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26日
30年阶段律与25年周期律----事理环境论补充说明
作者:阿平2006-02-07 13:52:57
30年阶段律是先从理论上推导出,后找到实例证实的。30年阶段律和25年周期律各有其特定适用范围,不能简单套用。30年阶段律是当有某种因素长期对社会产生作用,致使社会长期保持一种稳定发展趋势时,将呈现30年一个阶段的规律性.而25年周期律则是当社会经历某段较短的特殊历史时期时,社会发展呈现的规律性。事件作用的时间短,更多地表现为在某个平衡位置附近的波动。
1919——1949——1979——分别作为三个阶段的开端,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即中国从受压迫,受奴役走向自由民主,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因此适用30年阶段律。六四学潮仅是一个独立的短期事件,符合25年周期律,而不是30年阶段律,即解放前的战乱——文革前期动乱——九十年代前期秩序混乱。中国1937——1949经历了12年战乱,7——17岁完全在这一时期度过的是42,43,44年达到12岁的人群,这些人25年后在1967——1969年达到37岁这个主宰社会的年龄,而这几年正是建国后最为动乱的年月,武斗,抄家,串联主要发生在这几年,1968年实现了“全国山河一片红”。受动乱影响最大的人群将在25年后的92,93,94年前后主导社会,即九十年代前期,六四学潮是这一短时期的开端。六四之后,党中央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了动乱,稳定了大局,使动乱未在政治方面进一步扩大,但动乱因素却在经济,文化,社会风气等其他方面仍有体现,多角债,通货膨胀,官倒,车匪路霸,贪污受贿,乱摊派,乱收费之类层出不穷,社会风气极差,直到1996年之后开始逐渐好转。经过这一时期的人恐怕至今仍有记忆。六十年代后期的动乱和九十年代前期的混乱说到底是建国前战乱的后遗症。 六四学潮作为一个短时期的开端,与文革开始的1966年相隔23年,与25年的周期相比误差为2年,本论认为:误差不超过一个周期的十分之一(2.5年)即属正常误差。
30年阶段律的受制因素多,比25年周期律复杂,例证也比25年周期律少得多,分析时应注意。
30年阶段律与25年周期律的差别还在于:
(1)30年阶段律是以两个阶段的开端间的时间距离来算的,而25年周期律则是以两个时期的中点间的时间距离来计算。
(2)如果以时间为横轴,以社会状况的变化量为纵轴画示意图,则30年阶段律呈现的是一个不断抬高(或下降)的台阶形,台阶的宽度为30年;而25年周期律呈现的是在水平方向上发展的波动形,两个相临波峰间的距离为25年。
(3)25年周期律中,作用因素对社会产生作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年;30年阶段律中,特征显著的例证,作用因素对社会产生作用的时间一般在30年以上;作用时间在10--30年之间的事件,其后的影响具有30年阶段律与25年周期律的双重特征。前两者的例证提纲中有述,作用时间在10--30年之间的例证有1937--1949的战乱与六十年代后期的动乱,提纲中是作为25年周期律的例证。1937--1949持续12年,介于10--30年之间,1937--1949战乱期的中点(1943年)与六十年代后期动乱期(1966--1970)的中点(1968年)相隔约25年,符合25年周期律的特征;同时两个时期的开端相隔29年,也有一些30年阶段律的特征。 另一个例证是建国十七年(1949--1966)与改革七年(1979--1986),提纲中是作为30年阶段律的例证。建国十七年(1949--1966)恰好介于战乱期与动乱期之间,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改革七年(1979--1986)往前数三年(1976)文革结束,往后数三年(1989)以六四为标志新的混乱开始,也是一个较稳定的特殊时期。两个时期的中点相隔约25年(1957,58---1982,83),符合25年周期律的特征;两个时期的开端相隔30年(1949--1979),符合30年阶段律的特征。
(4)由于影响力持续时间长的大事件比持续时间短的事件要少得多,因此30年阶段律的例证比25年周期律的例证要少得多。
(5)无论30年阶段律还是25年周期律,都有一个作用因素的作用力逐渐减弱,能量逐渐耗减的过程,因此持续几个阶段或几个周期的例证并不多见。
(6)认识规律是为了应用规律。用25年周期律和30年阶段律我们可以根据历史了解现在,也可以根据现在预测将来。如果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末期我们能够预测到将要发生的动乱,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就可以把损失降到最小,同样,如果我们能够预测到将要来临的安定时期,早作准备,搞建设必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是2002年,25年前的1977年正是动乱结束,即将迎来改革开放的年份,因此今后几年我们将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7)任何规律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不能生搬硬套。
附:事理环境论提纲
作者:阿平 2006-01-11 11:32:45 liushunping2@sina.com(刘顺平)
1985——1986年我曾建立了一个融心理,事理,物理,哲学于一体的作用论体系,但当时没条件整理出来。1994年,我将其中属于事理环境论的部分做了初步整理,因内容太多,仍未能完成。今先发表简介和提纲,待日后发表全文。
事理环境论是作用论体系的一个分支,从目前的主要内容看,称为心理环境论更为准确,但由于当初涉及的许多问题不属于心理学,且现在的内容也不仅限于心理学,故“事理环境论”之名仍旧沿用。
事理环境论的基础是冷热环境概念。世界上万事万物所处的环境均可概括为冷和热,对不同冷热环境的适应使事物具备不同的特征。这里的冷热不是气象学或物理学上的概念,而是事理环境论特有的概念,它与中国古代的阴阳概念有许多相似,但阴阳学说是一门玄学而不是科学,其中存在许多错误和欠缺,至今令人似懂非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理环境论则是科学,事实证据丰富,论证简明清晰,不会让人陷入思维混乱。
