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物 > 博览 > 正文
编号:49016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23日
    有很多人看经典有困难就看白话翻译,被白话文束缚没法深入,所以译成白话文有些经文失掉了本来的意义,末学在这里文用白话文意解,这样给人留有充足的发挥自己的余地。更好的认识这一儒家心法。

    “中庸”是儒家的理,象金刚宝剑一样斩断邪见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对道的认识看起来很抽象很困难,那是因为远离了生活,落在生活中就会很好理解,所以能落实的才是好学问,在理上不能离开五伦关系与八种德行(五伦在二十章中叙述,八德在后面的文章中会提到)的实践,顺着中道按五伦与八德做事是“中和”,事情做过去了不落痕迹,不计较结果,得失心没有了各种环境都会应对自如,就是“庸”。所以说传统文化是重实质,不重形式,“中庸”是指导怎样人生会幸福,不是拿来做理论研究的,与生活相结合,易懂、通俗便于落实在实践上。并且中庸之道必须建立在五伦、八德之中,抛离伦常道讲中庸那就是玄妙之说,只有理论研究价值,没有实际依托和实践意义,五伦、八德的本体离开此道也会偏颇。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性:孟子讲一个故事:一个恶人在看到一个小孩在井边玩,突然要掉到井里,在即将要掉入井里的一瞬间,他第一个念头是要伸手救这个小孩。这个第一念是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这就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人之初的本善的性。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是个人的德行,没有这德行就离开了天命,在个人性德上体现的是五种性德(温、良、恭、俭、让)。人是三才之中,上承天,下接地,人把天与地连接在一起融合为一体的德能就是“性”。

    道:用本性来处理群体关系,是为人处世的纲领,不处理好这个关系,就离开了中和,那么处理群体关系的方法是五伦关系,后面会详细讲,这五伦关系处理的融洽就是和。

    教:是对内,不是对别人,是修正自己心、行,用自己的德行感化周围的环境包括人、事、物,处理好五伦关系,教育感化是“教” 。教化的过程是对自己修身,一切都是自己修身的结果。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其:指自己,学习者本身

    学习的人谨慎做事,时常洞察自己的行为,恐怕听不到自己的错误,哪怕一点隐藏的,微小的错误都不可以放过,所以约束自己的功夫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关键。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儒家文化的行为心法。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喜、怒、哀、乐是人情,所人所难免,这里表示人的各种习性,在这些感情还没表露出来时,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在这些情绪不表露时表现的是自性,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

    和: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中正和谐,与五伦关系相应,称为“和”

    中和达到最好的状况的时候,天与地也是最好正位,人是三才之灵,世间的所有万物从这里养育。这里也说明世界的起源。人本来是三才之灵但被喜、怒、哀、乐这些习性所障碍住,这种能力展现不出来,所以破坏环境的也是人,根源是人的习性。天地人三才,人居中,人是万物之灵,人和是致中和,生万物,心是人的主宰,平常的心是心和,是对天的诚敬,对地的感恩,天给我们空间阳光雨露,地给我们滋养条件 ,天、地、人和一才是和谐,是生长万物的元点。

    生态失去平衡,就是破坏了自然界的中和。而引发的原因是人心失和,物欲的充斥,家庭的不幸福,就是失和。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高明的人用中庸来约束自己,目光短浅的人不按中庸的道理做事,目光长远、高明的人时刻不离开伦常大道,急功近利的人不在乎这些。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流俗众仁者稀,象这样的至高无上的道理能坚持长久的人很少,如果能时时处处处于心态平和之中,就是圣贤人,人们都在被习气所捆扰。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这里的智、愚、贤、不肖都是指学习儒家文化的人,他们是比较而言,绝对不是我们日常说的智力不行、不孝养父母、处处做坏事的人,这里一定要清楚,看论语我们能比较出来,当今的好人,也比不上那个时代的“小人”标准,“樊迟是七十二贤之中的,孔子还说他‘小人’”。

