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16日
我以为,城市化或许是对归属感的一种剥夺或消灭,归属感这种东西,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信念,一种愿望,一种期待,一种固守。但是我们现在看不到这些,找不到这些。我就是不明白,我们都说城市化好,城市化是发展的一项动力与基础,可是就是这样的动力与基础,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忧伤?让那么多人显得苦大仇深的样子呢?
去年见到国务院一位参事,是一位三农问题专家,这位专家告诉我说,他主张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所谓就地城镇化,说白了就是不要让农民们大费周章地往城市里迁移了,这种伤筋动骨的迁移成本太大,农民兄弟们来到城里,在住房、就业、保障、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都将付出许多代价和成本。因此,就让他们呆在原地不动,政府及政策好好帮助他们,帮他们建设好城市生活所应具备的一应基本设施,让农民们不用挪窝就成为城镇里的人。
这位专家通过大半生的调研,亲眼目睹了农民在城市里颠沛流离的恶劣生活环境,因此提出了这样的主张。我以为是我听错了,事后想想,他的确是这样主张的,而且意思极其明确,就是不要让农民们举家迁往城市,否则不光拖了城市发展的后腿,而且对农民们来说,这是陷他们于灾难境地,没有任何好处,两不讨好,所谓的城市化将一败涂地。
其实自有城市化这类名词开始,我们可能都没有明白过来,就是什么叫城市化?有人说,城市化就是让农民们进城,让农民们变成城市人,与此同时,城市的规模与集群不断扩大,城市的领土不断地往外拓展和扩张,对农村的地盘进行一次同化,把农田里的庄稼都拔除掉,种上高楼大厦和厂房及烟囱。
而在城市内部呢,打开大门,将农民们尽数吸纳进去,把一个小型城市搞成一个中型城市,怎么安置?不知道。
基于这样一种拍脑袋的设想,许多农民真的进了城了,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有被诱骗的,也有被“拐带”的。其实说白了,还是被动的多,就是有主动的,那也是被动式的主动。现在的城市对于农村里的农民们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城市几乎是每个农村人的梦想啊,大到中壮年劳动力,小到十几岁的小学生,都在设想如何进城,如何在城市里赚钱养家,如何在城市里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
城市似乎已经是生活与发展的必然,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别无良途。
于是我看到,中国通过近十多年的城市化,农民的劳动力被充分调动起来,除了老弱病残固守家园,几乎没有闲置的,一个不剩地席铺盖来到了城里。城市里卖力气的人多了,城市建设也跟上去了,高楼更高,大厦更大,工业园区更加宽广,城市领土更加成规模。可是,就在此时,前述专家所痛恨的现象也出来了,农民们进了城市,他们到底还算不算是农民?如果不算,那么,他们是不是城市人?
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农民们进城,只能说是劳动力的流进与流出问题,是一种空间与时间上的形式方面的物理变化,而并非质上的化学反应,不是身份转变的问题。农民进了城,还是农民,还是城市那一亩三分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我们的城市化,怪就怪在这里,把人们引进去,又不给人身份,不给人扶正,到了城市里也被称作民工或农民工,说白了,这不过就是一群在城市里谋生的农民,如此而已。
于是问题真的暴露了,他们既然还是一帮农民,那么,他们首先被挤出城市人口的圈子,他们尽管身在城市,却离城市还很遥远,还是被分而治之的,没有保障,没有救济,没有体面,成了一帮漂移的人。
我曾经在人民大学南路见到了一些农民工,人大南路现在还有一块空地,长满了杂草。我惊异于这块土地竟还没有被开发商们利用,在那地上,搭着两张帐篷,春夏之交时,我与我的伙伴在一个午后走进他们的帐篷里面,农民工们横七竖八地躺在里面,说笑着,抽着烟,全然不理会外人,鞋子满地,脚臭气熏人。另一个帐篷里面,一位河北农村的妇女坐在用砖头搁起来的一张板床上,准备午睡。
不要以为有午睡就是高生活质量的体现,这妇女脸色发黄,眼神呆滞而显得本份,一看就是劳苦大众出身。帐篷中间的地上架着一口大锅,被吃剩下的一些残菜留在锅底,边上有几把干瘪的菠菜,一袋子镘头,等着她男人回来享用。
他们每人每天花上两块五毛钱,住的地方没灯,没有一切可用设施,这女人向我讲述他们在此地搭帐篷的经过,显得很是哀伤,她说挪了好几个地方,终于没有人出来制止,终于在人大南路安顿下来,那晚上北京有风,帐篷才树起,风一阵刮过来,她怕倒下来,就跑出去,无助地站在外面,她说心里忽然一阵发酸。
她与她的丈夫认为他们不属于城市,城市也不属于他们,总有一天要回到农村去,那才是最后一块乐土。可是农村真的还算乐土吗?