事理环境论是从解决问题起步而发展建立起来的,涉及的领域有生物进化,有文明兴衰,有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也有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可以回答为什么中国乒乓球几十年长盛不衰,为什么世界五大文明地区集中分布在北纬20`-40`一段狭长区域内,为什么史前有许多大型生物,而现代同类生物却很小,可以回答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国古代有巨大的科学成就,而到几个世纪前却开始落后于西方,可以告诉你为什么二十世纪西方殖民体系会崩溃,亚太会崛起,中国会崛起,为什么在身高上西方人高于东方人,中国北方人高于南方人,为什么黑种人的双胞胎发生率高于白种人,白种人又高于黄种人,为什么女性的平均寿命会高于男性,而百岁老人又是男性居多,为什么短睡者富于科学能力,而长睡者富于艺术能力。还有一些问题是先由原理导出结论,后得到资料证实的,如1985年根据“人的寿命与出生季节”的内在机理推测百岁以上老人应是男性居多,大约十年后得到资料证实。再如,曾根据十七世纪自然科学和数学,哲学的迅猛发展推测那时应有一个气候冷期,几年后才查资料得知,十七世纪世界正处于近一万年以来最寒冷的“小冰河期”。事理环境论有至少数百个事实证据和严密的思维过程的支持,反过来说,事理环境论也是对至少数百个问题的统一的完满解释。
在事理环境论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前面的基础理论部分,而最精彩可看的是后面对具体事实和现象的分析解释。本论的精华是“东西方差异产生机制”,“身高及身高增长与环境”,“性的本质”,“人的寿命与出生季节及原理延伸”这四个部分。
事理环境论提纲目录
一.事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及事理环境的判断标准
二.事理环境对其中个体及人的影响
三.东西方差异产生的原因及非洲的事理环境分析
四.生物所处的事理环境
五.世界事理环境的变化与文明兴衰
六.人的身高及身高的增长与事理环境
七.人一生中事理环境的变化
八.睡眠的原理
九.性的本质
十.人的寿命与出生季节及长寿原理
十一.人类左右分化的产生
十二.事理环境与身心健康
十三.事理环境与教育
—————事理环境论提纲—————
一.事理环境的基本概念以及事理环境的判断标准
(一)基本概念:个体,作用与被作用,事理环境。
(二)事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热环境,冷环境。
热环境:热,动,快,短时,轻,小,多,离散,软,柔,弱,女,感性,形象
冷环境:冷,静,慢,长时,重,大,少,集中,硬,刚,强,男,理性,抽象
热:直觉,艺术,天,南,东,上,左,前,昼,夏,春,变化,波动,浅,表
冷:逻辑,科学,地,北,西,下,右,后,夜,东,秋,不变,稳定,深,里
热:外显,断续,光明,温暖,火,陆,起伏,先,始,新,幼,复杂,混杂,
冷:内隐,连续,黑暗,寒冷,水,海,平坦,后,终,旧,老,简单,纯净,
热:多元,无序,善,良性情绪(喜悦,快乐,甜蜜,幸福,温馨,轻松...)...
冷:单极,有序,恶,负面情绪(厌恶,抑郁,悲伤,痛苦,愤怒,沉重...)...
(三)判断的标准和方法
1.温度和光照量。 2.地理纬度。 3.海陆分布。 4.地形地貌。
5.生物的种类与形体大小。
6.时间因素。 A.日差异 B.月差异 C.年差异 D.长期差异 E.偶发差异
7.主观因素。 A.素质强弱 B.年龄差异 C.性别差异 D.种族差异 E.情绪差异 F.生物的高级与低级差异 G.日差异(一个醒-睡周期内)
(四)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存在的诸多错误
为使思维清晰,本论未用阴阳概念,但用阴阳概念,有些叙述会更简捷一些。假如认定阴阳学说中天,日,动为阳,地,月,静为阴属正确,那么本论中热即为阳,冷即为阴。至于阴阳符号,由于“断续,离散”为阳,“连续,集中”为阴,所以阳爻应该用“--”,阴爻应该用“—”,这恰与阴阳学说相反。阴阳学说中如有与本论不同之处,一律以本论为准。
二.事理环境对其中个体及人的影响
(一)事理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二)事理环境对人的影响
1.对生理素质的影响
2.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本论中被作用系统是与热环境相适应的系统,作用系统是与冷环境相适应的系统。
3.对文化的影响 A.科学是与冷环境相适应的一种文化 B.艺术是与热环境相适应的一种文化
三.东西方差异产生的原因及非洲的事理环境分析
(一)中国与欧洲的事理环境差异以及两地其他差异
. A.地理纬度差异 B.受海陆影响大小比较 C.地形地貌比较 D.气候比较
. 1.中国与欧洲的事理环境差异
. 2.中国与欧洲的人种素质差异及文化差异
. A.生理素质差异 B.心理素质差异 C.文化差异 D.中国人的体育素质
(二)非洲的事理环境(与中国比较)
. 1.面积 2.地貌 3.纬度对季节的影响 4.生物种类与大小 5.居民素质
(三)世界三大人种基本素质的综合比较
(四)北纬20`-40`文明带
四.生物所处的事理环境
(一)低等生物与高等生物间的差异(以脊椎动物为例)
. 1.生活区域 2.结构 3.神经系统 4.体温 5.种类 6.生活习性
(二)植物与动物间的差异
(三)哺乳类与鸟类动物间的差异
(四)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间的差异
五.世界事理环境的变化与文明兴衰
(一)基本论点: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同时是一个事理环境波动变化的历史,由于各民族对不同事理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因而事理环境的变化也将导致各民族生存空间的变化。气温是决定事理环境冷热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平均气温的微小变化就将导致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巨大变化。重点分析了近几百年气候变化与文明兴衰的相关性。中国人具有较强的适应热环境的能力,中国文化在气候暖期发展较快;西方人较适应冷环境,西方文明的崛起得益于小冰河期。
(二)关于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滞后作用
(三)本论的事实证据及本论对有关现象的解释
. 1.古代暖期与中国汉唐盛世。
. 2.小冰河期与满清入主中原。
. 3.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
. 4.西方人的英雄世纪——十七世纪。
. 5.小冰河期与西方的殖民扩张。
. 6.英,俄近几百年发展历史分析。
. 7.近二百年地球气候变化与世界近代史。
. ...... ......
