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22日
时间:02-02 08:43 作者: 刘文静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阿忆主持“实话实说”,头一期就讲了这么个故事:一个中国小伙子在美国交了个美国女友,有一次两人步行过马路的时候遇上红灯,小伙子一看四下无车,拉着女友就冲了过去。结果直接导致了女友与他分手,理由是:一个连红灯都敢闯的人,还有什么不敢做?小伙子追悔莫及,于是牢记这个教训,再不敢造次。回国后新交一中国女友,又是过马路遇上红灯,小伙子习惯性地止步。谁知女友又提出分手,理由是:一个连红灯都不敢闯的人,还能干成什么事?
主持人拿这个故事作为遵守交通规则话题的引子。不过,按照我们那个年代学校教育的习惯,听完个故事总要讲“意义”,那么就可以想象对这个故事的见仁见智了——谁说听完这个故事就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了?如果您从以上故事中看出该小伙子实在是不辨国情、墨守成规,我一点都不会奇怪,因为这是我们这种文化下的惯常思维。我最关心的是,那个受了双重刺激的小伙子,最终会选择哪一套行为准则?
前几天,“焦点访谈”播出了一个暗访作弊者的节目,一个在场外组织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的女士面对着镜头(当然她不知道有暗藏的镜头)笑得那么坦然、得意,笑着宣扬自己作弊的“质量”高、经验丰富。她的笑容让我想起我的学生集体质问我时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上的困惑:“老师,一次作弊就取消学位资格,难道不是太过严厉了吗?”那些困惑的面容让我想起母校公用电话亭里一个洪亮的声音:“人家说,这个价只能弄个普通学校的(毕业)证,北大的(毕业证)最少也得500块!”那洪亮的声音让我想起车水马龙中那些视道路交通标志如无物的车辆和行人,想起我的一位法官朋友一脸的无可奈何:“几乎每一个案子都有熟人来找”,想起很多很多……
据说一项关于中美家长教育方法对比的调查中,在关于“您最希望孩子具有的品质”一题下,绝大多数中国家长选择了“聪明”,美国家长选择的却是“诚实”。其实,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整个社会的评价标准是基本一致的。在中国,当我们评价某个人“是个好人”或者“是个老实人”的时候,言外之意就是说那人“没什么本事”;而有没有“本事”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够“出奇制胜”。当火车靠站,人群在拥挤的站台上蹒跚而行时,一辆呼啸而至的军牌车在车门前戛然而止,悠闲的,既非军人更无军事任务的你,潇洒地灭掉手中的香烟,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扬长而去,那是何等的派头!数十人竞聘一个岗位,最后赶到的你在绝望中突发奇想,落落大方地走到队列前高声宣布:“董事长已经确定了最后人选,大家请回吧!”然后从容不迫地走进董事长办公室,以自己的魄力打动了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这个职位。这样的故事,难道不是在我们当中被津津乐道?有多少人不希望自己是那个幸运儿?
这就是我们所崇尚的“不按规则出牌”的成功者的品质,任何规则在它面前无不黯然失色。以这个标准来看,我们这个社会里,“能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君不见,即使在食堂排队买饭,都希望在队伍的前头发现熟人,以提高我们的排队效率。个人的效率的确是高了,整体的效率却大大降低了。队越排越“粗”,大家都在抱怨,但大家都没有停止为这个队伍的“横向发展”作贡献,甚至暗地里较劲:看谁的关系最硬,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排队要找熟人,去医院看病要找熟人,发表论文要找熟人,去行政机关办事要找熟人,去法院打官司,当然更要找熟人。找熟人的意思就是要得到比非熟人额外的关照,规则到了熟人这里就要例外,不然,找熟人干嘛?
差不多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例外”的社会,谁敢说没有希望过自己是“例外”?“例外”成了我们内心真正崇尚的规则,那些写在纸上的规则反倒成了真正的“例外”。那么我们要规则干什么?规则真是“制定出来供人打破”的吗?“魔鬼词典”岂非成了人间正道?这并不只是对法律人这一特定群体的叫板,而是对全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内心的价值取向的挑战:我们是要一个崇仰规则、遵守规则的法治社会,还是要一个人人抱怨却人人都不愿停止例外的“例外社会”?