他们在城市里打游击一样,到处转移,可以住进任何城市人无法想象的地点,与城市人所看不见闻不见听不见的一切事物相处,城市显然只能给予他们卖尽力气后的一点物质支持而已。而农村呢?
农村的土地不是荒了就是被征,这种情况已经极普遍,城市化就是这样深深地伤害着农民们,伤害着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伤害着他们的理想与愿望。年轻的人,不论是断然辍学的,还是在城市里混成了老资历的,一开始满怀期望地来到城市,几年后,终于不再能够胜任农村的田地工作,终于被农村这项浩大繁杂的工程所淘汰,只能转而在城市里做些小手工,做些建设工程上能胜任的力气活,农村陷于一轮瘫痪。
年老的人们守在农村那最后一块土地,除了养老和等死,没有任何现实的能力可以改变农村现有状况,农村就在这种境地里走向消亡,城市化就是这样蚕蚀着农村,蚕蚀着农民的家园,把他们的家变成了工厂,变成了路,变成了工业园,变成了荒地,变成了失落。
农民们没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及时转变身份,还来不及转变身份改变命运,就这样同时被农村与城市一齐生生抛弃,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人。这是一群没有了现实归属感的人,来路早就断裂,前面又充满了迷茫。
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呢?数星期前,浙江义务农村的几十户农民因为地方的城市化工程,土地被征,凶暴事件频发,武力杀伤了一大片人,事情没了个结果,试图到北京来上访,找到我,让我给出主意,我没有主意。我能有什么主意呢?我劝他们不要来,来了也没用,能就地协调解决的就尽量接受,不然只能等地方政府和政策发慈悲。
现在我可以明确一点,前述专家主张的就地城镇化已经是一种天真的构想,这根本不实际,因为城市化已经没有退路,而就地城镇化,说白了也就是另一类让地方政策不劳一兵一卒的城市化,恐怕更多时候,这类城镇化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已不是建设和如何建设的问题,而是如何解决与就地解决矛盾与分化的问题,如何让失去家园与土地的农民们怎样继续安心地呆在农村过日子,怎样不要进城闹事的问题。
农民们在这轮浩大的城市化进程中没有任何实际性收获,且作出了惨痛的牺牲,那么城市人呢?他们有什么收获?
我记得去年冬天去天伦王朝开会,车子绕过东方广场后面的一片旧居胡同里,那里正在拆房子。拆房子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城市建设本来就需要拆掉无数旧的功能缺失的旧房子,取而代之以高楼与现代化设施。但是我看到那些已经被拆成危楼的房子里面,居然还住着人,还有横幅挂在房屋外面,说拒绝拆迁,说要公道和良心,这些人显然不愿意拆。
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在和政策拗劲还是在和开发商拗劲,总之可能两方面原因都有吧,我只是在想,房子拆了,这些人还能呆在这城里吗?还能原地不动甚至等着新居吗?还能据有这寸土寸金的市区土地吗?我想是不可能的。北京胡同拆那么多,代之以大楼后,楼还是空着的,有人甚至问我,你有看见北京人住进去吗?
是啊,我没看见。城市化正让居民们边缘化异地化,这就是一轮城市化的核心矛盾之一,农村的异化与没落使农民们找不到了回去的路,城市人异化同样让城市人找不到来路。中国的城市多半就在这样不断边缘他们的居民的过程中求得发展。
比如上海,我一直不明白,那么多破旧的房子为什么不早早拆除,放在现代化城市里弄里有碍观瞻得很,但是车子经过后,抬头就能看见,那些晾着衣物的贫民窟里挤满了的不是农民工(农民工享受不了挤住上海市区弄当的待遇),而是真正的上海人。
可怜的上海人早已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了作为一个现代大都市居民的优越感和傲慢属性了,他们面临的一条出路就是房子被推倒,搬出市区,进入郊区居住和生活。本土居民边缘化的情况不断在形成,谁也逃避不了。
有幸没有被排斥出城市中心的人们又过得怎么样呢?他们和农民兄弟,和旧有本土居民一样,辛苦,累,有压力,有抱怨甚至不满意,他们能够借城市化的需要而潜伏进城市,占领并拥有城市的领导地位,可是他们同样在四处冒泡,说房价太贵了,怎么就不崩盘,开发商怎么就不破产不跳楼,官员怎么就那样不作为,政策怎么就不考虑考虑他们,不保障他们的住房呢?
