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物 > 博览 > 正文
编号:49017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23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正确、广泛、深邃。说到大往往把小忽略了,小孩学习的内容达到的目的是明德、解惑、达到 至善,这也是大学。如小孩学习洒、扫、应、对。这也是大学。学:学习、求学。道:方法目的。明:明确、明白、通达。是一个修身的过程。这个地方用明,说明德是本身就具有的,不是后天新建立的,是如何把显露出来,用正确的德行来处理生活的一切事物。明德:本性的自然显露。中国传统文化是直指人心的教育,都是由心性开始。比如心中有八扇小窗户,他们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让每一扇窗户都打开变得明亮就是明明德。明明德的方法有两方面,例如:一个屋子有八扇窗户,其中一扇没有打开,那么就会出现一处黑暗的地方,哪里有黑暗就把哪里的窗户打开,就会变得明亮。另一方面哪个最明亮就继续扩大,也能把屋子变得明亮。这就是一个问题两个角度来解决,其中孝是最容易,最直接、最贴切人的本心的方面。亲:通“新”。是学知识的过程。民:有人认为通“盲”。在没有学习之前,心中是盲目的。止於:依止,无限的接近,现代人不如古人心地纯净,难入至善的境界。当今可以理解为是寻师访友的过程。 至善:明了人生是最高的善。依照好老师的教诲学习就是止于至善。

    知止:止:有依止的意思,知道依止什么后才会有目标。定:行为的要求,曾国藩家训提到“安定徐为”。静:内心处于恬静之中。安:自己的内心安定,进而让周围的人、环境带来安定祥和这是安,古时候有位勇士叫周处,与当地山上的老虎、水中的蛟龙并称三害,在他上山打老虎、下水捕蛟龙的时候乡亲们以为他也回不来了所以都在庆祝,人们说三害都没了。他听了后非常惭愧,他明白了真正的好人是让家人、邻居、乡亲都得到安宁祥和。虑:再进一步思考,这是修学的次第,一步一步加深的思考。得:得到什么?得到明德、维新、至善。中国文化是“修学”,先有修得,后有学问。只停留在学问的研究是不会有真得,只会即问之学。后面的格物就是修的根本方法。

    知止、定、静、安、虑、得:可以把这这六个方面看成是一个日常生活与工作方法的公式,一项工作的全过程。他的步骤是:1、确定工作目标,没有目标就会盲目(知止)。2、行为,制定工作的方法,关键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工作(定)。3、深入细节(静)4、随着工作的开展,良好的运行秩序,所有参与的人都能够安心工作(安)。5、实践中深入思考、反复印证、不断调整工作的细节(虑)。6、最后就是得到的成果(得)。上面说的是作用在生活中与工作中,那么在个人的修学上也是一样的,经典的章句可以活用,这样才可以把书读活。

    下面举个用在个人修学的方法,传统文化是以孝为核心,前面讲八德中孝是最好开启的心灯,我们用这个公式尝试开启一下:一、父母生我养我我们要感恩,这是知止。二、最先要让父母心安,让他们心顺才是孝的开始,同时要明了他们的需要然后对自己找个合适的方法来尽孝道,这是定。三、耐心仔细的做到这是静。四、父母得到了你的孝心能够安定吉祥这是安。五、深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孝,父母的概念在随着心境的提高范围在扩大这是虑(可参考平天下的解释)。六、通过对孝的实践得到的是幸福美满。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物:各种物质,器物都有它的属性,这个属性是根本,是天地自然造物的结果,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由粒子构成,这就是物质的基本结构这是物质的本。 地瓜是长在地下的,要到树上去摘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物质的本。这些都是物的“道”。没有基础的学习,直接学高等学问就会象高楼建立在沙漠中,必然倒塌,这是“事”的道。

