪市的日成交金额始终在三四百亿元之间徘徊。
之所以会造成这些现象,一种原因是因为盘面上没有积极反应,所以想看多的人也不敢看多。另一种原因是大盘持续低迷导致熊眼看市,例如国际油价下跌了,有人说世界经济在衰退;货币政策松动了,又有人说因为宏观经济有所恶化才这样,等等。
正如对利空的极度麻木往往发生在牛市末期那样,目前的利好麻木症很可能也是熊市末期的明显表现。
维稳还须有的放矢
毋庸讳言,"利好麻木症"之所以近期不断蔓延,很大程度上与大盘难以令人乐观的走势有关。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判断近期宏观调控方面推出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否利多,主要是以大盘的涨跌为基准,某一项举措出台后,大盘涨了,多数人就认为是利多,否则就是利空。毕竟对于每一项政策,市场各方的判断是迥然不同的
为了维持股市的稳定运行,除了上述宏观基本面上的利多之外,更需要推出有的放矢的举措。例如当前投资者最为担心的是扩容、大小非减持等供求失衡问题,维稳措施应该在这方面多动脑筋。我们注意到,昨日中国船舶等跳空上涨,近期宣布大非延长锁定期的东方明珠昨日几乎涨停,而宝钢股份近来持续暴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为了维稳,各地区或各部门是否可以学学重庆的做法。此外,一只中国南车的IPO让大盘大跌了200多点,这对维稳是否真正有利,也是值得研究的。
看多的不做多 看空的不做空
⊙阿琪
最近两个月行情的最大特点是"看多的不做多,看空的不做空"。具体表现在,舆论天天唱多,但投资者望眼欲穿始终也不见具体的做多措施;机构投资者在3000点以下天天唱空,但在具体投资行为上却不见规模性做空,最多只是一些结构性调仓的行为。
"舆论看多不做多"的原因可能是:一、目前整个经济背景与周边市场形势太过复杂,如同当前宏观调控需要观察或者只能进行结构性微调一样,股市的调控政策同样也不会有大的变动,或者说是要符合宏观面的全局形势;二、目前的基调是稳定第一,在这个原则下,维护稳定与保持稳定是第一要务,因此还不适合推出一些可能会刺激股市产生较大波动的措施;三、如果在8月8日之前推出一些实质性措施,促使大盘出现幅度较大的快速上涨,迅速上涨后的行情无疑会使奥运期间的市场滋生不稳定因素;四、与以往不一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且大小非开始陆续规模性解禁后,一些能对股市产生重要影响的措施需要诸多职能部门协同进行,这无疑加大了人们所期望的推出实质性措施的难度,或者延缓了措施出台的进程。
"机构看空不做空"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目前的经济背景确实不具备展开大波段行情的条件,超跌后的行情若能实现正常的价值回归,至多只有20%-30%的空间,即大盘大约能从3000点上涨到3600点-3900点左右,这样的行情空间对机构规模性资金来说是不能满足其运作要求的。此外,虽然目前行情的估值水平比较低,但在市场整体谨慎的思维下,机构如果推高指数,无疑会加大限售股的抛售压力,相对于大小非这个真正的大空头来说,机构们只能小心谨慎。另一方面,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明显回落、高通胀的忧虑正在缓解、紧缩性调控正在松动、"保增长"已成为第一经济纲领,使相对理性的机构投资者看到了基本面好转的曙光。与此同时,A股市场的行情估值水平已完全与国际成熟股市接轨,经过3、4月份大规模减持之后,大多数基金的持仓比重也已降低到了70%左右,没有进一步做空的空间,仓位也没有继续规模性减持的余地。另外一个因素是,在维稳的大环境下,作为稳定市场的主要力量,机构们目前也不能进行规模性减持。此外,随着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跌势的确定,必然会促使各个行业景气度的结构性调整。因此,目前机构投资者的策略重点不在于做多或者做空,而在于对持仓结构的大范围调整。
由此看来,目前这种"舆论看多不做多,机构看空不做空"的现象,看似大家一起"捣糨糊",其实包含着深刻的内涵。这进一步预示,政策面由虚到实首先需要内外经济形势明朗化;若要机构们齐心协力做多,就需通过一定的措施把大小非改造成市场的多头。
油价持续下跌,美股继续上涨,中国船舶等四公司大非承诺延长锁定期,重庆市要求国有股大股东战略增持股份……面对这些利好,昨天股市依然反应冷淡,只是在最后40分钟内沪市才出现拉升,小涨8点,深市则仍然以绿盘报收。近来不断积累的利多因素何时才能治愈"利多麻木症"?