前两拨人的问题和矛盾还堵在那里,这就又出现了第三拨问题,这都是城市化的杰作。我以为,城市化或许是对归属感的一种剥夺或消灭,归属感这种东西,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信念,一种愿望,一种期待,一种固守。但是我们现在看不到这些,找不到这些。我就是不明白,我们都说城市化好,城市化是发展的一项动力与基础,可是就是这样的动力与基础,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忧伤?让那么多人显得苦大仇深的样子呢?
我想关键不是城市化不好,而是城市化的路子可能走得过于扭曲,说白了,就是走偏了,没有上轨道。我们只一味强调城市规模,强调城市的吸纳力,却不能将城市化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化解,人口庞大,对城市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否则北京也不会出现人大代表提案限止外来人口进京,广州不可能乱到出现砍手党,深圳不可能出现光天化日下拎包抢劫的现象,许多城市也不可能在人口管理方面时时处处显得被动,不是管不好,也不是失职,实在是管理困难。
长久以来,对于城市化,我们都陷入在一个认识误区里,贪大了必要求全,形式大于实际,讲究快速而不注重实效,只有务虚没有务实,每个城市都在搞城市化竞赛,今天你要崛起,明天我要做大,可是无论你是要崛起也好,要做大也罢,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法子,那就是城市化。
可是我们为城市化准备好了没有?有没有对策?有没有详细的而非一时兴起的拍脑袋规划?南方一个小县城,实际人口七万还没达到,县政府就敢在城里搞上一个超大气派的广场,盖上一座号称全省相同区划里独一无二的五星级酒店,一座比北京任何一个部委都要气派的庞大办公楼,同时大搞房地产开发,大批商业项目,大量出让土地,大搞工业园区,这都是为什么呢?这能让经济发展吗?能让城市化真正实现吗?与其说这是城市化,不如说这不过就是城市化的一个壳罢了。实际问题一件也解决不了,穷人一大堆,房价倒是乱涨。表面看城市硬件是提高了,可是还是土得不行,就像一个乡巴佬穿了一身来自法国的梦特娇一样,更多时候是件摆设。
这能够解决农民问题吗?能够挽留住本土人口被边缘化趋势吗?能够避免城市化走弯路吗?我说这不能。一个城市连自身吸纳的人口规模都不能很好地消化掉,还谈什么迈开城市步子呢?连自己的居民都挽留不住,还谈什么发展?
我以为,本着人本主义精神,一个好的城市化,必须首先解决好两类问题,一是农民们必须安得其所,必须要有归宿。否则城市化将不能很好地贯彻到底,而且会走许多弯路,碰上许多墙壁。实践也证明,这种事情屡次发生,目前并没有间断迹象,以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城市化的功用。特别是农民,尽管他们并不明白都发生了什么,都不清楚城市化将会将他们引向何方,但心理迷茫与无助是必定的,否则我们无从解释农民工为什么比任何一个群体活得累,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方面的,而农村又比任何一个领域来得更加落后甚至没有动力。
其二,城市化要让城市人乐得其所,要有归属与认同感。现实表明,城市化中心的大部份人正在满心失落,光就住房方面来说,没有几个人是有信心说他是可以轻而易举就在城市里安定的。尽管城市在大搞建设,但是这些可能离他们都显得很遥远,一个占地七十万亩的小区里,没有他的一份,一座高达到50层的住宅,没有他的一丁点儿地,这种心态实在是能够受到扼杀的。况且,连本土居民都可能随时被逐出市区,这些外人们难道就可以例外吗?一轮城市化把他们带进来了,使其安居生活,难道下一轮城市化或别的什么化就不可能又将他们给捎带出去吗?孤立并边缘他们吗?