. 14.亚太地区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 15.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
六.人类身高以及身高的增长速度与事理环境
(一)个体大小与所处的事理环境
(二)决定生物形体大小的三个规律
. 1.规律一:在相同或相近的环境下,越高等的生物越有可能拥有较大的形体。
. 2.规律二:随着生物界的不断进化,当一类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时,其形体也有减小的趋势。
3.规律三:相同或相近的物种,生活在事理冷环境中的个体更容易拥有较大的形体。
(三)人类的身高与所处的事理环境 基本论点是人类的形体大小服从上述第三规律,人的身高,体重,体形由所处的事理环境决定。事理热环境中的人身材低,形体细瘦;事理冷环境中的人身材高,形体粗壮。相关的事实证据有:
. 1.西方人(黑,白种人)高于东方人。
. 2.北欧人高于南欧人。
. 3.中国北方人高于南方人。
. 4.中国沿海人高于内地人。
. 5.中国平原人高于山区人。
. 6.男性高与女性。
(四)人类身高增长的速度与事理环境 基本论点是人类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决定于事理环境在时间上的变化。事理环境由冷变热时,人的身高增长加快,体重增长减慢,体型趋于苗条;事理环境由热变冷时,人的身高增长减慢,体重增长加快,体型趋于粗壮。相关的事实证据有:
. 1.人在春夏季的身高增长速度快于秋冬季。
. 2.人在初生后及青春期身高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年龄段。
. 3.战争过后人类身高增长加快。
. 4.二百年来世界人口身高的持续增长。
(五)男性与女性身高身高增长的特征差异 男性身高增长有明显的峰值期,持续时间短,增长速度快;女性身高增长峰值期不明显,在时间分布上较均衡。
七、人一生中事理环境的变化
(一) 基本观点
人一生中所处的事理环境在总趋势上是由热到冷地变化着,间有波动。人一生按所处事理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若干个年龄段,每段各有其特征。人一生中有一个接受外界影响的高峰年龄段——约12岁左右(7——17岁);有一个以自身影响外界的高峰年龄段——约37岁左右(30——45岁)。与此观点相关的证据或可以解释的问题有:
1、 人一生某些生理特征的变化
2、 人一生记忆力的变化
3、 人一生思维能力的变化
4、 人的艺术才能和科学能力得以体现的年龄差异
5、 人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功的关键年龄期
(二)25年周期律
基本观点是由于人接受外界影响的年龄段与以自身影响外界的年龄段间相隔约25年,因此当社会经历某段较短的特殊历史时期时,社会群体受到的影响将在25年后表现出来,使社会相隔25年的两段时期呈现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一些社会现象可以到25年前找原因,也可以根据以前的历史推测若干年后可能会出现的社会状况。与此相关的证据或可以解释的问题有:
1、 一战(1914——1918)到二战(1939——1945)相隔约25年
2、 二战(1939——1945)到战后局部战争的高峰期(1964——1971)相隔约25年
3、 战后局部战争高峰期到90年代初期世界局势的动荡相隔约25年
4、 中国经历的战乱(1937——1949)与建国后出现的动乱(文革前期)相隔约25年
5、 动乱与90年代初期出现的秩序混乱相隔约25年
6、 1960年前后的饥饿期与80年代中期的“吃喝疯”相隔约25年
7、 文革样板戏与近几年出现的京剧(尤其是现代京剧)短期复兴相隔约25年
(三)30年阶段律
由于人接受外界影响的年龄期与自身影响外界的年龄期间相隔约25年,当有某种因素长期对社会产生作用,致使社会长期保持一种稳定发展趋势时,将呈现30年一个阶段的规律性。此规律与25年周期律在产生机制,表现特征和适用范围上都不完全相同,与此规律有关的典型例证有:
1、1919年“五四”到1949年建国相隔30年
2、1949年建国到1979年改革开放相隔30年
3、1919——1949——1979——,历史必然
(四)世纪振荡
25年周期律、每世纪100年和新世纪对人心理的影响这三者的综和作用,使每个世纪的事理环境呈现出四个周期的振荡波动。其中04、05年前后,29、30年前后,54、55年前后,79、80年前后为事理热环境期,社会较安定,文艺比较发展,而16、17年前后,41、42年前后,66、67年前后,91、92年前后为事理冷环境期,社会较动荡,易出现战争和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和发现,这在二十世纪体现得非常充分。此规律说明,大规模的战争最容易出现在某些特定的年份,而不是在时间上平均分布。
本论同时认为,西方每100年一个周期的世纪记年方法与中国每60年一个周期的干支记年方法是分别适合各自特定环境的方法,各有其合理性。在当今世界,每60年一个周期的记年方法比每100年一个周期的记年方法更有利于减少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
八、睡眠的原理
基本论点是人的能力及所处事理环境在一天之内是周期性变化的。在清醒状态下,人的被作用能力由强转弱,作用能力由弱转强,所处环境由热变冷。在睡眠状态下,过程正相反,被作用能力由弱转强,作用能力由强转弱,所处环境由冷变热。慢波睡眠有助于人对事理冷环境(原来环境或变化较慢的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恢复,受作用系统控制,具备冷环境的诸多特征;快波睡眠有助于人对事理热环境(新环境或变化较快的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恢复,受被作用系统控制,具备热环境的诸多特征。睡眠时间长短的变化是人适应不同事理环境的一种基本方式。做梦是人的被作用系统独立活动时产生的自然现象,具备热环境的许多特征。用以上观点可以解释许多与清醒、睡眠、做梦等有关的现象,反过来,这些事实和现象也是以上观点的证据:
1、 人在一天之内记忆力的变化
2、 人在不同情况下对睡眠需求量的变化
3、 人一生不同时期对睡眠需求量及快波睡眠比例的变化
4、 对剥夺快波睡眠实验结果的解释
5、 快波睡眠与记忆能力的实验
6、 睡眠时间长短与人的性格
7、 睡眠时间长短与人的科学能力和艺术能力
8、 梦境的特征
9、 典型梦现象
10、 为何“女人天生爱做梦”?
