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物 > 博览 > 正文
编号:4915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6日
     典藏大西北 http://blog.sina.com.cn/lm/zt/daxibei.html

    西域古国的盛世灯火、河西走廊的商旅繁华、大漠草原的金戈铁马……都随历史变迁而成为传奇往事。玉门关羌笛声落、莫高窟飞天舞息,中国大西北渐渐退缩至主流视线的边缘地带。这片广袤的区域,为横跨欧亚大陆中心的广大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总人口的3%,其实并非微不足道,更非乏善可陈。

    十月,《中国国家地理》集合国内著名科学家、历史人文学者、摄影师,推出《典藏大西北》特辑,重新梳理了大西北的景观、以西北各少数民族的视角,讲述数千年汉民族与他们纠葛、交融的历史。谁说荒凉不是美?人生的真谛是沧桑,自然得极致就是荒凉。CNG编辑妙手点睛,将大西北的荒凉与丰富同时描画,特辑中美丽与雄浑随手俯拾,大西北的真相在此渐次展开...


    江南应该感谢塞北

    撰文/单之蔷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第10期

    人类最大的不平等,是出生地的不平等

    前年4月,我去杭州,住到了西湖柳浪闻莺的一家饭店。早起看西湖,薄雾似纱,堤柳如烟,正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季节。虽然不是“西湖七月半”,但已能领略西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的美丽了,此时,徒发“恨不生江南”的慨叹。

    接着“五一”节,我去了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可可西里。虽已是春去夏来的季节,这里却是冰天雪地,晚上,寒风砭人,风吹倒了我们的帐篷,但没有人愿意起来重新支起,任它压在身上。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人昏昏欲睡,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付出不小的代价,然而这个所谓的无人区,却生活着一些牧人。在去长江源——姜根迪如冰川的路上,两个牧羊姑娘,见到我们的到来,以为遇到强盗立刻弃羊逃走。望着她们在寒风中远去的背影,我在想:她们非得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吗?

    我刚刚从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回来,那里一个个高大的沙山间,藏着一个个小小的海子(湖泊),围绕湖岸是绿色的草地。因为这草地能牧羊,因此这些沙漠中的海子旁,有牧民生存。我们去了其中一个海子(海子的水是咸的),见到一户人家,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水,他们需要用骆驼去有淡水的地方驮水。还有交通,他们要见另一户人家,都要翻越一个个沙山。家里只有老人,年轻人出去,就不再回来了。

    我说了我曾经去过的三个地方,为什么说它们?因为这三个地方的人命运差别太大,命运的差别,则主要是由各自出生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对此有人认为是“天经地义”。

    这三个地方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我们直观的印象是它们之间的对比强烈,仿佛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三个极端:一个是江南,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一个是塞北,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塞北;一个是青藏高原, 是号称“世界屋脊”的又高又寒的青藏高原。

    塞北和江南,真正的对比是干与湿的对比,是风与雨的对比。要揭示两者之间的深刻联系,不得不说说中国地理上的三大自然区

    如果把塞北(长城以北)加上西域(也就是新疆),就构成了中国的西北干旱区;把江南扩大到东北和南海,就覆盖了中国被季风吹拂的东部湿润地区。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高寒的青藏高原与这两个区域一起,并称中国的“三大自然区”。

    找一张世界土壤分布图来看,在纬度23度到35度之间,环绕地球,无论东半球还是西半球,也不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大都是荒漠分布的地方。可以说南北纬度30度附近是荒漠带。但是中国是一个例外。沙漠在中国终止了脚步,不但终止了脚步,还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变,由炎热干旱的荒漠变成了细雨如丝的江南。可以说中国的上海、江浙、福建、广东、广西这些地方是全球副热带荒漠中的一片绿洲。

    这全有赖于青藏高原。

    假如没有青藏高原,我国的气候带将按照太阳辐射的角度和热量的分布,现在的东部湿润地带有可能会是干旱的荒漠地带,而现在的西北干旱区,则有可能是温暖湿润的地区。青藏高原的寒,西北干旱区的旱,换来了江浙、福建、广东、广西的雨,这就是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因果链条。

    中国分为三大自然区,这三大自然区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因此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更大的自然区。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还是一个自然的概念。中国不仅是一个文化区域、政治区域,还是一个自然区域,这三者的边界是重合的。

    这真是一个奇迹: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机的自然整体!

    (青藏高原为何会使西北与东部地区气候倒置,敬请关注《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第10期《江南曾经是塞北?》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