与其这样,我倒觉得不要提什么城市化为好,免得无人满意,还落不着好。实践证明了,有钱花,有房住,有工作,有名份,这就是发展的城市和社会,这就是王道乐土。不用宏大蓝图,只以发展的名义,我们要尽量让大部份人住得起房,有家可归,有钱可花,让农民们像个农民,让城市人像个城市人,大家都安安心心本本份份过日子,我看这就很好了。 (章剑锋)
去年见到国务院一位参事,是一位三农问题专家,这位专家告诉我说,他主张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所谓就地城镇化,说白了就是不要让农民们大费周章地往城市里迁移了,这种伤筋动骨的迁移成本太大,农民兄弟们来到城里,在住房、就业、保障、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都将付出许多代价和成本。因此,就让他们呆在原地不动,政府及政策好好帮助他们,帮他们建设好城市生活所应具备的一应基本设施,让农民们不用挪窝就成为城镇里的人。
这位专家通过大半生的调研,亲眼目睹了农民在城市里颠沛流离的恶劣生活环境,因此提出了这样的主张。我以为是我听错了,事后想想,他的确是这样主张的,而且意思极其明确,就是不要让农民们举家迁往城市,否则不光拖了城市发展的后腿,而且对农民们来说,这是陷他们于灾难境地,没有任何好处,两不讨好,所谓的城市化将一败涂地。
其实自有城市化这类名词开始,我们可能都没有明白过来,就是什么叫城市化?有人说,城市化就是让农民们进城,让农民们变成城市人,与此同时,城市的规模与集群不断扩大,城市的领土不断地往外拓展和扩张,对农村的地盘进行一次同化,把农田里的庄稼都拔除掉,种上高楼大厦和厂房及烟囱。
而在城市内部呢,打开大门,将农民们尽数吸纳进去,把一个小型城市搞成一个中型城市,怎么安置?不知道。
基于这样一种拍脑袋的设想,许多农民真的进了城了,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有被诱骗的,也有被“拐带”的。其实说白了,还是被动的多,就是有主动的,那也是被动式的主动。现在的城市对于农村里的农民们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城市几乎是每个农村人的梦想啊,大到中壮年劳动力,小到十几岁的小学生,都在设想如何进城,如何在城市里赚钱养家,如何在城市里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
城市似乎已经是生活与发展的必然,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别无良途。
于是我看到,中国通过近十多年的城市化,农民的劳动力被充分调动起来,除了老弱病残固守家园,几乎没有闲置的,一个不剩地席铺盖来到了城里。城市里卖力气的人多了,城市建设也跟上去了,高楼更高,大厦更大,工业园区更加宽广,城市领土更加成规模。可是,就在此时,前述专家所痛恨的现象也出来了,农民们进了城市,他们到底还算不算是农民?如果不算,那么,他们是不是城市人?
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农民们进城,只能说是劳动力的流进与流出问题,是一种空间与时间上的形式方面的物理变化,而并非质上的化学反应,不是身份转变的问题。农民进了城,还是农民,还是城市那一亩三分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我们的城市化,怪就怪在这里,把人们引进去,又不给人身份,不给人扶正,到了城市里也被称作民工或农民工,说白了,这不过就是一群在城市里谋生的农民,如此而已。
于是问题真的暴露了,他们既然还是一帮农民,那么,他们首先被挤出城市人口的圈子,他们尽管身在城市,却离城市还很遥远,还是被分而治之的,没有保障,没有救济,没有体面,成了一帮漂移的人。
我曾经在人民大学南路见到了一些农民工,人大南路现在还有一块空地,长满了杂草。我惊异于这块土地竟还没有被开发商们利用,在那地上,搭着两张帐篷,春夏之交时,我与我的伙伴在一个午后走进他们的帐篷里面,农民工们横七竖八地躺在里面,说笑着,抽着烟,全然不理会外人,鞋子满地,脚臭气熏人。另一个帐篷里面,一位河北农村的妇女坐在用砖头搁起来的一张板床上,准备午睡。
不要以为有午睡就是高生活质量的体现,这妇女脸色发黄,眼神呆滞而显得本份,一看就是劳苦大众出身。帐篷中间的地上架着一口大锅,被吃剩下的一些残菜留在锅底,边上有几把干瘪的菠菜,一袋子镘头,等着她男人回来享用。
他们每人每天花上两块五毛钱,住的地方没灯,没有一切可用设施,这女人向我讲述他们在此地搭帐篷的经过,显得很是哀伤,她说挪了好几个地方,终于没有人出来制止,终于在人大南路安顿下来,那晚上北京有风,帐篷才树起,风一阵刮过来,她怕倒下来,就跑出去,无助地站在外面,她说心里忽然一阵发酸。
她与她的丈夫认为他们不属于城市,城市也不属于他们,总有一天要回到农村去,那才是最后一块乐土。可是农村真的还算乐土吗?