九、性的本质
本论是事理环境论中容量最大的一个课题,是对性的本质的彻底揭示,可以解答与性的本质有关的全部问题,全论共分四个部分,各部分均独立解决一些问题。
(一) 性别分化本质(本性差异原则)
基本论点是性别的分化实质上是能力的分化。男子具有较强的适应事理冷环境的能力,作用系统是其本性系统;女子具有较强的适应事理热环境的能力,被作用系统是其本性系统。人类靠整体(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来适应不同的事理环境。类似观点同样适用于其他生物。本论可以解释两性在基本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差异。有关的证据及可以解决的问题有:
1、 两性生理素质差异,如:身高、体重、体力、心率、呼吸……
2、 两性运动能力差异
3、 感性与理性
4、 感知觉能力差异
5、 语言能力差异
6、 科学能力和艺术能力的两性差异
7、 成长发育速度的两性差异
8、 取名习惯上的差异
9、 服饰文化与性别差异
……
(二) 性的心理本质(狭义本质)
基本论点是人的本性系统与性系统分别受两种事理环境所影响。本性系统如前所述。男性的性系统受热环境或被作用系统控制;女性的性系统受冷环境或作用系统控制。性行为是回复本性状态的一种方式。本论可以解释两性分别在与性及生殖有关的方面存在的差异。有关的证据及可以解释的问题有:
1、 两性的性生理特征差异
2、 两性的性心理特征差异
3、 生殖细胞特征的两性差异
4、 性冲动唤起方式上的差异
5、 性梦特征分析
6、 动物实验结果
7、 押钟博士的闪烁灯实验和泡沫实验
8、 过去的两种错误认识
……
(三) 性的事理本质(广义本质)
本论是对性的心理本质的进一步扩展,不仅可以解释两性间存在的一系列性特征差异,而且可以解释任何生物群体间因素质不同而导致的性特征差异,相对于“事理本质”而言,“心理本质”仅是一个推论或特例而已。
广义本质基本可表述为:生命活动的最终目标是生存。每个生物或生物群体都有一定的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在事理意义上可概括为对事理热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强弱。生物的性特征总是偏离其能力特征。对热环境适应能力弱的生物,性特征中具有更多热环境的特征,对热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生物,性特征中具有更多冷环境的特征。
本论的证据及可以解答的问题有:
1、 生物进化过程中性特征的变化
2、 人类在生物界的地位及性特征
3、 人类不同种族的多胞胎(含双胞胎)发生率差异
4、 人类不同种族的妊娠期长短差异
5、 人类不同育龄的多胞胎发生率差异
6、 东西方的性观念差异
7、 欧洲不同地区间的性观念差异
8、 生物及人的性别逆转
9、 鸟类所处的事理环境及其性特征
10、 植物所处的事理环境及其性特征
(四) 性别决定与事理环境
基本观点是后代性别的决定与事理环境有关。当外界环境对某种性别的生存不利时,那么后代中这种性别出现的比例就会上升,使群体中两性的比例保持原有的平衡,这更有利于种群的生存。该论点遵从“广义本质”原理。该论点的证据及可以解释的问题有:
1、 鳄鱼的性别决定方式
2、 碱性饮食会使男婴比例增高
3、 人类男婴比例略高于女婴
4、 饮酒易生女婴
5、 战争过后男婴出生率会升高
6、 低等生物中常有雌性比例高于雄性现象
由于证据资料有限,本论只作为假说。据此假说可作出若干有待证实的猜测结果。
(五) 其他问题
十、人的寿命与出生季节及长寿原理
(一) 人的寿命与出生季节
日本人研究长寿问题时发现,人的寿命与出生季节有一定的关系,并得到一些相关数据,但未能对其内在机理给出解释。本论认为出生季节会对人适应不同事理环境的能力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寿命。本论涉及的事实证据有:
1、 普通长寿者(80岁以上)中男子以春季出生者多,女子以秋季出生者多,无论男女均是夏季出生者为最少
2、 百岁老人中无论男女均以秋季出生者多,夏季出生者少(1、2来自同一份资料)
3、 百岁老人的出生季节(来自另一份资料)男子以秋冬春夏为序,女子以冬秋春夏为序。这个结果比2更能与理论精确吻合
(二) 长寿原理
是对(一)的原理的进一步扩展,基本论点是人一生中事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比较适应热环境的人易获得普通型长寿,平均预期寿命较高;比较适应冷环境的人寿命差异较大,平均寿命较低,但更有可能出现特别高寿者(百岁以上)。本论涉及的事实证据及可解释的问题有:
1、 女子比男子平均寿命长
2、 高龄寿星多是男子(百岁以上)
3、 节食有利于长寿
4、 素食有利于长寿
5、 多梦者长寿
6、 弱者能长寿
7、 艺术工作者较长寿
8、 高龄寿星多为长子女
(三) 衰老机理与长寿之道
十一、人类左右分化的产生
(一) 左利与右利
基本观点是人类的本性、地球的自转方向与早期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这三者的综和作用导致了人类左右手的分化与左右脑的分化。因资料有限,本论只作为假说。相关的证据或可解释的现象有:
1、 人类某些内脏的位置
2、 左利的男子比女子多
3、 口吃者与左利
4、 早产儿与左利
5、 育龄与左利
6、 三种动物的左右分化。(马达加斯加狐猴,日本猴,北极熊)
(二) 人的左右脑分化
十二、事理环境与身心健康
(一)免疫功能
基本观点是免疫功能与事理热环境及被作用能力有一定关系。当人的被作用系统和被作用能力占优势时,免疫力较强;反之,当作用系统和作用能力占优势时,免疫力较弱,相关的现象有:
1、 免疫力与年龄
2、 免疫力与种族
3、 免疫力与性别
4、 动植物的免疫力
(二)再生能力
基本观点是再生能力实质是维护自身不被外界所改变的能力,与事理冷环境及作用能力密切相关。与此相关的问题有:
1、 易再生的组织
2、 易再生的器官
3、 易再生的生物
4、 再生能力与疤痕
(三)感冒
(四)肿瘤
基本观点是肿瘤的发生与事理环境及人的能力有关。受冷环境影响、作用能力较强的人或者受作用系统控制的组织和器官易发生肿瘤;受热环境影响、被作用能力较强的人或者受被作用系统控制的组织和器官不易发生肿瘤。与这个观点相符的事实有:
1、 易发生肿瘤的组织或器官
2、 癌发病率的年龄差异
3、 癌发病率的种族差异
4、 癌发病率的性别差异
5、 癌与睡眠
6、 癌与感冒
7、 癌与劳累
8、 为何癌症医治困难
9、 癌的不治自愈
癌与作用能力的关系启示我们,如果用锻炼、改变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观念或使用药物降低人的作用能力,恢复和提高人的被作用能力,则可能对防癌治癌有帮助。世界上客观存在着癌症病人不治自愈的实例。在癌症防治方面,行为疗法与精神疗法作为辅助治疗,作用不应低估。中医对癌症的治疗有独特优势。
十三、事理环境与教育
(一) 人类在世界的地位决定了教育的重要性。在事理热环境中教育的意义更为重大。
