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物 > 时评 > 百味 > 正文
编号:49406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24日
     1、 拿捐款数额做广告的公司和那些“逼捐”的帖子、流言。

    公司是在献爱心还是在打品牌?而看客们攀比数额给募捐者带来的道德压力使爱心变得只能用金钱来衡量,有意义么?

    2、 喋喋不休追问的记者。

    天大的突发新闻面前,记者如实记录现场就算称职了。频繁打扰那些忙碌的、濒死的、悲痛的人们,强迫他们回忆细节或者引导他们说出感谢的话,难道比尊重生命更重要?

    3、 万众同悲形势下的千台一面

    我承认,许多电视台都没有经历过“全国哀悼日”,不知道播哪些节目会犯忌。但央视十几个频道、地方几十上百个频道齐刷刷转播央视1套,也太追求“政治正确”了吧?比如像央视少儿频道播放抗震知识或者凤凰卫视播放一些“平安口信”,也比“千台一面”更有价值。哀悼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有价值的信息,也许是救命的信息。

    4、 单一的表达。

    罕见的大灾,生死的考验,镜头下的人们除了感动、感谢也应该能表达出更刻骨的体验、更个性的表达吧?为什么见不到呢?

    《南方周末》直面真实的报道给纸媒赢得了尊重。

    5、 频繁引用外国媒体的表扬文章。

    我们救自己的百姓需要那么在乎外人的表扬么?什么人最需要表扬?弱者或者孩子!“强大的祖国”要学会宠辱不惊。

    6、 希望不要见到“抗震精神”的提法,也不想见到抗震救灾英雄事迹报告团的巡回表演。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7、 有关部门急于说“不”。

    “这次地震不会对××影响”,“房屋倒塌不是××的原因”,要用事实说话,急于否定也许意味着心虚。

    8、 故态复萌可能造成的前功尽弃?

    本次危机处理及时、公开、高效、人性化的应对使我们的政府和国民赢得了普遍的尊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形势的变化,一些惯性的行为会不会故态复萌?官僚的、封闭的、压制的、表功的、推卸的行为有可能破坏好不容易树立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