    智慧与贤能是达到中庸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智慧越高做事越贤惠离中庸的道理越近,那么这里是指学习的人不能过于紧张,比如:调琴,弦太紧会断掉,太松不能发音,调整到适中的位置。中庸之道必须落实在实践中,如果不吃到食物怎么能知道它的味道。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这是对第三章的继续,感叹!这样好的道理没人来实践。在某一方面有见地的人,往往是感到孤独,无人理解的。处理这一点上夫子是非常积极,为政治的主张无人理解,那么退而教学,给后代留小了不朽的文化。他的教学是以修身为本,时时为天下百姓着想。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说:“舜是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好问并且仔细观察,隐蔽恶事而宣扬善事,这样把握住两端,用中道管理人民,应该向舜学习!”这是瞬的明知之处。

    隐恶:崇尚批评主义的结果,首先人学到的是专看别人的毛病,无论自己懂不懂看到事物先挑很多毛病,心中装的都是病呀!本有的真心如何能显露?其次现在很多人学坏,都是从批评坏事中学到的,尤其过度描写做坏事的过程,现在小孩学坏大部分是因为扬恶。

    扬善:扬善是教化人的很好的手段,但很多人的境地达不到,没有办法用大善的标准去要求他,所以普通人就是按照普通人的要求。好多管理层的人认为自己的下属应该是大材料,可他达不到自己惹一肚子气,那是谁的问题?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护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夫子说:“人人都说我明白的事情很多,可有的时候也会像小动物一样因为欲望被猎人困住,而不知道回避。人人都说我明白的事情很多,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连一个月不能坚持。”

    这里是夫子自己很谦虚的说自己,用来感召教育弟子。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这句是与上句对应,颜回得到一个善能够完全做到,并时时回味,体会其中更深的境界,牢握不舍弃,经常温习。

    得一善:一件事做好了,做到完美,那么与其连带的很多方面的事都会完美,有人说只有一件事做的不完善,其他做的都完美,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说某方面相对好些,某方面相对差些这可以。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一个人的能力很大,可以把国家管理的非常好、功名利禄可以不要、用武力可以征服别人、这样的人未必能行得了中庸的道理。

    可以说:心态平和,无得失心,做事不用蛮力,而且是随其自然,这个时候才是入中道。

    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你说南方强大呢?还是北方强大?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用宽柔的政策来教化,有些小的过失也不去报复他,这些温柔宽厚的做法是南方强大的原因,有宽宏肚量的人来管理。穿着盔甲,在战场上战斗而死也无怨恨的,这样勇武的做法是北方强壮的原因,有武力的人来管理。可是真正好的管理者与他们两种做法都吸取,但不流于一种形式,这是强大的呀!取于两种管理的最好的方面,不偏向任何一方面,这有多强呀!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这是真的强!国家有困难,直到死也对国家忠诚,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国有道不变塞:是说顺境界是不被流转这是很困难的,常说顺境是最容易堕落的

    国无道:这是说在逆境中,坚持正道。陈蔡绝粮时一弟子问,能否降低一下做君子的标准?先生说不行,我们现在的学习能否降低要求?同样是不可以,这就是道理。

    这是论强,顺逆境界都不改变心志,尤其在顺境下是最能考验人的心志的。中庸是最强的道理,这句是对现在人们误解无原则“中庸”的说明。前面的君子是指只讲道理的人,后面的君子是真有德行,既宽柔又不畏惧强悍的走中庸的真君子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孔子说:“说的很好听,谈玄说妙,天花乱坠,而不实用,后人也有称颂的,我们不去做,有人真的学习,而学到一半就废掉了,我们也不能去做。真有德行的人,即使不被人知道,隐姓埋名而不后悔,坚持做到底,这样的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的。”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费:广大 隐:精妙

    这个道理广大而且精妙。一般的人可以知道一些,但要深入研究,即使是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地方。愚笨的人可以行此道,但即使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之大,我们有很多不知道的地方。所以说人们说这个道理大天下没有办法容得下;如果说他小水不,他小到谁也不能把他分解开。《诗经》说:“老鹰直飞上天,能看到天上的一切,小鱼一直能游到深渊里,观察那里的情况。”说明他上下可以洞察一切。这种深妙的道理,是从普通人开始做起,直到及至,可以观察天地的变化。