(二) 在事理热环境中,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三) 在事理热环境中,普及性教育比精英培育更重要
(四) 事理环境与教育方法
1、 根据各门功课的特点决定课时安排是集中还是离散
2、 各门功课的课时长短
3、 各门功课的安排与季节
4、 各门功课的安排与早晚(一日之内)
5、 素质差异与功课学习
6、 性别差异与功课学习
作者:阿平2006-02-07 13:52:57
30年阶段律是先从理论上推导出,后找到实例证实的。30年阶段律和25年周期律各有其特定适用范围,不能简单套用。30年阶段律是当有某种因素长期对社会产生作用,致使社会长期保持一种稳定发展趋势时,将呈现30年一个阶段的规律性.而25年周期律则是当社会经历某段较短的特殊历史时期时,社会发展呈现的规律性。事件作用的时间短,更多地表现为在某个平衡位置附近的波动。
1919——1949——1979——分别作为三个阶段的开端,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即中国从受压迫,受奴役走向自由民主,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因此适用30年阶段律。六四学潮仅是一个独立的短期事件,符合25年周期律,而不是30年阶段律,即解放前的战乱——文革前期动乱——九十年代前期秩序混乱。中国1937——1949经历了12年战乱,7——17岁完全在这一时期度过的是42,43,44年达到12岁的人群,这些人25年后在1967——1969年达到37岁这个主宰社会的年龄,而这几年正是建国后最为动乱的年月,武斗,抄家,串联主要发生在这几年,1968年实现了“全国山河一片红”。受动乱影响最大的人群将在25年后的92,93,94年前后主导社会,即九十年代前期,六四学潮是这一短时期的开端。六四之后,党中央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了动乱,稳定了大局,使动乱未在政治方面进一步扩大,但动乱因素却在经济,文化,社会风气等其他方面仍有体现,多角债,通货膨胀,官倒,车匪路霸,贪污受贿,乱摊派,乱收费之类层出不穷,社会风气极差,直到1996年之后开始逐渐好转。经过这一时期的人恐怕至今仍有记忆。六十年代后期的动乱和九十年代前期的混乱说到底是建国前战乱的后遗症。 六四学潮作为一个短时期的开端,与文革开始的1966年相隔23年,与25年的周期相比误差为2年,本论认为:误差不超过一个周期的十分之一(2.5年)即属正常误差。
30年阶段律的受制因素多,比25年周期律复杂,例证也比25年周期律少得多,分析时应注意。
30年阶段律与25年周期律的差别还在于:
(1)30年阶段律是以两个阶段的开端间的时间距离来算的,而25年周期律则是以两个时期的中点间的时间距离来计算。
(2)如果以时间为横轴,以社会状况的变化量为纵轴画示意图,则30年阶段律呈现的是一个不断抬高(或下降)的台阶形,台阶的宽度为30年;而25年周期律呈现的是在水平方向上发展的波动形,两个相临波峰间的距离为25年。
(3)25年周期律中,作用因素对社会产生作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年;30年阶段律中,特征显著的例证,作用因素对社会产生作用的时间一般在30年以上;作用时间在10--30年之间的事件,其后的影响具有30年阶段律与25年周期律的双重特征。前两者的例证提纲中有述,作用时间在10--30年之间的例证有1937--1949的战乱与六十年代后期的动乱,提纲中是作为25年周期律的例证。1937--1949持续12年,介于10--30年之间,1937--1949战乱期的中点(1943年)与六十年代后期动乱期(1966--1970)的中点(1968年)相隔约25年,符合25年周期律的特征;同时两个时期的开端相隔29年,也有一些30年阶段律的特征。 另一个例证是建国十七年(1949--1966)与改革七年(1979--1986),提纲中是作为30年阶段律的例证。建国十七年(1949--1966)恰好介于战乱期与动乱期之间,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改革七年(1979--1986)往前数三年(1976)文革结束,往后数三年(1989)以六四为标志新的混乱开始,也是一个较稳定的特殊时期。两个时期的中点相隔约25年(1957,58---1982,83),符合25年周期律的特征;两个时期的开端相隔30年(1949--1979),符合30年阶段律的特征。
(4)由于影响力持续时间长的大事件比持续时间短的事件要少得多,因此30年阶段律的例证比25年周期律的例证要少得多。
(5)无论30年阶段律还是25年周期律,都有一个作用因素的作用力逐渐减弱,能量逐渐耗减的过程,因此持续几个阶段或几个周期的例证并不多见。
(6)认识规律是为了应用规律。用25年周期律和30年阶段律我们可以根据历史了解现在,也可以根据现在预测将来。如果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末期我们能够预测到将要发生的动乱,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就可以把损失降到最小,同样,如果我们能够预测到将要来临的安定时期,早作准备,搞建设必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是2002年,25年前的1977年正是动乱结束,即将迎来改革开放的年份,因此今后几年我们将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7)任何规律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不能生搬硬套。
附:事理环境论提纲
作者:阿平 2006-01-11 11:32:45 liushunping2@sina.com(刘顺平)
1985——1986年我曾建立了一个融心理,事理,物理,哲学于一体的作用论体系,但当时没条件整理出来。1994年,我将其中属于事理环境论的部分做了初步整理,因内容太多,仍未能完成。今先发表简介和提纲,待日后发表全文。
事理环境论是作用论体系的一个分支,从目前的主要内容看,称为心理环境论更为准确,但由于当初涉及的许多问题不属于心理学,且现在的内容也不仅限于心理学,故“事理环境论”之名仍旧沿用。
事理环境论的基础是冷热环境概念。世界上万事万物所处的环境均可概括为冷和热,对不同冷热环境的适应使事物具备不同的特征。这里的冷热不是气象学或物理学上的概念,而是事理环境论特有的概念,它与中国古代的阴阳概念有许多相似,但阴阳学说是一门玄学而不是科学,其中存在许多错误和欠缺,至今令人似懂非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理环境论则是科学,事实证据丰富,论证简明清晰,不会让人陷入思维混乱。
