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27日
国内的投资人又有些着急了:油价都跌了这么多了,股市为什么还不开涨?
的确,前一段时间,高企的油价成了股市下跌的重要原因,投资人普遍担心,过高的油价会抑制企业的利润空间,从而使经济陷入衰退。
这种担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也得到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普遍验证,可是,问题是,自上周以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已经出现了大幅回落,美国股市道琼斯指数也因此出现大幅反弹,可在这样有利的背景下,国内A股市场为何依然不起涨?
道理非常简单,油价涨了,居民和企业都难以承受,企业生产经营恐难以为继,对居民来说,少出行、少开车、少消费是必然选择,对企业来说,除了销售会受影响之外,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压缩了利润空间,很多企业只有死路一条,股市必然下跌;而油价跌了,正说明未来一段时间,全社会对石油的需求可能要低于预期,一些企业因为高油价已经死了,或者说正在死亡,在这样的情况下,股市上涨的难度并未减小。
况且,油价虽然出现了大幅下跌,但是否已经下跌到了企业可以轻松获利的区间,则是难以判断的。就拿中国石化(600028)来说,受油价上涨的影响,上半年企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了50%,而在二级市场上,公司股价仍然高达11元,维持了36倍的市盈率水平,这样的估值水平仍然是令人难以信服的,因为去年国际油价的平均水平应该在70美元之下,而目前油价仍然在120美元之上,再加上政策上对于成品油价的管控,可以说中国石化仍然是高估的。同样受油价影响的还有中国国航(601111),目前也是维持在36倍的市盈率,而今年的利润则肯定大幅下滑,很难说,在当前形势下,这样的公司是否已经获得了某种估值的优势。
次贷危机、通货膨胀不仅使美国金融业陷入困境,全球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难逃衰退的厄运,这是众多经济学家的共识。这个时间长则三年,短则一至两年,中国这次恐怕也难以幸免,即使我们衰退的程度可能不及美国。
见利好不涨,这是市场将进一步走弱的提前信号,说明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很多还未显露的不利因素。
美国人已经结束了降息周期,下一步,他们将考虑加息的事情,加息就意味着美元货币的转强,也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空间已经很小,并且不排除出现贬值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对于人民币资产的崇拜情结将减退,包括股票在内的资产也将贬值。
股市与楼市是紧密相关的,这两者的市况都是经济晴雨表,前一段时间,股市泡沫已基本破灭,当然还存在一些小泡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一个逐步消灭这些小泡泡的过程,而相比于股市,楼市的泡泡还远未破灭,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只是在深圳等局部地区实现了部分价值回归,而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大城市,楼市的巨大泡沫仍是悬在市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着奥运会的结束,所有支撑楼价上涨的理由可能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楼市的破灭将不是几家房地产商自己的事情,它事关银行、也事关生产资料领域、消费者信心等等,有人说,股市下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实际上是有限的,但楼市的下跌对经济成长的影响则是毁灭性的。的确,回顾2003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我们可以发现,楼市对GDP的拉动作用是最为重要的。而楼市的泡沫破灭也自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中国股市经过一轮惨烈的下跌之后,可以说是股民七零八散,基金消极应对,分析师无所事事,监管者无能为力,所以政府方面利用各种舆论工具拼命地维护稳定,但是没有人是自信的,如果大家都相信市场能很快涨起来,何来"维稳"之说?可以说,维护稳定本身给了投资人以强烈的心理暗示,即没人能保证它不下跌。
当然,长期投资者依然能从中找到不少入场买入的理由,但是这也有必要跟大家讲清楚,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有不同的利益期待,鼓励那些不能承受短期损失的投资人贸然入场也是错误的。
股市要出现实质性的上涨,就必须找到真正有说服力的理由,现在没有人能找到这样的理由,无论是企业的估值水平,还是经济的景气度都不支持股市出现逆转。当然,这样的时机定会出现,而一旦出现,可能再现更壮观的牛市景现,但何时能出现?谁又能知道呢。(华夏时报)
皮海洲:要做好几年"抗非"准备
7月21日,中国证监会在宣布大小非减持情况将每月定期披露的同时,针对近期市场热议的是否应该出台新措施限制大小非减持的问题,有关人士公开表态不会再给大小非流通加第二把锁。而此前证监会于4月20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被认为是对大小非流通的第一把锁。
不再给大小非流通加第二把锁,证监会有关人士的表态是非常明确的。尽管这位"有关人士"的表态有些令人失望,但对于投资者来说,预期明确也是一件大好事,投资者大可不必再对管理层的救市抱有幻想了。在没有第二把锁的情况下,任何救市的效果都只是短期的,都只是为大小非以更高的价格减持创造条件而已。