他们在城市里打游击一样,到处转移,可以住进任何城市人无法想象的地点,与城市人所看不见闻不见听不见的一切事物相处,城市显然只能给予他们卖尽力气后的一点物质支持而已。而农村呢?
农村的土地不是荒了就是被征,这种情况已经极普遍,城市化就是这样深深地伤害着农民们,伤害着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伤害着他们的理想与愿望。年轻的人,不论是断然辍学的,还是在城市里混成了老资历的,一开始满怀期望地来到城市,几年后,终于不再能够胜任农村的田地工作,终于被农村这项浩大繁杂的工程所淘汰,只能转而在城市里做些小手工,做些建设工程上能胜任的力气活,农村陷于一轮瘫痪。
年老的人们守在农村那最后一块土地,除了养老和等死,没有任何现实的能力可以改变农村现有状况,农村就在这种境地里走向消亡,城市化就是这样蚕蚀着农村,蚕蚀着农民的家园,把他们的家变成了工厂,变成了路,变成了工业园,变成了荒地,变成了失落。
农民们没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及时转变身份,还来不及转变身份改变命运,就这样同时被农村与城市一齐生生抛弃,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人。这是一群没有了现实归属感的人,来路早就断裂,前面又充满了迷茫。
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呢?数星期前,浙江义务农村的几十户农民因为地方的城市化工程,土地被征,凶暴事件频发,武力杀伤了一大片人,事情没了个结果,试图到北京来上访,找到我,让我给出主意,我没有主意。我能有什么主意呢?我劝他们不要来,来了也没用,能就地协调解决的就尽量接受,不然只能等地方政府和政策发慈悲。
现在我可以明确一点,前述专家主张的就地城镇化已经是一种天真的构想,这根本不实际,因为城市化已经没有退路,而就地城镇化,说白了也就是另一类让地方政策不劳一兵一卒的城市化,恐怕更多时候,这类城镇化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已不是建设和如何建设的问题,而是如何解决与就地解决矛盾与分化的问题,如何让失去家园与土地的农民们怎样继续安心地呆在农村过日子,怎样不要进城闹事的问题。
农民们在这轮浩大的城市化进程中没有任何实际性收获,且作出了惨痛的牺牲,那么城市人呢?他们有什么收获?
我记得去年冬天去天伦王朝开会,车子绕过东方广场后面的一片旧居胡同里,那里正在拆房子。拆房子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城市建设本来就需要拆掉无数旧的功能缺失的旧房子,取而代之以高楼与现代化设施。但是我看到那些已经被拆成危楼的房子里面,居然还住着人,还有横幅挂在房屋外面,说拒绝拆迁,说要公道和良心,这些人显然不愿意拆。
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在和政策拗劲还是在和开发商拗劲,总之可能两方面原因都有吧,我只是在想,房子拆了,这些人还能呆在这城里吗?还能原地不动甚至等着新居吗?还能据有这寸土寸金的市区土地吗?我想是不可能的。北京胡同拆那么多,代之以大楼后,楼还是空着的,有人甚至问我,你有看见北京人住进去吗?
是啊,我没看见。城市化正让居民们边缘化异地化,这就是一轮城市化的核心矛盾之一,农村的异化与没落使农民们找不到了回去的路,城市人异化同样让城市人找不到来路。中国的城市多半就在这样不断边缘他们的居民的过程中求得发展。
比如上海,我一直不明白,那么多破旧的房子为什么不早早拆除,放在现代化城市里弄里有碍观瞻得很,但是车子经过后,抬头就能看见,那些晾着衣物的贫民窟里挤满了的不是农民工(农民工享受不了挤住上海市区弄当的待遇),而是真正的上海人。
可怜的上海人早已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了作为一个现代大都市居民的优越感和傲慢属性了,他们面临的一条出路就是房子被推倒,搬出市区,进入郊区居住和生活。本土居民边缘化的情况不断在形成,谁也逃避不了。
有幸没有被排斥出城市中心的人们又过得怎么样呢?他们和农民兄弟,和旧有本土居民一样,辛苦,累,有压力,有抱怨甚至不满意,他们能够借城市化的需要而潜伏进城市,占领并拥有城市的领导地位,可是他们同样在四处冒泡,说房价太贵了,怎么就不崩盘,开发商怎么就不破产不跳楼,官员怎么就那样不作为,政策怎么就不考虑考虑他们,不保障他们的住房呢?
