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12日
易秋霖(博士/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所)
5月11日晚,中国证监会发布通知,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很明显,证监会的目的是发出声音以影响股市走势。这是自2005年下半年股市持续上涨以来的第一次,也是近6年多来的第一次。
类似的这种声音在2000年以前多次出现过,而每次都是在大盘指数上涨到高位,当管理部门认为指数太高、泡沫太大、投资者风险太大时,管理部门或有关的官员通过权威媒体发出警示。这种声音一发出,大盘指数即刻大幅下跌,由此人们自然得出结论:中国的股市是“政策市”,即政府的政策决定股市总体走势。如今,人们又一次看到政府部门“重操旧技。这一次股市会不会如过去一样反应呢?中国的股市现在还仍然是个“政策市”吗?近日的股市走势将检验这一点。
先来分析一下政府干预股市可能产生的后果。
政府作为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发出声音并影响股市走势、影响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其实就是干预股市。政府干预股市主观愿望是阻止股指上涨过快、“泡沫”过大,并认为有利于投资者避免风险和损失。但是,政府的干预其实会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
首先,政府干预的最大理由是防止股市“泡沫”过大带来的风险,而政府判断股市泡沫是否过大的依据无非是股价上涨倍数、市盈率倍数。可是,股价上涨倍数、市盈率倍数多少才是“泡沫”过大?是以美国股市的数据为标准,还是香港股市的数据为标准?有没有一个可靠的数据作为标准?这些问题其实至今没有答案,其实谁也回答不了。在判断股市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是否过大的问题上,政府管理部门的人员其实并非一定比普通投资者更准确。中国的股市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股市不同,任何在两者之间做简单比较的做法都可能是错误的。而在没有一个可靠的标准判断股市是否出现“泡沫”、从而判断股市指数是否过高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很可能出错,这就像一位医生错误地将没有病的正常人当作病人,并给其打针吃药,结果是本来没病却治出了病。
其次,政府干预股市的后果是让投资者逐渐认定:中国股市是“政策市”,政府的政策决定股市总体走势,政府想让股市涨就会涨,想让股市跌就会跌。而投资者无法预测政府在何时以及推出何种政策,这样的股市对于投资者来说其实是风险最大的市场,投资者自然会逐渐远离这样的市场,股市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从十几年来中国股市的发展可以发现,历次股市指数最大跌幅或最大涨幅几乎均源于政府的直接干预或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所以,对于一个“政策市”来说,投资者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市场风险,也不是“泡沫”过大的风险,而是政策风险。
第三,政府干预违背了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可能使投资者承受额外的损失。不受干预的市场交易仅仅取决于交易双方的意愿依市场规则进行,而所谓干预市场即存在买卖双方之外的力量故意去影响市场交易,使本来可以发生的交易终止、延缓,或使成交价格发生改变。受外力干预则交易就失去了公平,因为一方或双方可能因干预而产生损失,而这种损失本来不会发生。可以想象,在中国现阶段,政府的立场对股市交易有直接影响,在高涨期间,如果政府故意发出任何风险警告就表明政府不希望股市继续上涨,至少是不希望快速上涨,此时投资者(交易者)的买卖行为必然会改变,比如卖出原打算持有的股票,或终止买入新的股票,股价也随之下跌,而在没有政府警告的情况下这种改变本来不会发生。政府及政府重要官员不同于任何其他机构或个人,后者的声音可能对股市不会有任何影响,前者的声音则相反,必然影响市场交易和市场走势,因为投资者相信只要政府愿意,它总会有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由于投资者改变交易行为可能带来损失,因此政府的干预实际上破坏了公平交易的原则。虽然政府干预本来是希望使投资者减少损失,但结果可能恰好相反,尤其是在政府错误地认为股市指数太高但实际并非如此时,投资者的损失会更大。
近日股市的走势可以检验中国的股市还是不是“政策市”。如果没有出现大幅的持续的下跌,而仅仅是小幅下跌或振荡,则可以认为股市经受住了政策的冲击,对政策的干预有了抗干扰能力,相比过去已经是一个更成熟的市场。相反,如果出现持续、大幅下跌,比如下跌500点、甚至1000点以上,则可以认为中国股市仍然是“政策市”,仍然没有走出股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