    君子所行的中庸之道,作用广大而本体精微奥妙。

    圣与贤可以一点一点学习大到,由浅入深的学习,普通的人知道一些浅显的,有高深学问的人也未必能把他研究透彻。比如:大海,再小的动物都能喝饱,再大的动物也不能把她喝干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孔子说:“道本身并不远,是人在做的时候好高务远,反而远离了道,不可以这样。《诗经》说:‘拿着斧子,砍木料来找斧子柄,有比照的了就容易多了。’可是手里拿着斧子找斧柄,用眼睛斜视着,怎么比量怎么不合适,还以为很难找。所以高明的管理者在治理人上,把错误的改过来就可以了。用忠心的对待,宽恕包容心对待就离道不远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明智的人做事有四个原则,我一件事也没做好,当儿子的要孝敬父亲我没做好;做臣子的要对君主忠诚我没做到;做弟弟的尊重兄长我没做好;做朋友的要对朋友有信我没做好。平常的德也要力行,平常的言语也要谨慎;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有做得好的地方也不敢全说出来;言语要看行动,行动也要顾及言语,明智的人不敢胡乱马马乎乎的做事。”

    这里孔子用自己谦虚来比喻五伦落实,讲出了五伦中的四个,20章有更详细的解释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居:稳、常、庸,关键是心态,心态平和时时处于最佳状态,

    易:五伦关系时时在变化中

    伺:观察等待,

    命:自然关系的转变,决定自己的取舍

    明智的人看自己的所在位置而做事,不因外力而改变自己的平常心。在富贵的环境中,安住在富贵中;在贫穷的环境中,安住在贫穷中;在外地的环境中,安住在外地中;在困难的环境中,安住在困难中,他没有什么不自然心安,自得其乐 的。在上级的位置不欺负下级的人,在下级的人不去攀缘上级,自己做正确了不用去求助别人,这样都没有怨恨。向上不埋怨天命,向下不埋怨别人。所以明智的人居住在变化中仔细观察等待时机,不明智的人急于做事往往冒险存以侥幸的心理。孔子说:“射箭好象一个君子,没有射中靶心,来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没有把箭射好。”

    心态平和能洞察细微的变化,所以命运时时在变,主动取舍是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绝对不是别人的安排。中庸完全说的是自己,指正自己的缺点,时时反观自己有没有做错。这里学习儒家文化的根本做法,如果学了之后拿着经典比照别人做对了没有,那是错误的。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学习中庸之道,比如远行的人必须从近处开始,登高的人必须从低位开始。《诗经》说:“妻子和孩子都和乐,象弹奏美妙的音乐。兄弟没有矛盾,家庭和睦。管理好你的家庭,让你的妻子和孩子都高兴。”孔子说:“父母看到你们家庭和乐心情就好,你们是孝顺的一家。”

    从近处开始,从容易处入手。用家庭比喻国家大事,先把家治理好,才可以管理天下大事。家庭是国家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不和睦,社会就会动荡,所以儒家非常注重家庭教育。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孔子说:“祖先的德行,真是太伟大了!想要观察他是见不到的,想要听可是也听不到他的声音,用身体力行才可以感觉到他的存在,使天下的所有人穿上祭祀时的盛装,来继嗣祖先,看上去祖先就在我们的头上,就在我们的左右身边。《诗经》说:“祖先的思维,不能用我们的想法来衡量

    鬼神:这里可以理解为祖先。孔子与学生子贡有关鬼神的对话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孔子说:“舜是大孝的人,品德达到圣人,位置尊为天子,拥有天下。建立宗庙祭祀他,有子孙保护他的基业。所以有大德行的人一定会有相应的位置,一定会有相应的俸禄。一定会有相应的名声,一定会有相应的寿命。所以上天创造的,一定会根据他的才能而相应的应用。所以自己树立好的德行一定会得到好的培育,自己不努力天就会倾覆他。《诗经》说:‘’所以有大的德行的人一定会得到重用。”

