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com > 读物 > 财智 > 正文
编号:49030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29日 证券时报
     俗话说:名不正,言不顺。这足以说明“名”很重要。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言”,那么,你还感觉不到“名”的现实威力。如果结合实际生活,我们再在后面续上“理不直,事难成”两句,你就可以真切感觉到“名”的法力无边了。

    所谓“名”,翻译成哲学语言,就是定义、概念;更通俗一点,就是描述某种现象的名词。如果一个定义,或概念,或名词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不清不楚,缺乏内涵,你觉得会出现什么结果?最模糊的东西最有吸引力,似是而非的东西最流行以至家喻户晓,从而发挥神奇的魔力。“全民炒股”就是这样一个东东。

    什么是“全民炒股”?是全中国人民吗?或者更具体一点是13亿中国人吗?只要不是弱智,我相信没有人会认定这种说法,更不会相信全中国的人都在炒股。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全民炒股”这样的说法呢?其所指为何?其意欲何为?

    有点中国股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全民炒股”的说法开始于1997年前后。1996年的大牛市第一次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伴随着投资者入市人数的增加,各种奇闻(包括农民卖牛买股)开始流传,“全民炒股”就是在这时登台亮相的。其实,到1996年底,沪深两所总开户数也不过2400万。如果按一人两户折算,不过1200万人。以十亿人口算,也是百里挑一。很明显,它不是一个精确的定义,而是一个夸大其辞的说法。这种貌似定量的东西其实与数目毫无关连,你一定能猜到言说者的用意了。这实在是汉语魅力之所在。在他们眼里,许多人投资股市等于“全民炒股”,意在表明炒股等于疯狂投机,“全民炒股”等于泡沫风险。进一步,股市的问题、股市的风险全在于“全民炒股”。也因此,“全民炒股”成了股市的遮羞布、挡箭牌,成了中国股市的“垃圾桶”。

    有点中国股市历史的人同样知道,中国股民在短短十几年的股市投资中经受了多少磨难。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心路历程———早年,他们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身股市,是为了支持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后来,他们投资股市,为国企脱贫解困、为企业股份制改造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今而后,在经历了磨难与历练后,在政治昌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条件下,他们投资股市,是为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经济不断发展,股市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者人数自然不断增加,这是如影随人的事。为何成了一些人蔑视、挖苦与歧视的对象?

    即使以“全民炒股”善意提醒股市风险,在一般人看来,也是不着边际。股市风险与投资者人数没有什么关系。沪深股市初期的“老五股”、“老八股”时期的风险并不亚于现在。与现今相比,欧美股市早期的险恶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透过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中国股市风险所在:风险来源于没有进取心、没有竞争力的上市公司;风险来源于没有约束力的信息披露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内幕交易、股价操纵;风险来源于监管不足、监管不严、监管不力。有了这些,投资者才费力不讨好,最后还要替人背黑锅。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就有机构放言中国的银行从技术上来看已处于破产边缘,但是老百姓还是忙不迭地把钱存进银行。那时候,没有人抱怨“全民储蓄”。二十多年后,中国的银行不仅没有破产,还越做越大。你一定以为这是银行的功劳吧?审视一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银行业的变化,掂量一下上万亿的窟窿,再看看当下民众对银行服务的抱怨,你一定会响亮地回答:“不,这不是银行的功劳。”依我看,这是全国人民的功劳,是十十百百、千千万万储户的功劳。可是,为什么一到股市,味道就全变了呢?同样的道理竟然被人颠覆了,还招来一大批满嘴“全民炒股”、“风险”、“投机”的跟屁虫。

    要解释这个转变,想一想关于股市的“赌场”定性就清楚了。在一些人的逻辑里,投资者中的绝大部分是愚昧无知、混水摸鱼、好逸恶劳、投机取巧之徒,他们买卖股票,纯粹是投机取巧,把股市当成了赌场,是他们搞坏了规矩,搞乱了市场。因此,“全民炒股”变成了疯狂投机,变成了泡沫风险,以致谬种流传。这不仅歪曲事实,倒果为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国家关于证券市场的公共政策,延误了证券市场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