    近道:依据自然的法则,无论是物还是事,都要与自然相合这样做事就是接近道,这是根本的做事的方法。离开了自然就离开了“道”。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之欲:以前圣贤的经验,做事的目的方法。明明德於天下:要想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明了自己的本来德行。德行是本来就有的本性,在生活中迷失了,这里就是把迷失了的德行找回来。因为本来就有所以这里用明(第一个明)来表示,使心灵变得明亮。

    格物:通过说明的顺序,次第可以看出所有的一切基础在格物。到底什么是格物? 格谁的物?是他人还是自己?很多人把大学分解为三纲八目,这里的八目其实都是在说格物,都是说的一件事,不是八件事并列。例如:《弟子规》中第一句.“父母呼 应勿缓”理解的次第:第一步:听到爸爸妈妈召唤,事情马上做到了。第二步:用什么样的心态,恭敬的做还是不得以的做(意诚和心正)。第三步:看到父母的需要不等父母招呼自己主动就做到了。第四步看到家里所有的人的需要,任何一个成员都当作父母来恭敬,(这就是在齐家)。第五步:看到周围(国家、团体、单位)的人需要,任何一个成员都当作父母来恭敬(这就是在治国)。第六步:看到一切人、事、物等的需要,把任何一个成员都当作父母来恭敬(这就是在平天下)。

    诚:是相信别人,相信所有的人,人都有本善的心,现在说假话、心不正那是后天的习气造成的。

    曾国藩先生曾经说过:“一念不生为诚”,心清净才是真诚。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与母亲在一个小餐馆吃饭,看到一个老乞丐艰难地走进来,乞丐向一个有剩饭的座位走过去,小孩看到了之后与母亲说那个乞丐真可怜,于是他跟母亲商量要一个面包给老乞丐,母亲很高兴的同意了,过了一会服务员端上来了面包,他拿着面包走到了老乞丐面前,咬了一口面包后放到乞丐前面的碗里。孩子的心是纯洁无暇的,这里不仅有对老者的怜悯,更有他对老人的真诚。

    天下平:这里体现的是孔夫子的心量,他在世时,周游列国一直没有得到重用,那么他做到治国了吗?平天下了吗?中国古代自汉以后一直沿用“孔孟思想”来治国,而且每次的国家昌盛都是先从文化开始,甚至文化的积淀有多厚,决定着国家兴旺的程度。所以说他已经在治国了,而且已经两千多年。那么在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学习中国文化,可以说这也是在平天下。古人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意思就是十年的短期目标就要整理生存环境,要是有长远的百年目标就要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是个漫长的过程,有谁能活过百年?这是圣贤人在为后世子孙着想,就是圣贤的眼光与心量。文化就是这样,树立一个道风是很艰难的,很多文化的先驱们,他们自己看不到结果,而使后世得到利益,这样的例子在任何国家地区都不胜枚举。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孔子及他的弟子常用天子或王侯来做比喻,这是依据当时的社会环境来举例。在当时的环境下孔子既不是官迷更不是有野心的人,他所讲的政事是用来比喻天下百姓的父母,简单讲他是用政事比喻自己的心志,怎样让所有的人都得到真实的利益。修身为本:修身是修自己的身,学习经典的人有个通病,就是常拿经典来对照别人,而不是来衡量自己的过失,这是文化堕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提出了修学的根本方法,先修身,再学知,中国文化讲究的是修学,修身在前学知识在后。其本乱:本乱了,就是说自己的身体不正,而到处去要求别人,这是不可以的。其所厚者薄:这里用厚与薄来比喻先后终始。

    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从根本入手,把根本抓住了梢末都好办,比如花瓶里的花,虽然很好看,因为他没有根只是眼前漂亮,用不了多久就会枯萎,更不用说结果。在沙漠中有一种灌木,它在地面上的部分很小,看上去就是一小丛,而它的根系非常发达,是地面上的几倍,根的深度是植株高度的5倍以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庞大根系能够从深沙中汲取水分它才得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大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这里我只对经的部分提出了一点个人观点,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各界朋友指正。

     (陈智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