    第十八章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孔子说:“没有忧虑的只有文王了!王季是他的父亲,武王是他的儿子,前面有父亲开国,后面有儿子继承。武王继承大王、王季、文王的志向,一动用武力就取得了天下。虽然是以诸侯国讨伐天子,也名正言顺的当上了天子,管理天下。建立宗庙祭祀他,有子孙保护他的基业。武王掌管天下的时间很短,周公成全文王、武王的德行,追认大王、王季为大王,上用天子的礼节祭祀先王(大王、王季、文王他们是诸侯国国君,不是天子)。这种礼节方式可以适于诸侯、大夫、士、庶民。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用大夫的礼节来安葬,祭祀要用士的礼节。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用士的礼节来安葬,祭祀要用大夫的礼节。服丧的时间与大夫相同。三年的服丧,与天子相同。为父母服丧没有贵贱之分,从天子到庶民是一样的。

    这句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后代,为后代培养人才。表面说文王是没有忧虑的,但没有文王的治理,周国怎么会有如此强大?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孔子说:“武王、周公,他们达到了孝的标准!孝就是善于继承前代的志向,并且把前代的遗志做好。春秋时节整理祖庙,摆设祭祀的器具,供奉衣食等。

    安着宗庙祭祀的礼节,把祖先的牌位按次第(昭穆)摆好。按爵位的顺序,让人们很容易就辨别他的地位。把事迹也列出来,让人一看就知道谁四贤能的。主人安着顺序依次敬酒,不论是贵贱都能得到敬酒。这是安着年龄的顺序。

    安着礼节的位置站好,行礼奏乐,恭敬该尊敬的前辈,爱护周围的亲戚,把祖先看做回到生活中,虽然死了还当作活着,这是孝到最好处了。

    五年一次的大祭礼是对上天的礼节,一般的宗庙的祭祀礼节是对祖先的。明确这些礼节和祭祀的意义,治理国家就如同反手掌一样简单了。”

    这章讲礼:礼不是用来做宗教仪式的,是来教化人于无形的高明手段,礼是道的载体,在礼记中记载的各种礼仪都是有他教化的目的的。在后面会讲到: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哀公向孔子问怎样管理,孔子分别告诉他管理自身、家、工作、企业(当时的角度是国家现在可以理解为企业)等等。文王、武王管理的方法、把制度刻在木椟上。有贤德的人管理,政治清明,国家兴旺;没有能人管理,政治腐败国家衰落。举用贤人政治会很快发展,土地肥沃树木就生长的快。政治管理就像水边的芦苇,适宜的环境生长的很快,环境不好的时候败落的也很快。

    人的作用,没有有能力的人才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文王为得到好人才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仁”左边是人,右边上一横是指天,下一横是指地,所以仁就是天、地、人三才和一。在儒家思想里处处都讲三才,只有把三才和一体来体味儒家,才能契入他的境界,否则怎么讲都不是圆满的儒学思想。

    这里是管理的最基本的要素“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里是标准,其实本处是在对管理者本身提出要求。当时是因为鲁国国君不重视人才,孔子才周游列国寻找能施展自己理想的国家。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这里提出了五伦关系,只要生存就脱离不了这五伦关系并说出了学习的方法是专一。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只要生活在人群中就离不开这五种关系,这是最早,也是最全面精辟的人际关系学,离开他就会走入偏道,就不是中道。在后面的儒家学者在父子总结这五种关系后又分别提出了处理这五伦关系的做法,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昆弟(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三达德是很深的内涵在里,为了简单易懂在这里做个比喻,把人生成长最快三个时段来说明能如何获得三个得。

    智:刚出生时,一片空白,智力的成长最快时节。说明要长智慧需要空,先要学会丢弃。就是专一。

    勇:成家时,是第二次快速成长,因为是承担了责任,有了这种责任感做事就越来越勇敢。胆识与承担是初步的勇,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大勇,知道耻辱能改掉是掌握了自己,战胜自我这是真的勇。