管理层显然低估了大小非对股市的影响。7月21日,证监会首次以明确的统计数据称,大小非并非想象中的洪水猛兽,真正改变市场走势的关键原因,在于市场内在规律和国内外经济环境改变所带来的估值变化。证监会表示,自2006年6月1日至今,沪深股市因股改而产生的限售股总计4572亿股,已经解禁的有842亿股,占18%,其中已经减持的股份有250亿股,占已解禁股份的29.67%。从绝对数量和总体占比来看,减持行为并不如市场所想的成为突出矛盾。
应该承认,市场内在规律与国内外经济环境改变所带来的估值变化,确实是今年上半年股市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小非就不是股市下跌的重要原因了。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形势仍然是好的,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上半年仍然同比增长10.4%。而在次贷危机中心的美国,股指较高点也只下跌了20%左右,我国的A股却下跌了近60%。这显然是用市场内在规律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所难以解释的。
而大小非问题显然并非管理层所想象的那么乐观,更不是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未来限售股份数量只会越来越少,减持一点规模就会减少一点。因为4572亿股仅仅是指的因股改而产生的限售股,实际上还有IPO、新股增发等所带来的新增限售股。像一家中石油上市,发行40亿股流通A股,就带来新增限售股1579亿股,而且新股发行的大门还没有关,还有源源不断的新股上市,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增限售股。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各种限售股的总数是1.4万亿股,是4572亿股的3倍。
限售股不仅是数量众多,而且成本极其低廉,有的大小非成本甚至为零。以任何价格套现,大小非都是暴利。因此,大小非们套现的冲动是随时都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目前大小非减持数量不大,就认为大小非减持压力不存在了。相反,正因为更多的大小非没有减持,那么其潜在的减持压力才更大,才更需要管理层做好预防工作。
但遗憾的是,管理层在这方面疏于防范。虽然管理层出台了被称为是"第一把锁"的《指导意见》,但这把锁实际上只是一个摆设而已,既不防小人,也不防君子。所以,市场才希望有第二把锁出来。但7月21日证监会出台的大小非新政仅仅只是一个信息披露的规定而已,甚至比第一把锁的作用都不如。在这种情况下,证监会有关人士明确表示不会再加第二把锁了,这对于那些对管理层救市抱有希望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打击。这就难怪近期管理层只是口头上维稳,却并无实际救市措施出台。
在任凭大小非减持的情况下,不论是平准基金出台也好,是印花税单边征收也罢,或是其他的有关救市措施出台,这些都只是为大小非减持赢造一个"黄金周"而已,其救市效果都只能是昙花一现。也许,对于投资者来说,做好3~5年的抗非准备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每日经济新闻)
的确,前一段时间,高企的油价成了股市下跌的重要原因,投资人普遍担心,过高的油价会抑制企业的利润空间,从而使经济陷入衰退。
这种担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也得到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普遍验证,可是,问题是,自上周以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已经出现了大幅回落,美国股市道琼斯指数也因此出现大幅反弹,可在这样有利的背景下,国内A股市场为何依然不起涨?
道理非常简单,油价涨了,居民和企业都难以承受,企业生产经营恐难以为继,对居民来说,少出行、少开车、少消费是必然选择,对企业来说,除了销售会受影响之外,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压缩了利润空间,很多企业只有死路一条,股市必然下跌;而油价跌了,正说明未来一段时间,全社会对石油的需求可能要低于预期,一些企业因为高油价已经死了,或者说正在死亡,在这样的情况下,股市上涨的难度并未减小。
况且,油价虽然出现了大幅下跌,但是否已经下跌到了企业可以轻松获利的区间,则是难以判断的。就拿中国石化(600028)来说,受油价上涨的影响,上半年企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了50%,而在二级市场上,公司股价仍然高达11元,维持了36倍的市盈率水平,这样的估值水平仍然是令人难以信服的,因为去年国际油价的平均水平应该在70美元之下,而目前油价仍然在120美元之上,再加上政策上对于成品油价的管控,可以说中国石化仍然是高估的。同样受油价影响的还有中国国航(601111),目前也是维持在36倍的市盈率,而今年的利润则肯定大幅下滑,很难说,在当前形势下,这样的公司是否已经获得了某种估值的优势。
次贷危机、通货膨胀不仅使美国金融业陷入困境,全球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难逃衰退的厄运,这是众多经济学家的共识。这个时间长则三年,短则一至两年,中国这次恐怕也难以幸免,即使我们衰退的程度可能不及美国。
见利好不涨,这是市场将进一步走弱的提前信号,说明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很多还未显露的不利因素。
美国人已经结束了降息周期,下一步,他们将考虑加息的事情,加息就意味着美元货币的转强,也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空间已经很小,并且不排除出现贬值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对于人民币资产的崇拜情结将减退,包括股票在内的资产也将贬值。