事理环境论是从解决问题起步而发展建立起来的,涉及的领域有生物进化,有文明兴衰,有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也有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可以回答为什么中国乒乓球几十年长盛不衰,为什么世界五大文明地区集中分布在北纬20`-40`一段狭长区域内,为什么史前有许多大型生物,而现代同类生物却很小,可以回答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国古代有巨大的科学成就,而到几个世纪前却开始落后于西方,可以告诉你为什么二十世纪西方殖民体系会崩溃,亚太会崛起,中国会崛起,为什么在身高上西方人高于东方人,中国北方人高于南方人,为什么黑种人的双胞胎发生率高于白种人,白种人又高于黄种人,为什么女性的平均寿命会高于男性,而百岁老人又是男性居多,为什么短睡者富于科学能力,而长睡者富于艺术能力。还有一些问题是先由原理导出结论,后得到资料证实的,如1985年根据“人的寿命与出生季节”的内在机理推测百岁以上老人应是男性居多,大约十年后得到资料证实。再如,曾根据十七世纪自然科学和数学,哲学的迅猛发展推测那时应有一个气候冷期,几年后才查资料得知,十七世纪世界正处于近一万年以来最寒冷的“小冰河期”。事理环境论有至少数百个事实证据和严密的思维过程的支持,反过来说,事理环境论也是对至少数百个问题的统一的完满解释。
在事理环境论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前面的基础理论部分,而最精彩可看的是后面对具体事实和现象的分析解释。本论的精华是“东西方差异产生机制”,“身高及身高增长与环境”,“性的本质”,“人的寿命与出生季节及原理延伸”这四个部分。
事理环境论提纲目录
一.事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及事理环境的判断标准
二.事理环境对其中个体及人的影响
三.东西方差异产生的原因及非洲的事理环境分析
四.生物所处的事理环境
五.世界事理环境的变化与文明兴衰
六.人的身高及身高的增长与事理环境
七.人一生中事理环境的变化
八.睡眠的原理
九.性的本质
十.人的寿命与出生季节及长寿原理
十一.人类左右分化的产生
十二.事理环境与身心健康
十三.事理环境与教育
—————事理环境论提纲—————
一.事理环境的基本概念以及事理环境的判断标准
(一)基本概念:个体,作用与被作用,事理环境。
(二)事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热环境,冷环境。
热环境:热,动,快,短时,轻,小,多,离散,软,柔,弱,女,感性,形象
冷环境:冷,静,慢,长时,重,大,少,集中,硬,刚,强,男,理性,抽象
热:直觉,艺术,天,南,东,上,左,前,昼,夏,春,变化,波动,浅,表
冷:逻辑,科学,地,北,西,下,右,后,夜,东,秋,不变,稳定,深,里
热:外显,断续,光明,温暖,火,陆,起伏,先,始,新,幼,复杂,混杂,
冷:内隐,连续,黑暗,寒冷,水,海,平坦,后,终,旧,老,简单,纯净,
热:多元,无序,善,良性情绪(喜悦,快乐,甜蜜,幸福,温馨,轻松...)...
冷:单极,有序,恶,负面情绪(厌恶,抑郁,悲伤,痛苦,愤怒,沉重...)...
(三)判断的标准和方法
1.温度和光照量。 2.地理纬度。 3.海陆分布。 4.地形地貌。
5.生物的种类与形体大小。
6.时间因素。 A.日差异 B.月差异 C.年差异 D.长期差异 E.偶发差异
7.主观因素。 A.素质强弱 B.年龄差异 C.性别差异 D.种族差异 E.情绪差异 F.生物的高级与低级差异 G.日差异(一个醒-睡周期内)
(四)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存在的诸多错误
为使思维清晰,本论未用阴阳概念,但用阴阳概念,有些叙述会更简捷一些。假如认定阴阳学说中天,日,动为阳,地,月,静为阴属正确,那么本论中热即为阳,冷即为阴。至于阴阳符号,由于“断续,离散”为阳,“连续,集中”为阴,所以阳爻应该用“--”,阴爻应该用“—”,这恰与阴阳学说相反。阴阳学说中如有与本论不同之处,一律以本论为准。
二.事理环境对其中个体及人的影响
(一)事理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二)事理环境对人的影响
1.对生理素质的影响
2.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本论中被作用系统是与热环境相适应的系统,作用系统是与冷环境相适应的系统。
3.对文化的影响 A.科学是与冷环境相适应的一种文化 B.艺术是与热环境相适应的一种文化
三.东西方差异产生的原因及非洲的事理环境分析
(一)中国与欧洲的事理环境差异以及两地其他差异
. A.地理纬度差异 B.受海陆影响大小比较 C.地形地貌比较 D.气候比较
. 1.中国与欧洲的事理环境差异
. 2.中国与欧洲的人种素质差异及文化差异
. A.生理素质差异 B.心理素质差异 C.文化差异 D.中国人的体育素质
(二)非洲的事理环境(与中国比较)
. 1.面积 2.地貌 3.纬度对季节的影响 4.生物种类与大小 5.居民素质
(三)世界三大人种基本素质的综合比较
(四)北纬20`-40`文明带
四.生物所处的事理环境
(一)低等生物与高等生物间的差异(以脊椎动物为例)
. 1.生活区域 2.结构 3.神经系统 4.体温 5.种类 6.生活习性
(二)植物与动物间的差异
(三)哺乳类与鸟类动物间的差异
(四)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间的差异
五.世界事理环境的变化与文明兴衰
(一)基本论点: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同时是一个事理环境波动变化的历史,由于各民族对不同事理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因而事理环境的变化也将导致各民族生存空间的变化。气温是决定事理环境冷热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平均气温的微小变化就将导致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巨大变化。重点分析了近几百年气候变化与文明兴衰的相关性。中国人具有较强的适应热环境的能力,中国文化在气候暖期发展较快;西方人较适应冷环境,西方文明的崛起得益于小冰河期。
(二)关于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滞后作用
(三)本论的事实证据及本论对有关现象的解释
. 1.古代暖期与中国汉唐盛世。
. 2.小冰河期与满清入主中原。
. 3.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
. 4.西方人的英雄世纪——十七世纪。
. 5.小冰河期与西方的殖民扩张。
. 6.英,俄近几百年发展历史分析。
. 7.近二百年地球气候变化与世界近代史。
. ...... ......