5月11日晚,中国证监会发布通知,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很明显,证监会的目的是发出声音以影响股市走势。这是自2005年下半年股市持续上涨以来的第一次,也是近6年多来的第一次。
类似的这种声音在2000年以前多次出现过,而每次都是在大盘指数上涨到高位,当管理部门认为指数太高、泡沫太大、投资者风险太大时,管理部门或有关的官员通过权威媒体发出警示。这种声音一发出,大盘指数即刻大幅下跌,由此人们自然得出结论:中国的股市是“政策市”,即政府的政策决定股市总体走势。如今,人们又一次看到政府部门“重操旧技。这一次股市会不会如过去一样反应呢?中国的股市现在还仍然是个“政策市”吗?近日的股市走势将检验这一点。
先来分析一下政府干预股市可能产生的后果。
政府作为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发出声音并影响股市走势、影响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其实就是干预股市。政府干预股市主观愿望是阻止股指上涨过快、“泡沫”过大,并认为有利于投资者避免风险和损失。但是,政府的干预其实会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
首先,政府干预的最大理由是防止股市“泡沫”过大带来的风险,而政府判断股市泡沫是否过大的依据无非是股价上涨倍数、市盈率倍数。可是,股价上涨倍数、市盈率倍数多少才是“泡沫”过大?是以美国股市的数据为标准,还是香港股市的数据为标准?有没有一个可靠的数据作为标准?这些问题其实至今没有答案,其实谁也回答不了。在判断股市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是否过大的问题上,政府管理部门的人员其实并非一定比普通投资者更准确。中国的股市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股市不同,任何在两者之间做简单比较的做法都可能是错误的。而在没有一个可靠的标准判断股市是否出现“泡沫”、从而判断股市指数是否过高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很可能出错,这就像一位医生错误地将没有病的正常人当作病人,并给其打针吃药,结果是本来没病却治出了病。
其次,政府干预股市的后果是让投资者逐渐认定:中国股市是“政策市”,政府的政策决定股市总体走势,政府想让股市涨就会涨,想让股市跌就会跌。而投资者无法预测政府在何时以及推出何种政策,这样的股市对于投资者来说其实是风险最大的市场,投资者自然会逐渐远离这样的市场,股市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从十几年来中国股市的发展可以发现,历次股市指数最大跌幅或最大涨幅几乎均源于政府的直接干预或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所以,对于一个“政策市”来说,投资者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市场风险,也不是“泡沫”过大的风险,而是政策风险。
第三,政府干预违背了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可能使投资者承受额外的损失。不受干预的市场交易仅仅取决于交易双方的意愿依市场规则进行,而所谓干预市场即存在买卖双方之外的力量故意去影响市场交易,使本来可以发生的交易终止、延缓,或使成交价格发生改变。受外力干预则交易就失去了公平,因为一方或双方可能因干预而产生损失,而这种损失本来不会发生。可以想象,在中国现阶段,政府的立场对股市交易有直接影响,在高涨期间,如果政府故意发出任何风险警告就表明政府不希望股市继续上涨,至少是不希望快速上涨,此时投资者(交易者)的买卖行为必然会改变,比如卖出原打算持有的股票,或终止买入新的股票,股价也随之下跌,而在没有政府警告的情况下这种改变本来不会发生。政府及政府重要官员不同于任何其他机构或个人,后者的声音可能对股市不会有任何影响,前者的声音则相反,必然影响市场交易和市场走势,因为投资者相信只要政府愿意,它总会有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由于投资者改变交易行为可能带来损失,因此政府的干预实际上破坏了公平交易的原则。虽然政府干预本来是希望使投资者减少损失,但结果可能恰好相反,尤其是在政府错误地认为股市指数太高但实际并非如此时,投资者的损失会更大。
近日股市的走势可以检验中国的股市还是不是“政策市”。如果没有出现大幅的持续的下跌,而仅仅是小幅下跌或振荡,则可以认为股市经受住了政策的冲击,对政策的干预有了抗干扰能力,相比过去已经是一个更成熟的市场。相反,如果出现持续、大幅下跌,比如下跌500点、甚至1000点以上,则可以认为中国股市仍然是“政策市”,仍然没有走出股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