前两拨人的问题和矛盾还堵在那里,这就又出现了第三拨问题,这都是城市化的杰作。我以为,城市化或许是对归属感的一种剥夺或消灭,归属感这种东西,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信念,一种愿望,一种期待,一种固守。但是我们现在看不到这些,找不到这些。我就是不明白,我们都说城市化好,城市化是发展的一项动力与基础,可是就是这样的动力与基础,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忧伤?让那么多人显得苦大仇深的样子呢?
我想关键不是城市化不好,而是城市化的路子可能走得过于扭曲,说白了,就是走偏了,没有上轨道。我们只一味强调城市规模,强调城市的吸纳力,却不能将城市化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化解,人口庞大,对城市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否则北京也不会出现人大代表提案限止外来人口进京,广州不可能乱到出现砍手党,深圳不可能出现光天化日下拎包抢劫的现象,许多城市也不可能在人口管理方面时时处处显得被动,不是管不好,也不是失职,实在是管理困难。
长久以来,对于城市化,我们都陷入在一个认识误区里,贪大了必要求全,形式大于实际,讲究快速而不注重实效,只有务虚没有务实,每个城市都在搞城市化竞赛,今天你要崛起,明天我要做大,可是无论你是要崛起也好,要做大也罢,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法子,那就是城市化。
可是我们为城市化准备好了没有?有没有对策?有没有详细的而非一时兴起的拍脑袋规划?南方一个小县城,实际人口七万还没达到,县政府就敢在城里搞上一个超大气派的广场,盖上一座号称全省相同区划里独一无二的五星级酒店,一座比北京任何一个部委都要气派的庞大办公楼,同时大搞房地产开发,大批商业项目,大量出让土地,大搞工业园区,这都是为什么呢?这能让经济发展吗?能让城市化真正实现吗?与其说这是城市化,不如说这不过就是城市化的一个壳罢了。实际问题一件也解决不了,穷人一大堆,房价倒是乱涨。表面看城市硬件是提高了,可是还是土得不行,就像一个乡巴佬穿了一身来自法国的梦特娇一样,更多时候是件摆设。
这能够解决农民问题吗?能够挽留住本土人口被边缘化趋势吗?能够避免城市化走弯路吗?我说这不能。一个城市连自身吸纳的人口规模都不能很好地消化掉,还谈什么迈开城市步子呢?连自己的居民都挽留不住,还谈什么发展?
我以为,本着人本主义精神,一个好的城市化,必须首先解决好两类问题,一是农民们必须安得其所,必须要有归宿。否则城市化将不能很好地贯彻到底,而且会走许多弯路,碰上许多墙壁。实践也证明,这种事情屡次发生,目前并没有间断迹象,以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城市化的功用。特别是农民,尽管他们并不明白都发生了什么,都不清楚城市化将会将他们引向何方,但心理迷茫与无助是必定的,否则我们无从解释农民工为什么比任何一个群体活得累,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方面的,而农村又比任何一个领域来得更加落后甚至没有动力。
其二,城市化要让城市人乐得其所,要有归属与认同感。现实表明,城市化中心的大部份人正在满心失落,光就住房方面来说,没有几个人是有信心说他是可以轻而易举就在城市里安定的。尽管城市在大搞建设,但是这些可能离他们都显得很遥远,一个占地七十万亩的小区里,没有他的一份,一座高达到50层的住宅,没有他的一丁点儿地,这种心态实在是能够受到扼杀的。况且,连本土居民都可能随时被逐出市区,这些外人们难道就可以例外吗?一轮城市化把他们带进来了,使其安居生活,难道下一轮城市化或别的什么化就不可能又将他们给捎带出去吗?孤立并边缘他们吗?
与其这样,我倒觉得不要提什么城市化为好,免得无人满意,还落不着好。实践证明了,有钱花,有房住,有工作,有名份,这就是发展的城市和社会,这就是王道乐土。不用宏大蓝图,只以发展的名义,我们要尽量让大部份人住得起房,有家可归,有钱可花,让农民们像个农民,让城市人像个城市人,大家都安安心心本本份份过日子,我看这就很好了。 (章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