阿忆主持“实话实说”,头一期就讲了这么个故事:一个中国小伙子在美国交了个美国女友,有一次两人步行过马路的时候遇上红灯,小伙子一看四下无车,拉着女友就冲了过去。结果直接导致了女友与他分手,理由是:一个连红灯都敢闯的人,还有什么不敢做?小伙子追悔莫及,于是牢记这个教训,再不敢造次。回国后新交一中国女友,又是过马路遇上红灯,小伙子习惯性地止步。谁知女友又提出分手,理由是:一个连红灯都不敢闯的人,还能干成什么事?
主持人拿这个故事作为遵守交通规则话题的引子。不过,按照我们那个年代学校教育的习惯,听完个故事总要讲“意义”,那么就可以想象对这个故事的见仁见智了——谁说听完这个故事就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了?如果您从以上故事中看出该小伙子实在是不辨国情、墨守成规,我一点都不会奇怪,因为这是我们这种文化下的惯常思维。我最关心的是,那个受了双重刺激的小伙子,最终会选择哪一套行为准则?
前几天,“焦点访谈”播出了一个暗访作弊者的节目,一个在场外组织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的女士面对着镜头(当然她不知道有暗藏的镜头)笑得那么坦然、得意,笑着宣扬自己作弊的“质量”高、经验丰富。她的笑容让我想起我的学生集体质问我时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上的困惑:“老师,一次作弊就取消学位资格,难道不是太过严厉了吗?”那些困惑的面容让我想起母校公用电话亭里一个洪亮的声音:“人家说,这个价只能弄个普通学校的(毕业)证,北大的(毕业证)最少也得500块!”那洪亮的声音让我想起车水马龙中那些视道路交通标志如无物的车辆和行人,想起我的一位法官朋友一脸的无可奈何:“几乎每一个案子都有熟人来找”,想起很多很多……
据说一项关于中美家长教育方法对比的调查中,在关于“您最希望孩子具有的品质”一题下,绝大多数中国家长选择了“聪明”,美国家长选择的却是“诚实”。其实,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整个社会的评价标准是基本一致的。在中国,当我们评价某个人“是个好人”或者“是个老实人”的时候,言外之意就是说那人“没什么本事”;而有没有“本事”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够“出奇制胜”。当火车靠站,人群在拥挤的站台上蹒跚而行时,一辆呼啸而至的军牌车在车门前戛然而止,悠闲的,既非军人更无军事任务的你,潇洒地灭掉手中的香烟,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扬长而去,那是何等的派头!数十人竞聘一个岗位,最后赶到的你在绝望中突发奇想,落落大方地走到队列前高声宣布:“董事长已经确定了最后人选,大家请回吧!”然后从容不迫地走进董事长办公室,以自己的魄力打动了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这个职位。这样的故事,难道不是在我们当中被津津乐道?有多少人不希望自己是那个幸运儿?
这就是我们所崇尚的“不按规则出牌”的成功者的品质,任何规则在它面前无不黯然失色。以这个标准来看,我们这个社会里,“能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君不见,即使在食堂排队买饭,都希望在队伍的前头发现熟人,以提高我们的排队效率。个人的效率的确是高了,整体的效率却大大降低了。队越排越“粗”,大家都在抱怨,但大家都没有停止为这个队伍的“横向发展”作贡献,甚至暗地里较劲:看谁的关系最硬,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排队要找熟人,去医院看病要找熟人,发表论文要找熟人,去行政机关办事要找熟人,去法院打官司,当然更要找熟人。找熟人的意思就是要得到比非熟人额外的关照,规则到了熟人这里就要例外,不然,找熟人干嘛?
差不多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例外”的社会,谁敢说没有希望过自己是“例外”?“例外”成了我们内心真正崇尚的规则,那些写在纸上的规则反倒成了真正的“例外”。那么我们要规则干什么?规则真是“制定出来供人打破”的吗?“魔鬼词典”岂非成了人间正道?这并不只是对法律人这一特定群体的叫板,而是对全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内心的价值取向的挑战:我们是要一个崇仰规则、遵守规则的法治社会,还是要一个人人抱怨却人人都不愿停止例外的“例外社会”?