    仁:有了小孩之后,第三次飞跃,因为发出的是爱,是仁爱,是真心本具的(如果深步讲这里的仁还是有偏重属于自己的那种想法),果仁者,人多畏。仁者无敌,就是用爱心去对任何事,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以上三段说的是如何做个真正的人,因为没有人是管理不了国家的。 后三段都是讲如何管理国家,那么现在就好比管理一个企业,这是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管理企业方面的精华,与《大学》里讲的相呼应。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九个步骤,从自己修身开始,直到让各诸侯国畏惧。修自己身,尊敬贤能的人,亲近周围的人,恭敬重要的大臣,体谅所有的臣子。把庶民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请百工来,对待远方的人要宽柔,关怀各地的诸侯国。修身可以做榜样建立道德,尊敬贤人他可以指导你正确的方向,对亲戚做到亲爱那么长辈与兄弟都不埋怨你,尊敬重要的大臣他对你忠心提出的问题都是忠肯的不迷惑你,体谅所有的臣子他们会用礼来回报你,象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普通人那么百姓会互相称赞你,你的作为会有很多有手艺的工匠来,那么你就会有足够的才财用,宽柔远方的人那么四面八方的人都愿意到你这里来为你效力,关怀各个诸侯,那么与所有的诸侯国都关系好就都会畏惧你。

    为什么用这九种手段,下面一段是这些手段的实施方法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穿着整齐,遵守礼节,这是修身的方法;远离谄媚的人杜绝对女色的欲望,轻视才物注重品德,才能做到尊敬贤能的人;尊敬长辈,经常给亲戚一些财物,他们所喜好的马上去做,他们厌恶的绝对不做,这样才能亲近周围的人;信任他们并委托以重要的事物去做,这是恭敬重要的大臣; 体谅所有的臣子。把庶民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请百工来,对待远方的人要宽柔,关怀各地的诸侯国。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做所有的事情都要有准备才能做好,无准备就会失败。话说有准备进退有法,做事有准备不会被困住,走中庸的大道要明确是怎么回事,明确了走到哪里都是通途”

    做事的顺序,先要有计划,没有预先设想到做事就费劲。说话有预定,自己能掌控自如,做事预先设计则不受困,行动预先定好方向明确不跌交。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真诚,是自然赋予人的;达到真诚的境界,是人学习的过程。做到了真诚不用刻意找中道,不用考虑自然而得到,自自然然进入到中道,这是圣人的境界。要达到真诚,选择善然后坚持做到底。

    曾文正公说过:“一念不生为诚”。在八德之中第一位是孝,孝是要上下贯通才是孝的本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五个方面是学习的顺序由后向前依次笃行、明辩、慎思、审问、博学。有不明白的学问学了还不会,也不能放弃;有不明白的问,问了也没懂,也不能放弃;要想不开的地方,再深入想还是不明白,也不能舍弃;有辨别不清的地方,一次不明白不能舍弃;做事遇到困难,再做还是不行,那也不能舍弃。别人学一次就学会了,我学的慢但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我学千次。果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一定会智慧开启,虽然柔弱必定会强大。这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时时来提高自己的境界。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诚是实践的结果,明是实践后得的结论,由明到诚是理论指导实践,由诚到明是实践得到理论,

    诚与明是辨证的关系。诚是不起杂念,专一,明是明白道理通晓世间的道理,他两互相作用。例如:婴儿在刚出生有时,听到了母亲的呼唤,他用眨眼睛的方式来回应,这个回应是真诚的,虽然不会说话但这是人之初还没有被染污的真诚,这一瞬间就是本善之心表现出来也是真诚。那么把这个短瞬的善扩大到生命的时时刻刻,这个过程就是修道。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诚敬到极处,才能把自性发挥出来;自性发挥出来就能发挥所有人的性德;人的性德发挥出来,天下所有的物质的性能都能施展;物质的性能开发出来,就可以帮助天地化育万物;有了帮助天地的能力,就可以与天地同等地位了。物之性:小到微观物质,大到整个宇宙世界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人的自性化育而来。

    学习中一分诚敬一分收获,这里讲诚的作用,一步一步递进,最后达到天地人三才和一,人为三才之灵,能证得这样的结果,就是学中庸的目标。现在为什么达不到,是因为诚敬心不够,诚敬心被染污了。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不能达到上章讲的直接至诚,也可以走点弯曲的路也能达到诚,这个诚是有形的诚,再进一步是能专注,再进一步是能感动周围的人,再进一步是能改变周围的人,最后也能达到感化的作用。只有达到至诚心才能感化周围。