. 14.亚太地区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 15.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
六.人类身高以及身高的增长速度与事理环境
(一)个体大小与所处的事理环境
(二)决定生物形体大小的三个规律
. 1.规律一:在相同或相近的环境下,越高等的生物越有可能拥有较大的形体。
. 2.规律二:随着生物界的不断进化,当一类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时,其形体也有减小的趋势。
3.规律三:相同或相近的物种,生活在事理冷环境中的个体更容易拥有较大的形体。
(三)人类的身高与所处的事理环境 基本论点是人类的形体大小服从上述第三规律,人的身高,体重,体形由所处的事理环境决定。事理热环境中的人身材低,形体细瘦;事理冷环境中的人身材高,形体粗壮。相关的事实证据有:
. 1.西方人(黑,白种人)高于东方人。
. 2.北欧人高于南欧人。
. 3.中国北方人高于南方人。
. 4.中国沿海人高于内地人。
. 5.中国平原人高于山区人。
. 6.男性高与女性。
(四)人类身高增长的速度与事理环境 基本论点是人类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决定于事理环境在时间上的变化。事理环境由冷变热时,人的身高增长加快,体重增长减慢,体型趋于苗条;事理环境由热变冷时,人的身高增长减慢,体重增长加快,体型趋于粗壮。相关的事实证据有:
. 1.人在春夏季的身高增长速度快于秋冬季。
. 2.人在初生后及青春期身高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年龄段。
. 3.战争过后人类身高增长加快。
. 4.二百年来世界人口身高的持续增长。
(五)男性与女性身高身高增长的特征差异 男性身高增长有明显的峰值期,持续时间短,增长速度快;女性身高增长峰值期不明显,在时间分布上较均衡。
七、人一生中事理环境的变化
(一) 基本观点
人一生中所处的事理环境在总趋势上是由热到冷地变化着,间有波动。人一生按所处事理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若干个年龄段,每段各有其特征。人一生中有一个接受外界影响的高峰年龄段——约12岁左右(7——17岁);有一个以自身影响外界的高峰年龄段——约37岁左右(30——45岁)。与此观点相关的证据或可以解释的问题有:
1、 人一生某些生理特征的变化
2、 人一生记忆力的变化
3、 人一生思维能力的变化
4、 人的艺术才能和科学能力得以体现的年龄差异
5、 人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功的关键年龄期
(二)25年周期律
基本观点是由于人接受外界影响的年龄段与以自身影响外界的年龄段间相隔约25年,因此当社会经历某段较短的特殊历史时期时,社会群体受到的影响将在25年后表现出来,使社会相隔25年的两段时期呈现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一些社会现象可以到25年前找原因,也可以根据以前的历史推测若干年后可能会出现的社会状况。与此相关的证据或可以解释的问题有:
1、 一战(1914——1918)到二战(1939——1945)相隔约25年
2、 二战(1939——1945)到战后局部战争的高峰期(1964——1971)相隔约25年
3、 战后局部战争高峰期到90年代初期世界局势的动荡相隔约25年
4、 中国经历的战乱(1937——1949)与建国后出现的动乱(文革前期)相隔约25年
5、 动乱与90年代初期出现的秩序混乱相隔约25年
6、 1960年前后的饥饿期与80年代中期的“吃喝疯”相隔约25年
7、 文革样板戏与近几年出现的京剧(尤其是现代京剧)短期复兴相隔约25年
(三)30年阶段律
由于人接受外界影响的年龄期与自身影响外界的年龄期间相隔约25年,当有某种因素长期对社会产生作用,致使社会长期保持一种稳定发展趋势时,将呈现30年一个阶段的规律性。此规律与25年周期律在产生机制,表现特征和适用范围上都不完全相同,与此规律有关的典型例证有:
1、1919年“五四”到1949年建国相隔30年
2、1949年建国到1979年改革开放相隔30年
3、1919——1949——1979——,历史必然
(四)世纪振荡
25年周期律、每世纪100年和新世纪对人心理的影响这三者的综和作用,使每个世纪的事理环境呈现出四个周期的振荡波动。其中04、05年前后,29、30年前后,54、55年前后,79、80年前后为事理热环境期,社会较安定,文艺比较发展,而16、17年前后,41、42年前后,66、67年前后,91、92年前后为事理冷环境期,社会较动荡,易出现战争和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和发现,这在二十世纪体现得非常充分。此规律说明,大规模的战争最容易出现在某些特定的年份,而不是在时间上平均分布。
本论同时认为,西方每100年一个周期的世纪记年方法与中国每60年一个周期的干支记年方法是分别适合各自特定环境的方法,各有其合理性。在当今世界,每60年一个周期的记年方法比每100年一个周期的记年方法更有利于减少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
八、睡眠的原理
基本论点是人的能力及所处事理环境在一天之内是周期性变化的。在清醒状态下,人的被作用能力由强转弱,作用能力由弱转强,所处环境由热变冷。在睡眠状态下,过程正相反,被作用能力由弱转强,作用能力由强转弱,所处环境由冷变热。慢波睡眠有助于人对事理冷环境(原来环境或变化较慢的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恢复,受作用系统控制,具备冷环境的诸多特征;快波睡眠有助于人对事理热环境(新环境或变化较快的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恢复,受被作用系统控制,具备热环境的诸多特征。睡眠时间长短的变化是人适应不同事理环境的一种基本方式。做梦是人的被作用系统独立活动时产生的自然现象,具备热环境的许多特征。用以上观点可以解释许多与清醒、睡眠、做梦等有关的现象,反过来,这些事实和现象也是以上观点的证据:
1、 人在一天之内记忆力的变化
2、 人在不同情况下对睡眠需求量的变化
3、 人一生不同时期对睡眠需求量及快波睡眠比例的变化
4、 对剥夺快波睡眠实验结果的解释
5、 快波睡眠与记忆能力的实验
6、 睡眠时间长短与人的性格
7、 睡眠时间长短与人的科学能力和艺术能力
8、 梦境的特征
9、 典型梦现象
10、 为何“女人天生爱做梦”?
