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物 > 时评 > 。。。 > 正文
编号:49403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23日
     作者:王贵成 2008-03-21 19:20

    2008年春节前的南方冰雪灾害天气,可谓猝不及防来势凶猛,造成的灾难更是让人触目惊心:自1月25日至31日的一周间,灾区遍及17个省市,受灾民众近8千万人,全国陆空交通一度中断。又因春节长假将临,返乡人潮受困,仅广州一地进退不得的旅客就有几十万人,人头汹涌,给人留下“天下大乱”的印象。(美国《世界日报》)尽管美国的报道有些危言耸听,但灾难导致交通中断、电力中断,车辆滞留、旅客滞留,煤电告急、通信告急,引发海内外媒体的担忧与关注却是真的。幸亏苍天有眼,大雪不再飞扬,冰雪得以消融,中国人民总算又一次取得了抗灾的胜利。然而,这是一次侥幸取得的胜利,灾难过后,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赶快对这番天灾做一个深刻的反思。

    反思一:中国的天气预报部门究竟是干啥吃的?如果不是发生了南方的这次雪灾,我是不敢对天气预报部门如此大不敬的。以前我对中国的天气预报那可是充满了钦佩之情的,因为气象专家们的信誓旦旦给了我无穷的希望。比如去年7月,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接受网友访谈时便表示,“目前,我国1到3天的天气预报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同样是在去年,在谈到奥运气象服务,北京气象专家孙继松也强调:“中国大陆的短期天气预报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在更早些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国家气象中心主任李泽椿更是认为,“中国大范围天气形势预报和台风预报的准确率目前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在防灾和减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专家们的这番豪言壮语还没有随风飘散,还没有飘进历史的坟墓,南方的冰雪灾害天气就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这记耳光把专家们打得诚实多了,2月15日,国家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表示,“在此次雨雪天气过程中,对长时效预测中,对灾害性天气的持续性和强度估计不足。”国家气象中心专家更表示,“我国自己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比较大,与国外差距超过10年”,“天气预报是预测科学,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 这次气象部门对大的雨雪天气过程把握住了,但对大雪、暴雪的具体落区把握还不够精细。”(《北京晨报》2008年2月16日)

    气象部门与防灾救灾工作密切相关,现在能直面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坦陈并反省自身的“落后”,与之前的夸夸其谈比起来,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我无意于对气象部门求全责备,只是希望他们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一味地忽悠大众,而是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气象预报水平,今后在类似的防灾救灾中,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为降低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做出最大的贡献。

    反思二:“趁雪打劫”的人们良心何在?好容易下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暴雪,发财心切的人们纷纷使出了“趁雪打劫”的绝招,这样的新闻信手就可拈来几个——广州火车站附近部分的士打表议价收费,且价高得离谱,原本16元路程收费200元,司机甚至因讨价还价出手殴打乘客;湖北仙桃市出租车不到两公里路程就收费10元,不到3公里收费15元;从广州开往湖南的A630次列车,因大雪被困在清远,火车上的盒饭立即涨到50元一盒;另外在火车售票、蔬菜食品等都有“趁雪打劫”的新闻出现。还有更让人气愤的。尽管1月30日,交通部临时召开紧急新闻通气会,交通部新闻发言人表示,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用,并把收费站作为交通疏导服务站。一时间,许多地方纷纷表示要把“收费站”变为“服务站”。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贵阳的小碧收费站却又要重新收费了。2月3日的《云南日报》报道,2日,贵州的好天气给抢运抗灾物资、输送旅客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高速公路上车流量大增。而西南出海大通道上的贵阳小碧收费站则开始重新收取过路费,造成严重堵车,形成约2公里长车流,上千车辆只能缓慢通行

    “趁雪打劫”的行为是如此广泛,说明已经不是个别问题,不是一两个人的素质或品格问题,而是一种非典型的公民道德责任的缺失。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考验着政府的执政水准,也在考验着公民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担当。郭沫若曾经说过,“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无过于良心的死灰,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虽然我们现在的社会还没有到正义沦亡的程度,但“趁雪打劫”现象的出现,却说明正义在灾难中正在一定范围内一步步趋向于沦亡,这将导致社会文明进程的进一步走低。当然,针对目前的“趁雪打劫”行为,各地有关部门可以重拳出击,加大处罚力度,但重罚只能取得一时之效,从长远来看,我们不仅要以道德榜样示范引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更需要建立公民道德培养的长效机制,这才是治本之策。

    反思三:应该尽快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中国应急机制。在这次雪灾中,有关部门总在有意无意地强调一个事实,说这次雪灾是“三十年难遇、五十年难遇”的恶劣天气所致,这似乎说的没错,但若想以此来遮掩制度的缺失,掩盖一些部门在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那就太不应该了。正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彭宗超所认为的那样,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预案,但这些预案,包括《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很多都是在原则层面加以规定的。在这场跨地区、跨部门的大范围雪灾的应急上,我们还缺少特别专项的、具体的应急方案,应急机制并没有深化下去。彭宗超指出,目前中国的应急机制还存在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尤其是多部门、跨地区的联动协调机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细化。在机构建制上,国务院应该成立一个针对此次灾害的高级别的专项应急指挥部,好比抗非典、抗洪指挥部。不能再由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分头去应对,电力做电力的,交通做交通的,而是要通过应急指挥部来协调,加强各部门的及时沟通和联动应急。

    其实,国外的发达国家也常发生雪灾天气,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他山之石”。

    其一,建立完善的雪灾预报系统。2005年12月,一场暴风雪光临美国东北部。早在12月3日,美国气象部门就发出“灾难性天气”警告。在纽约市,各大报纸和电视广播提醒市民“今晚大雪将下15厘米,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帮助老人和学生等体质较弱者做好防寒准备”。当年11月,德国也普降大雪,虽然受灾范围很广,但损失却不大。究其因,应先归功于德国完善的雪灾预报系统——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成立了由气象、电力、交通等部门组成的雪灾防治中心,对强降雪灾害及其他紧急情况进行预测和监测。

    其二,一些发达国家在小学就开设专门的课程,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大雪、暴雨等各种自然灾害。这样一来,民众在应对恶劣天气的过程中就不再单纯处于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而知道如何进行自救和相互救助,减轻政府的负担。以2005年美国东北部暴雪为例,尽管雪灾造成15万户停电,但由于人们早就做好准备,家中储藏了防寒物资,因此并未对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其三,建立必要的惩戒体系。为防“雪后大堵车”,德国法律规定,如果大雪后车主把车辆停靠在主要街道两旁阻碍交通的,就将面临数百欧元罚款,同时还得自掏腰包支付拖车费用。在美国一些城市,市政府要求房主必须在雪停后的第二天中午前把雪清扫干净,否则初犯者将被罚100美元,如果一个冬季被罚三次,还将面临90天的监禁。(《报刊文摘》2008年2月1日)

    “未雨绸缪”,是中国的古训,只要我们能从一次又一次血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平日真正具有危机意识,建立一套必需有效的制度保障,那么,我们最终是会把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的。

    2008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