    从小事情入手来实践,证明中庸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真正达到了诚的境界是会遇到很多不可思意的效果,后面说的现象可以一点一点体会。不同程度的诚敬有不同程度的效验。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诚是自己成就自己,道也是自己走的。诚是贯穿事物的始终,不诚不知道物的本性。所以智慧的人认为诚是难能可贵的。诚不是仅仅对自己,是要对别人物都要诚。成就自己是仁义;成就万物是智慧。这都是本性的品德,内与外相和,所以时时去做才可以。

    这里又是在要求自己,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就生活在迷惑当中。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所以最高的诚心是永远无休止的。不停止则久远,久远则能证明你的德行;证明了之后可以悠远,悠远则博大敦厚,博大敦厚就可以高明。博大敦厚可以承载万物;高明可以覆盖万物;时间长久了,可以滋生万物。薄大敦厚与地相配,高明与天相配,时间久了可以无限扩大。这样下去就自然而然,不用规章制度来约束,不用动自然被感化,不用做就顺其自然而成就。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天地的大道,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所有的物质的本性其实是一样的,但他的演变是变化变化莫测。天地的大道总结出来:广博,厚重,高明,悠久。现在天,有多么广大而无穷,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挂在上面,并且覆盖着万物。现在说地,是由一点一点的土积累起来,有多么的厚重,承载着大山脉而不显得重,所有的河海都在上面而能容得下,所有的世间万物都在大地上。看山脉,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累积起来,说到他的广大,草木在这上生活,禽兽居住在这里,宝物矿藏都在这里。再看看水,是由一勺一勺的积累起来,他的广大我们没有办法测量,鼋、鼍、蛟龙、鱼鳖在这里生活,我们的很多生活必需品都从水中得到货财殖焉。

    《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诗经》说:“上天赋予的,深远不停止!”这大概就是天意。“德行不显露出来,是文王的德行纯净”这大概就是文王的德行,纯净不停止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太大了!圣人的道路心胸开阔!发展养育所有物质,可以与天相同。简直太大了!礼仪有三百条,威仪有三千条,用这样的礼节来对待别人,而后告诉所有人都来做。所以说:如果不是最高的德行,这个道路就不会有人来行了。所以有智慧的人尊重德行而且博学。做到最广大但照顾到极微小的地方。极其高明而走的是平常的道路。复习旧的同时学习新的,使百姓敦厚达到崇尚礼节。所以在上位不骄傲,在下位不背道;国家有明君主持,他说的话对国家有利益,使国家兴旺;国家无道,他就保持沉默容得万物。《诗经》说:“不仅仅看的明确而且有智慧,能保护住本身,进退自己把握。”这就是圣人的做法。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孔子说:“愚昧的人喜好刚愎自用,卑贱的人喜好自己专横,在现在的世间生存,反要、用古人的道路:这样做的人,灾害要殃及他了。”不是天子,不做各种制度。现在天下车的轨迹相同,书写的文字相同,行的道路相同。虽然有管理的位置,但是没有德行,不能制定制度;虽然有这样的德行,没有这样的位置,也不能制定制度。”

    孔子说:“我说夏朝礼制,夏朝只有杞国存在不足以证明。我说商朝礼制,商朝只有宋国存在也不足以证明。我现在学习周朝礼制,现在用他,我服从周的制度”