九、性的本质
本论是事理环境论中容量最大的一个课题,是对性的本质的彻底揭示,可以解答与性的本质有关的全部问题,全论共分四个部分,各部分均独立解决一些问题。
(一) 性别分化本质(本性差异原则)
基本论点是性别的分化实质上是能力的分化。男子具有较强的适应事理冷环境的能力,作用系统是其本性系统;女子具有较强的适应事理热环境的能力,被作用系统是其本性系统。人类靠整体(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来适应不同的事理环境。类似观点同样适用于其他生物。本论可以解释两性在基本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差异。有关的证据及可以解决的问题有:
1、 两性生理素质差异,如:身高、体重、体力、心率、呼吸……
2、 两性运动能力差异
3、 感性与理性
4、 感知觉能力差异
5、 语言能力差异
6、 科学能力和艺术能力的两性差异
7、 成长发育速度的两性差异
8、 取名习惯上的差异
9、 服饰文化与性别差异
……
(二) 性的心理本质(狭义本质)
基本论点是人的本性系统与性系统分别受两种事理环境所影响。本性系统如前所述。男性的性系统受热环境或被作用系统控制;女性的性系统受冷环境或作用系统控制。性行为是回复本性状态的一种方式。本论可以解释两性分别在与性及生殖有关的方面存在的差异。有关的证据及可以解释的问题有:
1、 两性的性生理特征差异
2、 两性的性心理特征差异
3、 生殖细胞特征的两性差异
4、 性冲动唤起方式上的差异
5、 性梦特征分析
6、 动物实验结果
7、 押钟博士的闪烁灯实验和泡沫实验
8、 过去的两种错误认识
……
(三) 性的事理本质(广义本质)
本论是对性的心理本质的进一步扩展,不仅可以解释两性间存在的一系列性特征差异,而且可以解释任何生物群体间因素质不同而导致的性特征差异,相对于“事理本质”而言,“心理本质”仅是一个推论或特例而已。
广义本质基本可表述为:生命活动的最终目标是生存。每个生物或生物群体都有一定的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在事理意义上可概括为对事理热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强弱。生物的性特征总是偏离其能力特征。对热环境适应能力弱的生物,性特征中具有更多热环境的特征,对热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生物,性特征中具有更多冷环境的特征。
本论的证据及可以解答的问题有:
1、 生物进化过程中性特征的变化
2、 人类在生物界的地位及性特征
3、 人类不同种族的多胞胎(含双胞胎)发生率差异
4、 人类不同种族的妊娠期长短差异
5、 人类不同育龄的多胞胎发生率差异
6、 东西方的性观念差异
7、 欧洲不同地区间的性观念差异
8、 生物及人的性别逆转
9、 鸟类所处的事理环境及其性特征
10、 植物所处的事理环境及其性特征
(四) 性别决定与事理环境
基本观点是后代性别的决定与事理环境有关。当外界环境对某种性别的生存不利时,那么后代中这种性别出现的比例就会上升,使群体中两性的比例保持原有的平衡,这更有利于种群的生存。该论点遵从“广义本质”原理。该论点的证据及可以解释的问题有:
1、 鳄鱼的性别决定方式
2、 碱性饮食会使男婴比例增高
3、 人类男婴比例略高于女婴
4、 饮酒易生女婴
5、 战争过后男婴出生率会升高
6、 低等生物中常有雌性比例高于雄性现象
由于证据资料有限,本论只作为假说。据此假说可作出若干有待证实的猜测结果。
(五) 其他问题
十、人的寿命与出生季节及长寿原理
(一) 人的寿命与出生季节
日本人研究长寿问题时发现,人的寿命与出生季节有一定的关系,并得到一些相关数据,但未能对其内在机理给出解释。本论认为出生季节会对人适应不同事理环境的能力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寿命。本论涉及的事实证据有:
1、 普通长寿者(80岁以上)中男子以春季出生者多,女子以秋季出生者多,无论男女均是夏季出生者为最少
2、 百岁老人中无论男女均以秋季出生者多,夏季出生者少(1、2来自同一份资料)
3、 百岁老人的出生季节(来自另一份资料)男子以秋冬春夏为序,女子以冬秋春夏为序。这个结果比2更能与理论精确吻合
(二) 长寿原理
是对(一)的原理的进一步扩展,基本论点是人一生中事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比较适应热环境的人易获得普通型长寿,平均预期寿命较高;比较适应冷环境的人寿命差异较大,平均寿命较低,但更有可能出现特别高寿者(百岁以上)。本论涉及的事实证据及可解释的问题有:
1、 女子比男子平均寿命长
2、 高龄寿星多是男子(百岁以上)
3、 节食有利于长寿
4、 素食有利于长寿
5、 多梦者长寿
6、 弱者能长寿
7、 艺术工作者较长寿
8、 高龄寿星多为长子女
(三) 衰老机理与长寿之道
十一、人类左右分化的产生
(一) 左利与右利
基本观点是人类的本性、地球的自转方向与早期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这三者的综和作用导致了人类左右手的分化与左右脑的分化。因资料有限,本论只作为假说。相关的证据或可解释的现象有:
1、 人类某些内脏的位置
2、 左利的男子比女子多
3、 口吃者与左利
4、 早产儿与左利
5、 育龄与左利
6、 三种动物的左右分化。(马达加斯加狐猴,日本猴,北极熊)
(二) 人的左右脑分化
十二、事理环境与身心健康
(一)免疫功能
基本观点是免疫功能与事理热环境及被作用能力有一定关系。当人的被作用系统和被作用能力占优势时,免疫力较强;反之,当作用系统和作用能力占优势时,免疫力较弱,相关的现象有:
1、 免疫力与年龄
2、 免疫力与种族
3、 免疫力与性别
4、 动植物的免疫力
(二)再生能力
基本观点是再生能力实质是维护自身不被外界所改变的能力,与事理冷环境及作用能力密切相关。与此相关的问题有:
1、 易再生的组织
2、 易再生的器官
3、 易再生的生物
4、 再生能力与疤痕
(三)感冒
(四)肿瘤
基本观点是肿瘤的发生与事理环境及人的能力有关。受冷环境影响、作用能力较强的人或者受作用系统控制的组织和器官易发生肿瘤;受热环境影响、被作用能力较强的人或者受被作用系统控制的组织和器官不易发生肿瘤。与这个观点相符的事实有:
1、 易发生肿瘤的组织或器官
2、 癌发病率的年龄差异
3、 癌发病率的种族差异
4、 癌发病率的性别差异
5、 癌与睡眠
6、 癌与感冒
7、 癌与劳累
8、 为何癌症医治困难
9、 癌的不治自愈
癌与作用能力的关系启示我们,如果用锻炼、改变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观念或使用药物降低人的作用能力,恢复和提高人的被作用能力,则可能对防癌治癌有帮助。世界上客观存在着癌症病人不治自愈的实例。在癌症防治方面,行为疗法与精神疗法作为辅助治疗,作用不应低估。中医对癌症的治疗有独特优势。
十三、事理环境与教育
(一) 人类在世界的地位决定了教育的重要性。在事理热环境中教育的意义更为重大。
(二) 在事理热环境中,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三) 在事理热环境中,普及性教育比精英培育更重要
(四) 事理环境与教育方法
1、 根据各门功课的特点决定课时安排是集中还是离散
2、 各门功课的课时长短
3、 各门功课的安排与季节
4、 各门功课的安排与早晚(一日之内)
5、 素质差异与功课学习
6、 性别差异与功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