⊙世基投资 王利敏
多重利多催生小涨
对于依赖于内外因素的A股市场来说,昨日无疑又是多方值得期待的日子,周边市场继续传来利多--隔夜美股在前一个交易日大涨2.94%后再度上涨0.34%,原油更是在跌破120美元后又下破119美元。与此同时,中国船舶等四家公司的大股东提出延长持股锁定期,尤其是中国船舶和中船股份的大股东更是将减持价分别定在120元和30元上方(现价分别为73.62元和12.38元)。更夺人眼球的是,重庆市政府要求地方国企一段时期内不减持甚至增持上市公司股份。
这么多的利好如果在牛市中会有多大刺激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昨日的大盘仅仅在开盘不久上冲了两次后便一路走低,午后多数时间段均以绿盘交易,上证指数还两度跌破2700点。沪市尾盘虽然翻红,但仍然有近四成股票下跌,深市则继续下跌。值得一提的是,在隔夜美股及周边市场大涨后,周三沪市即使在金融股的反弹下也仅仅是小幅上涨,深市更是涨都没有涨。
周边市场大涨,A股小涨甚至不涨;周边市场小涨,A股则摇摇晃晃甚至下跌,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多时,在近来国内基本面已经出现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很值得深思。
利好麻木已成顽症
近期的宏观基本面已经出现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即使是再看空的投资者也难以否认。首先是CPI已持续回落,7月份有望继续回落,尔后是宏调的基调从"两防"改为"一保一控"。政策面上也已经有所松动,为了保持出口的持续增长,从8月1日起,对部分纺织、服装企业提高了退税率,从财税政策上作了安排。此外,央行增调全年信贷额度5%、城商行增调到10%的举措表明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始松动。
从国际方面看,油价从140多美元跌到118美元,对于遏制以输入性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尤其是油价的暴跌导致国际大众商品期价跳水,无疑使投资者加大了对CPI乃至PPI回落的预期。
然而,这些积极因素在近期的盘面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一是大盘走势绵软无力,二是成交量持续萎缩,本周沪市的日成交金额始终在三四百亿元之间徘徊。
之所以会造成这些现象,一种原因是因为盘面上没有积极反应,所以想看多的人也不敢看多。另一种原因是大盘持续低迷导致熊眼看市,例如国际油价下跌了,有人说世界经济在衰退;货币政策松动了,又有人说因为宏观经济有所恶化才这样,等等。
正如对利空的极度麻木往往发生在牛市末期那样,目前的利好麻木症很可能也是熊市末期的明显表现。
维稳还须有的放矢
毋庸讳言,"利好麻木症"之所以近期不断蔓延,很大程度上与大盘难以令人乐观的走势有关。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判断近期宏观调控方面推出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否利多,主要是以大盘的涨跌为基准,某一项举措出台后,大盘涨了,多数人就认为是利多,否则就是利空。毕竟对于每一项政策,市场各方的判断是迥然不同的
为了维持股市的稳定运行,除了上述宏观基本面上的利多之外,更需要推出有的放矢的举措。例如当前投资者最为担心的是扩容、大小非减持等供求失衡问题,维稳措施应该在这方面多动脑筋。我们注意到,昨日中国船舶等跳空上涨,近期宣布大非延长锁定期的东方明珠昨日几乎涨停,而宝钢股份近来持续暴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为了维稳,各地区或各部门是否可以学学重庆的做法。此外,一只中国南车的IPO让大盘大跌了200多点,这对维稳是否真正有利,也是值得研究的。
看多的不做多 看空的不做空
⊙阿琪
最近两个月行情的最大特点是"看多的不做多,看空的不做空"。具体表现在,舆论天天唱多,但投资者望眼欲穿始终也不见具体的做多措施;机构投资者在3000点以下天天唱空,但在具体投资行为上却不见规模性做空,最多只是一些结构性调仓的行为。
"舆论看多不做多"的原因可能是:一、目前整个经济背景与周边市场形势太过复杂,如同当前宏观调控需要观察或者只能进行结构性微调一样,股市的调控政策同样也不会有大的变动,或者说是要符合宏观面的全局形势;二、目前的基调是稳定第一,在这个原则下,维护稳定与保持稳定是第一要务,因此还不适合推出一些可能会刺激股市产生较大波动的措施;三、如果在8月8日之前推出一些实质性措施,促使大盘出现幅度较大的快速上涨,迅速上涨后的行情无疑会使奥运期间的市场滋生不稳定因素;四、与以往不一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且大小非开始陆续规模性解禁后,一些能对股市产生重要影响的措施需要诸多职能部门协同进行,这无疑加大了人们所期望的推出实质性措施的难度,或者延缓了措施出台的进程。
"机构看空不做空"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目前的经济背景确实不具备展开大波段行情的条件,超跌后的行情若能实现正常的价值回归,至多只有20%-30%的空间,即大盘大约能从3000点上涨到3600点-3900点左右,这样的行情空间对机构规模性资金来说是不能满足其运作要求的。此外,虽然目前行情的估值水平比较低,但在市场整体谨慎的思维下,机构如果推高指数,无疑会加大限售股的抛售压力,相对于大小非这个真正的大空头来说,机构们只能小心谨慎。另一方面,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明显回落、高通胀的忧虑正在缓解、紧缩性调控正在松动、"保增长"已成为第一经济纲领,使相对理性的机构投资者看到了基本面好转的曙光。与此同时,A股市场的行情估值水平已完全与国际成熟股市接轨,经过3、4月份大规模减持之后,大多数基金的持仓比重也已降低到了70%左右,没有进一步做空的空间,仓位也没有继续规模性减持的余地。另外一个因素是,在维稳的大环境下,作为稳定市场的主要力量,机构们目前也不能进行规模性减持。此外,随着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跌势的确定,必然会促使各个行业景气度的结构性调整。因此,目前机构投资者的策略重点不在于做多或者做空,而在于对持仓结构的大范围调整。
由此看来,目前这种"舆论看多不做多,机构看空不做空"的现象,看似大家一起"捣糨糊",其实包含着深刻的内涵。这进一步预示,政策面由虚到实首先需要内外经济形势明朗化;若要机构们齐心协力做多,就需通过一定的措施把大小非改造成市场的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