    回归到本位,越位世界就会大乱,不能盲目推崇,制定制度,就是学会观机,什么时代、什么环境用什么方法来治理。讲道理要契合时机还要契合道理,契机不契理是乱说、胡说,契理不契机是白说等于没说,不如不说,因此要灵活运用中庸之道。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兴旺国家有三种(议礼、制度、考文),目的是为了减少过错!在上位虽然很善良但不能证明你的德行给百姓,证明不了民众不相信,不信百姓不会服从的;在下位虽然也很善良,可是不尊贵,不尊贵百姓不相信,不信百姓不会服从你的。所以圣明的君主:从自己做起,证明给百姓看,与以前的圣王比较不出错误,与地理环境不向违背,与祖先前辈的教诲相应,即使等到百世以后再有圣人出现也不会提出质疑。与先祖相应是知道天地的道理;等到百世以后再有圣人出现也不会提出质疑,知道做人的道理。所以有德行的人一举一动都是为天下人民的楷模,行为是为天下人民的方法,说话都是天下人民的原则。离的远的则愿意来看你,离你近的也不讨厌你。《诗经》说:“在庙堂上没有人厌恶,”

    一般团体最难解决的就是见解不和,怎么样能达到见解相通?这是用自身的修养调和众人,用孝来统一观念是最合适的方法。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这所以为大也。

    夫子从上继承尧舜之道,采用文王与武王的礼制:对上应和天时,对下符合地理。比如天地之大没有不装载的,没有不覆盖的,比如一年四季的运行,太阳和月亮的互相交替照耀人间。所有的物质共同发育而不互相侵害,很多道并列行走不互相扰乱,从小处讲德行象小溪水一样虽然小源源不断,大处讲可以教育感化万物,这就是天地为什么说他大的缘故了。

    中庸的道理不仅仅是人们所应该遵循的,自然的万物都遵循,一年四季,过热的时候就该冷了,过冷的时候就该热了。万物共同生长都是互利的生存,小动物都有五伦的关系比如蚂蚁、蜜蜂。任何一种生物都不是有害的,他在为这个环境做着自己的贡献。比如老鼠他消耗植物,同时也给上级生物连提供食物。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只有天下最圣贤才能聪明睿智,才有足够的条件由上向下看;宽宏大度,温和柔顺,会有足够的空间来可以容纳;果断刚毅,有足够的魄力控制局面;威严中正,人们见了都尊敬;仔细观察,能分别细小的事物。博大的器量象深渊,时常显露出了。博大的器量好比如天,如同深渊,人们见了没有不敬重的,对人们讲话没有不信任的,人们看了他的动作都感到高兴。这就是好的名声整个中央的国家都知道,涉及到很多偏远的地区。车船能达到的、人力能通行的、天所覆盖的、地所承载的、太阳和月亮能照到的、霜露能降到的,凡是有血气的生物,没有不尊敬的,所以说圣贤的德行于天地一样。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只有天下最诚心的人,才能管理很立天下的大根本,知道天地的化育。怎么会需要依靠呢?仁义、博大、高明,如果不是有智慧的能通晓道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这些道理?

    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面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经》说:“好看的衣服用麻衣遮盖住”,因为讨厌他太显露了。所以智慧的人,表面看暗淡时间久了就彰显出来;目光短浅的人表面看很华丽时间久了就衰亡了。智慧的人的做法:表面平淡 知道由近向远,要教化别人先自己做好,知道由显露出来的一点一点看隐含的,这样才可以说有德行了。《诗经》说:“鱼潜伏在水下,也有能看见它的时候!”所以明智的人经常反省自己不要做有愧对于人的事,对自己的志向有没有影响。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经》说:“看你在室内,坐在在阴暗的角落里,心中很平和。”所以有德行的人不用动人们就敬重他,不用说教人们就信任他。”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经》说:“祭祀时祈祷的时候不用说话,那时候是没有争议的。”所以贤德的国君不用赏赐的办法来劝慰人民,不用动怒人们自然就畏惧。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经》说:“深远的德行!很多诸侯国来效法他。”所以明智的君主一言一行都存恭敬心,天下人民来效法世界就和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诗经》说:“我怀念文王的明智与德行,不用大声和脸色呵斥百姓。”孔子说:“用大声与脸色呵斥人民,是最末流的手段。” 《诗经》说:“德行就象轻快的小车和羽毛。” 还有比羽毛轻的物质呀,上天养育万物,没有声音也无味道,无声无息,太微妙了。

    最高的境界是身边的环境在随着心境的转变,没有声息在不知不觉中转变。由苦转乐、由恶转善,由凡转圣。

     (陈智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