股市与楼市是紧密相关的,这两者的市况都是经济晴雨表,前一段时间,股市泡沫已基本破灭,当然还存在一些小泡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一个逐步消灭这些小泡泡的过程,而相比于股市,楼市的泡泡还远未破灭,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只是在深圳等局部地区实现了部分价值回归,而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大城市,楼市的巨大泡沫仍是悬在市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着奥运会的结束,所有支撑楼价上涨的理由可能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楼市的破灭将不是几家房地产商自己的事情,它事关银行、也事关生产资料领域、消费者信心等等,有人说,股市下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实际上是有限的,但楼市的下跌对经济成长的影响则是毁灭性的。的确,回顾2003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我们可以发现,楼市对GDP的拉动作用是最为重要的。而楼市的泡沫破灭也自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中国股市经过一轮惨烈的下跌之后,可以说是股民七零八散,基金消极应对,分析师无所事事,监管者无能为力,所以政府方面利用各种舆论工具拼命地维护稳定,但是没有人是自信的,如果大家都相信市场能很快涨起来,何来"维稳"之说?可以说,维护稳定本身给了投资人以强烈的心理暗示,即没人能保证它不下跌。
当然,长期投资者依然能从中找到不少入场买入的理由,但是这也有必要跟大家讲清楚,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有不同的利益期待,鼓励那些不能承受短期损失的投资人贸然入场也是错误的。
股市要出现实质性的上涨,就必须找到真正有说服力的理由,现在没有人能找到这样的理由,无论是企业的估值水平,还是经济的景气度都不支持股市出现逆转。当然,这样的时机定会出现,而一旦出现,可能再现更壮观的牛市景现,但何时能出现?谁又能知道呢。(华夏时报)
皮海洲:要做好几年"抗非"准备
7月21日,中国证监会在宣布大小非减持情况将每月定期披露的同时,针对近期市场热议的是否应该出台新措施限制大小非减持的问题,有关人士公开表态不会再给大小非流通加第二把锁。而此前证监会于4月20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被认为是对大小非流通的第一把锁。
不再给大小非流通加第二把锁,证监会有关人士的表态是非常明确的。尽管这位"有关人士"的表态有些令人失望,但对于投资者来说,预期明确也是一件大好事,投资者大可不必再对管理层的救市抱有幻想了。在没有第二把锁的情况下,任何救市的效果都只是短期的,都只是为大小非以更高的价格减持创造条件而已。
管理层显然低估了大小非对股市的影响。7月21日,证监会首次以明确的统计数据称,大小非并非想象中的洪水猛兽,真正改变市场走势的关键原因,在于市场内在规律和国内外经济环境改变所带来的估值变化。证监会表示,自2006年6月1日至今,沪深股市因股改而产生的限售股总计4572亿股,已经解禁的有842亿股,占18%,其中已经减持的股份有250亿股,占已解禁股份的29.67%。从绝对数量和总体占比来看,减持行为并不如市场所想的成为突出矛盾。
应该承认,市场内在规律与国内外经济环境改变所带来的估值变化,确实是今年上半年股市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小非就不是股市下跌的重要原因了。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形势仍然是好的,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上半年仍然同比增长10.4%。而在次贷危机中心的美国,股指较高点也只下跌了20%左右,我国的A股却下跌了近60%。这显然是用市场内在规律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所难以解释的。
而大小非问题显然并非管理层所想象的那么乐观,更不是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未来限售股份数量只会越来越少,减持一点规模就会减少一点。因为4572亿股仅仅是指的因股改而产生的限售股,实际上还有IPO、新股增发等所带来的新增限售股。像一家中石油上市,发行40亿股流通A股,就带来新增限售股1579亿股,而且新股发行的大门还没有关,还有源源不断的新股上市,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增限售股。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各种限售股的总数是1.4万亿股,是4572亿股的3倍。
限售股不仅是数量众多,而且成本极其低廉,有的大小非成本甚至为零。以任何价格套现,大小非都是暴利。因此,大小非们套现的冲动是随时都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目前大小非减持数量不大,就认为大小非减持压力不存在了。相反,正因为更多的大小非没有减持,那么其潜在的减持压力才更大,才更需要管理层做好预防工作。
但遗憾的是,管理层在这方面疏于防范。虽然管理层出台了被称为是"第一把锁"的《指导意见》,但这把锁实际上只是一个摆设而已,既不防小人,也不防君子。所以,市场才希望有第二把锁出来。但7月21日证监会出台的大小非新政仅仅只是一个信息披露的规定而已,甚至比第一把锁的作用都不如。在这种情况下,证监会有关人士明确表示不会再加第二把锁了,这对于那些对管理层救市抱有希望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打击。这就难怪近期管理层只是口头上维稳,却并无实际救市措施出台。
在任凭大小非减持的情况下,不论是平准基金出台也好,是印花税单边征收也罢,或是其他的有关救市措施出台,这些都只是为大小非减持赢造一个"黄金周"而已,其救市效果都只能是昙花一现。也许,对于投资者来说,做好3~5年的抗非准备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